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记忆技术正经历从静态检索到动态学习的革命性转变,让AI从工具进化为真正的学习伙伴。 核心内容: 1. 当前AI交互中"瞬时记忆"缺失的根本挑战 2. 从RAG到Agent Memory的三阶段技术演进路径 3. 动态记忆系统如何重塑人机协作的未来图景
当前AI交互的一个核心挑战是记忆的缺失。一个关键的范式转变,正引导AI从“只读”的知识检索,走向“读写”的动态记忆。这种“写入”能力,让AI得以从一个博学的工具,朝着能够铭记用户、共同成长的学习伙伴迈进。
与AI助手的互动中,我们常会遇到一种“健忘”的体验。精心传授的偏好、反复提及的背景信息,在下一次对话中可能荡然无存。这种交互的断裂感,源于多数AI系统在设计上的一个根本特性——它们是无状态的,缺乏连贯的、个性化的记忆。
这自然引出一个核心问题:要构建更智能的AI,我们应该继续扩展其访问外部知识的能力,还是应着力于构建其内化的、动态的记忆系统?
答案,隐藏在一条从RAG到Agent Memory的清晰演进路径中。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场关于AI认知模式的演变。
大型语言模型(LLM)在其训练数据之外是一个信息孤岛。为了打破这层壁垒,一个巧妙的方案应运而生: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朴素RAG的理念是,在LLM生成回答前,先从一个外部知识库(如向量数据库)中检索相关上下文,并将其一并提供给模型。
这个模式好比给一个聪明的学生一本 “只能查阅、不能做笔记的参考书”。他可以即时查找信息来回答问题,但无法记录下任何新的理解或经验。
其工作流程可以用以下伪代码来概括:
# 阶段1:离线数据入库 (在与用户交互前完成)
def store_documents(documents):
for doc in documents:
embedding = embed(doc) # 将文档向量化
database.store(doc, embedding) # 存入数据库
# 阶段2:在线检索与生成 (与用户交互时)
def answer_question(question):
# 第一步:总是先进行检索
context = search(question)
# 第二步:将问题和检索到的上下文打包成提示
prompt = f"Context: {context}\nQuestion: {question}\nAnswer:"
# 第三步:生成回答
response = llm.generate(prompt)
return response
# 检索函数的实现
def search(query):
query_embedding = embed(query)
# 从数据库中进行相似度搜索
results = database.similarity_search(query_embedding, top_k=5)
return results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其 “一次性”和被动性。检索是一个固定的前置步骤,系统无法判断检索的必要性与有效性,更无法从交互中学习。
为了克服朴素RAG的僵化,Agentic RAG将检索行为从一个固定流程,升级为一个可供AI自主选择的“工具”。
这如同那位学生成长为一名 “聪明的图书管理员”。他不再盲目翻书,而是会先判断:“这个问题需要查资料吗?如果需要,我应该用哪个数据库?”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LLM的决策能力。它会分析用户的意图,然后决定是否调用SearchTool以及如何调用。
以下伪代码展示了这一决策循环:
# 定义一个可供Agent调用的搜索工具
class SearchTool:
def __init__(self, database):
self.database = database
def search(self, query):
query_embedding = embed(query)
results = self.database.similarity_search(query_embedding, top_k=5)
return results
# Agent的核心决策循环
def agent_loop(question):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question}]
search_tool = SearchTool(database)
while True:
# LLM会根据对话历史和可用工具进行思考
response = llm.generate(
messages,
tools=[SearchTool] # 告知LLM它拥有SearchTool这个工具
)
# 检查LLM的响应是否包含工具调用请求
if response.tool_calls:
for tool_call in response.tool_calls:
if tool_call.name == "search":
# 如果LLM决定搜索,则执行搜索并将结果返回
results = search_tool.search(tool_call.arguments["query"])
# 将工具执行结果追加到对话历史中,供下一步生成参考
messages.append({
"role": "tool",
"content": f"Search results: {results}"
})
else:
# 如果LLM认为无需调用工具,直接生成最终答案并返回
return response.content尽管Agentic RAG让AI变得更智能,但其本质仍未改变:知识库是只读的。AI能更高效地“使用”知识,却无法“创造”或“内化”新的知识。
一个更深刻的转变,来自于一次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升级:为AI系统赋予“写入”的能力。这就是Agent Memory的核心。
在Agentic RAG的基础上,Agent Memory引入了WriteTool、UpdateTool等可以修改外部知识库的工具。这使得知识库从一个静态的数据源,转变为一个动态的、可成长的记忆体。
这好比我们的图书管理员,终于得到了一本 “可以随意读写的活页笔记本”。他不仅能查阅资料,还能在与你的交流中,随时记录新的事实、偏好和经验。
下面的伪代码清晰地展示了“读”和“写”两种工具如何协同工作:
# 除了搜索工具,我们再定义一个写入工具
class WriteTool:
def __init__(self, memory_database):
self.database = memory_database
# 定义一个简单的存储函数
def store(self, information):
self.database.store(information)
return f"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tored successfully."
