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RAG项目落地难?可能是知识运营环节被忽视了!技术再强也需配套管理机制。核心内容: 1. RAG项目常见技术优化手段及其局限性 2. 知识管理与运营对检索质量的关键影响 3. 行业知识库特有的更新机制与审核流程
▲关注公众号,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在本号之前《RAGFlow切片方法深度实测:Manual/Book/Laws等对比分析》这篇文章中,对比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文档切片算法。
网上也有很多文章介绍知识切片之前的文档解析技术,还有知识切片之后的向量化模型,以及知识向量化之后的检索算法和重排模型等。
但是RAG项目落地时,你往往会发现耗费大量精力在调整切片大小,尝试按段落、按语义等不同切分策略,把文档解析换成MinerU,从轻量级Faiss升级成Milvus向量库,从单纯语义检索加强到语义+全文的混合检索等,还有问题改写、术语替换等等,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发现整体准确度提升似乎非常有限,甚至都搞不清楚是真有提升还是负向优化,还是正常波动。
根据笔者几个项目实践经验来看,仅仅有以上这些算法和技术考虑还是远远不够,知识本身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对于保障知识质量和检索精准性同样很重要,但这块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稍作剖析,供大家工程化落地实践时参考。
对比目前业界一些常用的知识库,可以发现无论是RAGFlow、dify还是FastGPT等产品,目前基本都已具备了文档解析、知识分片、知识打标(维护元数据)、知识向量化(存储)和知识检索等基础能力。
但在这些基础能力之上,还需要做好知识本身的质量保障工作,尤其是行业性知识,最好要有专人来管理和运营,一方面针对文档解析、知识分片和知识打标等自动化处理成果,需要进行人工校准与核对调整。
另一方面从工程化角度来看还需要构建相应的知识管理和运营机制,比如知识更新时要检测影响范围并合理更新,知识调整时要经过审核,并且模拟验证效果符合预期,才能发布生效,针对线上评价反馈要进行核实,并加以应对等。
知识检测与更新机制
很多RAG项目中之所以感觉检索结果不准,仔细分析日志往往会发现一个用户提问实际会检索出多条相似的知识,专家都很难分辨出哪条知识是对的,语义相似度都很接近,怎么调整检索算法都没用。
向前追溯,就会发现还是知识维护的质量太差,无论是QA类知识,还是文本类知识,知识库中充斥着大量冗余类似的知识。因为不同的人在做知识维护,大家都只管往知识库里加知识,没有人去做重复检测与梳理合并。
除了要做好重复冗余知识梳理的基础要求外,一些行业性和专业性高的知识库,在知识更新上的处理要求会更高,尤其是维护政策类知识,当新政策要处理时,往往需要将历史政策中某些条款(对应分块)失效掉,或者有可能要将历史知识设置好有效期,这样才能满足政策可追溯性检索场景,根据用户问题中时间要素,匹配到不同有效期的知识分块。
所以在基础的知识库底座之上,按不同的业务场景,需要构建起特色化的知识检测与更新机制,确保知识管理和运营同学,能有序做好知识合并与更新处理。
上图只是简单罗列了一下笔者碰到过的几种处理机制,实际业务中往往会更复杂,比如在检测环节,图中只标注了按语义相似度去检测历史知识,实际政策类场景中,政策中往往会明确列出本政策发布后,XXX政策失效,这时可以根据文件名去做更精确检索,另外在处理环节,同样要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去扩展,比如直接覆盖等。
知识验证与发布机制
在知识检测和更新机制有了以后,面对新增或更新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验证与发布机制:
在严肃的业务场景中,考虑自动切片、自动打标结果不准等情况,都需要安排相应的环节去做审核校准和调整。
同时针对新增和修改的知识,如何确保在线上检索和问答过程中符合预期呢,新增了知识,结果发现线上总是检索不到,如果能先验证或测试下,就会尽可能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尽可能提前发现问题。
当然验证和测试的方法是要结合业务场景去考虑的,简单一点就让运营人员做个简单问答验证,极端严肃场景,最好是有一套测试集,任何知识变化,都要完整测试集过一遍,当然代价也是极大的,这就和算法优化升级一样,也是要有测试集来保障,避免负向优化和开盲盒。
要做验证测试,就要考虑和线上检索做隔离,没验证通过前不能影响线上检索结果,这就涉及到知识如何便捷的发布和生效。
线上评价反馈运营机制
以上知识检测和更新机制以及知识验证与发布机制,都是用于保障知识维护过程的质量,那么在知识发布使用以后,还能如何持续提升准确度呢?
