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技术探索的误区与反思,RAG知识库落地的真相大揭秘。 核心内容: 1. RAG知识库项目的落地现状与反思 2. RAG技术的局限性与实际应用难题 3. RAG知识库的未来展望与优化建议
是的,两年前,GenAI刚爆发的时候,微调 / 向量 / 知识库这些词缀就已经进入大家的视野了,然而两年过去了,AI技术确实也越来越成熟了,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的RAG知识库项目建好了吗?效果超过基于上一代全文检索技术的知识库了吗?得到客户认可了吗?
在经手几个企业级RAG项目的优化咨询后,我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集体掉进了一个概念性的技术陷阱?我们默认了GenAI时代一定要用与之匹配的技术,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直接抛弃了基于搜索技术的成熟知识库,因为:所有应用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手动狗头]
但是,两年了,RAG真的有多少一线落地应用了?多少达到了项目的预期效果的?我们在做技术选型和工程落地的时候,可能需要更冷静的思考,我们真的需要基于RAG的知识库吗?他真的能达到用户的投入回报预期吗?
以下自测表,大家自行入座:
1. 「文档里明明白白写着的答案,你的RAG能命中几次?」
2. 「查询新冠/Covid-19/SARS-CoV-2...能搞得明白它们都是一个意思么?」
3. 「公司Q1和Q2的财报给你,能算出环比增长率吗?」
4. 「对比公司的产品A和产品B的性能参数,能给用户做推荐吗?」
5. 「提升了5%的准确率,你们烧了多少GPU?耗了多少人天?维护成本几何?」
我先旗帜鲜明的把观点放在这里:
我们最初对RAG知识库的预期是什么?
首先是,垂类的知识库,能补充大模型在特定领域的知识;
其次,我们期望它能将知识库的内容“内化”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推理、比较和生成。以财报解读为例,我们期望的是我们存入RAG的知识就像是人阅读理解后并记入脑中,甚至进一步自动的对财报中的关键信息,例如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现金流等进行理解,并舍弃其中的众多无关紧要的干扰信息。
事实上,你一定已经沮丧的发现,它根本做不到!!
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它还是一个笨拙的资料查找员,而不是一个能理解并利用资料进行思考的研究助理。所以你到底折腾落地了个啥?
这时候你告诉我,你这所谓的RAG比传统成熟基于全文检索的知识库方案高级在哪里?
高级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算法专家、工程师以及硬件资源搞科研?还是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还是高级在写PPT时,一句靓丽的我们应用了最先进的GenAI技术以及RAG知识库?
所以,你在你折腾了2年之后,是不是该回顾反思下,到底RAG是个正确的选择吗?你到底是在做科研还是做工程项目?你公司的技术团队是不是拿着项目预算在为社会做公益技术研究?
其实吐槽的是狭义RAG,也就是基于向量RAG的方案,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其实是我们对向量数据库+大模型的组合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技术幻觉。
向量数据库,它是基于语义匹配和向量相似度的数据存储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能够理解含义上的接近,即使使用的词汇完全不同(同义词、近义表达、上下位词等),不用像全文检索那样基于字符串匹配。
但从根本上而言,无论是全文检索知识库,还是向量知识库,都只是文档检索技术:根据条件去提供匹配的信息而已。而大家期望的深度理解,分析,推理能力,这些都是基于大模型的,而不是基于知识库的能力。向量数据库提供的那点语义匹配能力,远远无法做到匹及大家预期的深度理解和推理能力。
让你优化RAG效果的时候,你以为你要优化的只是向量数据库,但其实你做了一大堆,都是在给大模型的能力找补,很多巨头公司整个业界都未能解决好的问题,这么说你能理解你的投入和收效差异那么大了么?
其实,对于很多企业知识库问答、客服助手等场景,用户的需求往往是获取特定信息、理解某个概念或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能够准确、简洁地从已有知识中提取并呈现答案,通常就足够了。
而复杂的推理、多文档关联分析、创造性生成等,并非普遍需求,或者当下阶段并不是企业高投入回报比的项目选择。
对于这类更为普遍的场景,我推荐的是:基于大模型的问题预处理 + 全文检索知识库 + 基于大模型的案生成模块。
全文检索知识库,已经有快20年的技术沉淀,无论是算法还是工程解法方面都非常成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和更确定的收益预期。
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基于向量数据库的方案,通常更倾向于返回精准匹配的;而全文检索系统最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找到文档,所以通常会返回整个文档或大段落或页面,因此在实际效果方面,甚至会显著优于基于向量数据库方案(当然也可能带来更多的干扰信息)
我其实不是质疑RAG是一条错误的方向,这是一条值得整个业界尤其是大公司去探索的正确方向,但绝对不是当下合适的工程落地方案。从趋势而言,全文检索和向量数据库结合已经成为趋势,被称之为Hybrid Search,而真正要实现我们预期的深度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这可能要借助Agent模式的介入,即Agentic RAG:任务分解 -> 知识检索 -> 信息整合 -> 思考与行动规划 -> 结果评估与优化,其实目前业界各家都在推出的DeepRearch就是这样的方案了,但企业真的需要这样的知识库吗?
欢迎各位同行在评论区分享你们在RAG实践中的真知灼见,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踩坑的体悟、对未来的思考。让我们共同推动这一技术路线,或者说,是整个知识智能化领域,走向真正的成熟与普惠。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5-12
DeepChat+RAGFlow 强强联合!配置知识库实现智能问答效率提升 300%
2025-05-11
探讨如何构建具有可扩展长时记忆AI Agents相关的技术实现
2025-05-11
建议收藏!重温RAG的5种分块策略
2025-05-11
关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前期数据处理的业务场景和技术分析——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2025-05-11
一文读懂RAG:AI的“外部知识库”如何让回答更精准?
2025-05-10
拆解智能体系统的能力和构成,我们需要的是可靠的AI系统,而不是Agents
2025-05-10
如何构建基于n8n的RAG日报工作流(手把手教程)
2025-05-10
“深度搜索”远不止搜索,更像人人都能用的Agent
2024-10-27
2024-09-04
2024-05-05
2024-07-18
2024-06-20
2024-06-13
2024-07-09
2024-07-09
2024-05-19
202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