# Agent的决策循环现在拥有了读和写两种选择
def agent_loop_with_memory(question):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question}]
search_tool = SearchTool(knowledge_database)
write_tool = WriteTool(memory_database)
while True:
# LLM现在可以在SearchTool和WriteTool之间做选择
response = llm.generate(
messages,
tools=[SearchTool, WriteTool]
)
if response.tool_calls:
for tool_call in response.tool_calls:
if tool_call.name == "search":
# 执行“读”操作
results = search_tool.search(tool_call.arguments["query"])
messages.append({
"role": "tool",
"content": f"Search results: {results}"
})
elif tool_call.name == "store":
# 执行“写”操作,将新信息存入记忆
result = write_tool.store(
tool_call.arguments["information"]
)
messages.append({
"role": "tool",
"content": result
})
else:
return response.content“写入”能力的引入,是AI从“信息检索”走向“经验内化”的关键一步。它让构建真正个性化、能够与用户共同成长的AI成为可能。
赋予AI写入记忆的能力,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复杂挑战,其核心是记忆管理。
一个无序的记忆系统,会因信息冗余、过时和矛盾而逐渐失效。因此,未来的AI系统设计,需要我们将思维从“数据工程”拓展到“认知架构”的层面。我们需要像 “园丁” 一样,精心设计和维护AI的记忆花园。
这包括:
让我们回顾这场进化的阶梯:
| 朴素RAG | |||
| Agentic RAG | |||
| Agent Memory |
从RAG到Agent Memory的演进,核心是从“只读”到“读写”的范式转变。这标志着AI的发展重点,正从“如何获取更多知识”转向“如何有效形成和管理经验”。
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也影响着人机关系的未来。我们正在从AI的“使用者”,转变为其记忆的“共建者”。当一个AI不仅知晓世界,更能铭记与你的点滴过往时,它便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朝着学习伙伴的角色迈进。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1-05
万字详解Naive RAG超进化之路:Pre-Retrieval和Retrieval优化
2025-11-05
别只调模型!RAG 检索优化真正该测的,是这三件事
2025-11-04
大模型生态的“不可能三角”:规模化应用的架构困境?
2025-10-31
Dify知识库从Demo到生产:RAG构建企业级私有知识库的7个关键步骤
2025-10-31
RAGFlow 深度介绍
2025-10-29
RAG—Chunking策略实战|得物技术
2025-10-29
RAG 让你的 AI 更聪明
2025-10-28
多少做RAG的人,连分词都搞不定? Milvus Analyzer指南
2025-09-15
2025-09-02
2025-08-18
2025-08-25
2025-08-25
2025-08-25
2025-09-03
2025-09-08
2025-08-20
2025-08-28
2025-11-04
2025-10-04
2025-09-3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03
2025-08-28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