仔细观察公网上的大模型应用,在对话输出结束后,总会有个点赞点踩的标记,用于收集用户使用的评价和反馈,大厂做这个功能,背后是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构建大模型微调的标注数据集,甚至是下次预训练时的训练集。
那除了优化大模型之外,回到本文主题,也就是提升RAG效果来说,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以上做法,构建线上反馈评价和运营处理的闭环机制:
对收集的线上反馈评价,经过后台运营人员核实后,根据业务场景需要可以提供不同的运营处理方法:
比如针对用户点赞的评价,可考虑将用户提问和回答结果作为新的QA问答知识补充到知识库中去。
针对用户不满意的评价,核实后如果是知识质量不高引起的,则可以按需去调整已有知识或补充知识,如果知识没问题,再考虑如何进行检索算法优化等。
还可以从反馈回流信息中,抽取相应问题和预期结果来构建测试集,用于知识维护过程中的验证测试,甚至用于SFT微调的标注数据集等。
本文总结:RAG工程化落地时,除了要做好文档解析、知识切片、检索策略等基础能力的选择,还需要特别关注知识自身的质量保障,要做好知识更新检测、验证测试和发布等管理工作,以及线上评价反馈收集和运营处理等工作,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检索应用效果。
延伸思考:要做好知识质量的保障,除了以上管理手段和运营机制,结合业务需要,可能还会涉及到知识间关系维护(比如政策文档的引用关系、附件关系等),还会涉及到知识提炼增强(比如从政策或案例等文本知识中提炼QA对知识),还有测试集的维护等工作。当然本文描述的这些保障知识质量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通常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平台来支撑,否则没法满足管理和运营效率的需要,既然是管理平台,一定是要按照不同业务场景、不同项目、不同管理要求定制化开发才好用,所以目前业界这些主流知识库产品才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能力,但你的RAG项目落地时,一定要考虑好这些配套机制。
本系列说明:基于RAG实践落地经验,围绕提升知识检索和应用效果这个主题,剖析知识存储和检索机制、总结知识打标元数据的做法、梳理知识管理和运营机制、对比文本知识库和知识图谱的适用场景、探讨Agentic RAG效果等,欢迎读者持续关注完整合集《RAG实践》。
—End—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转发和分享,也恳请您关注以下公众号,里面有更多精彩思考和总结
注:原创不易,合作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未经许可,不得随意修改及盗用原文。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1-14
从答案到洞察:Structured RAG正在重塑企业知识库的底层逻辑
2025-11-13
RAG Chunking 2.0:提升文档分块效果的一些经验
2025-11-13
RAGFlow v0.22.0 发布:数据源同步、变量聚合、全新管理界面与多项重大更新
2025-11-13
RAG实战(一):Simple RAG篇
2025-11-13
5步构建企业级RAG应用:Dify与LangChain v1.0集成实战
2025-11-12
从零实现一个简单的 RAG 系统
2025-11-12
RAG 真的能“不暴露私有数据”吗?答案是:可以
2025-11-12
RAG问答系统不准确?这份语料整理方法论帮你解决
2025-09-15
2025-09-02
2025-08-18
2025-08-25
2025-08-25
2025-08-25
2025-09-08
2025-09-03
2025-08-20
2025-08-28
2025-11-04
2025-10-04
2025-09-3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03
2025-08-28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