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OpenAI最新报告揭示:七家前沿企业如何通过AI实现绩效飞跃?从金融到招聘,看AI如何重塑商业竞争力。 核心内容: 1. 摩根士丹利严格评估AI工具,财务顾问效率提升300% 2. Indeed用AI优化职位匹配,申请率提升20% 3. Klarna部署AI客服系统,处理2/3咨询量且满意度持平人工
摩根士丹利:
从评估开始,确保质量与安全
案例场景:鉴于金融服务具有高度敏感和个性化的特点,客户决策依赖深度咨询且涉及大量隐私信息,所以,企业希望通过AI工具提升财务顾问效率。
做法与效果:
摩根士丹利引入AI工具的关键步骤在于对每个AI应用进行严格评估。具体包括:评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评估内容摘要的准确性、相关性和连贯性;以及将AI 输出与人类专家对比,评判准确性和相关性。
最终在采用内部AI工具后,企业反馈有98%的顾问每天使用工具;文档信息获取率从20%跃升至80%,搜索时间大幅缩短;顾问有更多时间维护客户关系。
案例启示:
Indeed:
将AI嵌入产品,创造新体验
案例场景:作为全球领先的招聘网站,他们期望使用AI工具优化职位匹配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做法与效果:
企业使用了GPT-4o mini模型,不仅向求职者推荐职位,同时还向其解释“为什么这个职位适合TA”。而另一方面,AI工具能分析候选人背景和经验,为公司生成个性化的“邀请申请”。
对比旧引擎,接入AI模型后的新版引擎职位申请发起率提升20%,下游成功率(雇主更倾向于雇佣)提升13%,这个提升的商业影响巨大。
案例启示:
Klarna:
立刻行动,尽早投入使用
案例场景:作为全球支付与购物平台,企业希望能借助AI工具来优化客户服务。
做法与效果:
在AI技术应用层面,公司重点推进了AI客服系统的深度落地。经过持续数月的测试调优,该系统已能自主处理超三分之二的客户咨询量——这一服务规模相当于数百名人工客服的工作效能。更显著的是,系统将平均响应时长从11分钟压缩至2分钟,客户满意度更是达到与人工客服持平的优异水平。同时,AI技术已渗透至企业运营全场景:90%的员工已将AI工具深度融入日常工作流程。这种全员参与的数字化实践不仅加速了内部创新节奏,更通过"技术复用-体验升级"的正向循环,推动AI效益在业务全链条实现指数级增长。
案例启示:
Lowe's:
定制与微调模型,释放特定价值
案例场景:作为美国领先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平台聚合了众多供应商资源,但由于商品数据标准不统一、关键属性缺失等问题,导致平台存在搜索结果偏差大、相关性不足的痛点。为提升用户购物体验,亟需借助AI工具构建智能化商品搜索体系,从数据治理、算法优化双维度系统性改善搜索准确性与匹配精度。
做法与效果:
联合OpenAI对GPT系列模型进行场景化微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准确的产品描述和标签,另一方面需要理解不同品类下消费者搜索行为的动态变化。最终,成果直接转化为用户体验提升——平台的产品标签准确率提升了20%,错误检测能力提升了60%。
案例启示:
Mercado Libre:
为开发者“松绑”,加速创新
案例场景:作为拉美最大电商和金融科技公司,公司希望借助AI工具解决工程团队不堪重负、创新缓慢的问题。
做法与效果:
公司基于GPT-4o和GPT-4o mini构建了一个开发平台层。该平台整合了语言模型、Python节点和API,以自然语言为核心交互方式,帮助其1.7万名开发者更快、更一致地构建高质量AI应用,而无需深入源代码。安全、护栏和路由逻辑都内置其中。
最终,AI应用开发显著加速,赋能多项业务,例如提升库存能力100倍;将欺诈检测准确率提高到近99%;定制化产品描述以适应不同方言;通过自动化评论摘要增加订单;并个性化通知以提高参与度。
案例启示:
Open AI:
从评估开始,确保质量与安全
案例场景:内部支持团队耗费大量时间在访问系统、理解问题、撰写回复和执行操作上。所以,公司希望将AI工具融入工作流之中,解放员工的创造力与判断力。
做法与效果:
OpenAI已经在内部验证“AI如何增强人类”。在这里,产品经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需要开无数会议、写无数文档的角色,而是用AI工具把自己变成“超级产品经理”。
OpenAI商业产品负责人、ChatGPT企业版负责人Nate,每周只需要直接与4-5位客户交流,剩下的客户调研、市场分析、竞品研究全部交给AI。“我无需参加无休止的会议,占用其他团队的时间,就能非常迅速地掌握信息。”AI释放了他最宝贵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Nate自己在工作时,经常会采用以下几个完整AI工作流:
第一层:知识获取加速
“比如我需要快速了解我们研究部门某个项目的进展,或者工程团队某个系统的技术实现。”以前这需要约会议、等邮件回复、整理笔记,现在直接问ChatGPT连接的内部知识库。一个10分钟的AI对话顶得上三场会议。
第二层:角色模拟预演
Nate还会使用AI的“角色扮演”功能。面试重要候选人前,他让AI扮演候选人进行模拟问答;关键客户会议前,让AI扮演客户进行演练;甚至做播客前,都要和“AI版Peter”先聊一遍。“你可以通过让模型扮演另一个角色,来磨练你自己的技艺和表达。”
第三层:质量提升闭环
“我经常让它批判我写的东西,或者我要演讲的内容:‘这是我的初稿,我遗漏了什么?这个论点的薄弱环节在哪里?”不是让AI代替思考,而是让AI成为最严格的思维教练。
从组织整体来讲,公司构建了一个内部自动化平台,叠加在现有工作流和系统之上,自动化重复工作,加速洞察和行动。首个用例是在Gmail之上工作,自动起草客户回复并触发后续动作(如访问客户数据、知识库,更新账户,创建工单)。
总之,不要只问“AI能帮我做什么”,要问“AI能帮我做得更好吗”。Nate说:“不要只让AI写邮件,要让它批判你的逻辑漏洞——建立质量提升闭环,而不仅是效率闭环。”
案例启示:
如何复制这套生产力密码?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开放、实验的心态,严谨的评估以及安全护栏。成功的企业并非一蹴而就地将AI注入所有流程,而是先聚焦高回报、低门槛的场景,通过迭代学习,再将经验推广到新领域。
OpenAI商业产品负责人Nate总结了一套“双轨制”部署方法论:
第一轨:广泛普及
让每个员工都能用上,让他们熟悉这些工具,因为这是在任何企业内部培养那种自下而上文化的方式。不是高层推动,而是让一线员工自发创造和分享AI工作流。
第二轨:聚焦高杠杆
找到几个你认为能为现有工作流带来巨大价值的用例,然后集中精力攻克它们。例如,摩根士丹利选择财富管理这个核心业务,而不是什么都想用AI改造。
关键在于找到内部的“AI倡导者”。他们不仅仅是说“让我们把AI给每个人用”,而是思考“我该如何利用AI来帮助我的业务实现转型”。这些倡导者可能是CEO,也可能是某个部门的普通员工,但都有一个特点:主动推动变革。
最重要的是质量标准——AI不仅要有用,更要可靠。如果要让AI在公司内部驱动工作流,首先必须确保它是可靠和准确的。
在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就曾指出:AI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2024年,78%的组织表示在使用AI,高于上一年的55%。
但同时,客观地说,企业尚未看到能带来显著成本节约或新增利润的实质改变。源于麦肯锡调研的图表显示:在报告降本的企业中,多数都只省下不足10%的钱;而在实现增收的企业中,大部分的增幅都低于5%。
尽管如此,企业部署AI已然是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选择用AI来重塑工作流程、加强治理机制,以推动AI部署带来切实的财务回报。
以下是麦肯锡近期发布的《全球AI调研:企业AI部署现状》中提到的一些企业AI应用的趋势,供大家参考: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5-13
2025-05-07
2025-06-09
2025-04-27
2025-05-14
2025-05-20
2025-05-09
2025-04-27
2025-05-20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