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他们还在搭 dify、n8n 工作流,我已经用AI生成报告下班了

发布日期:2025-07-18 09:47:06 浏览次数: 1551
作者:小霞AI手记

微信搜一搜,关注“小霞AI手记”

推荐语

还在为复杂工作流头疼?这两款AI工具让你一键生成专业报告,效率翻倍!

核心内容:
1. 传统AI工作流的低效困境与反思
2. Perplexity的四大核心功能解析(实时搜索/封装报告/定时任务/全球新闻)
3. 秘塔AI在中文场景的三大杀手级应用(行业分析/文案创作/日报生成)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还在卷工具、拼流程?真正帮你减负的AI工具,其实根本不用你学。


这段时间我看到很多人晒 dify、n8n ,搭一个“自动拉资料 → 自动总结 → 自动写报告”的工作流,三小时自动写一份报告,看着很酷。
但坦白讲,我越看越疲惫。
就为了写一篇行业分析报告,大家先搞个抓取流程,再串 GPT 模型,再自动存进 Notion,再配上个数据库、可视化,最后还得润色成稿。
这一圈下来,工具没少学,时间也没少花,但真能高效完成任务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

我就开始怀疑:我们用 AI,不是为了减负吗?
怎么现在变成了——为了节省时间,先多学一套系统,结果事情还是没干完。


二、别急,提效工具大公开

刷完一圈“工具教学贴”之后,我开始认真思考:有没有已经帮我把工作流封装好的产品?
这里我要推荐一个产品 Perplexity【需要魔法】。

你可能听说过这个名字——它是黄仁勋亲自推荐、自己每天都在用的四个 AI 工具之一。
但它其实比很多人以为的“搜索增强版GPT”要强大得多。

👉 它的几个核心功能我非常推荐:

✅ AI 实时联网搜索 + 总结能力:

你问一个问题,它不仅能实时联网查资料,还会自动帮你结构化整理重点,甚至引用来源链接。你还可以“追问”它,让它补充段落、分析逻辑,而不只是问一句答一句。

✅ “封装式”工作流调用能力:

比如你直接输入「生成一份关于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它能抓取并整合各类资讯、数据、报告摘要,然后自动列出逻辑提纲。【之前某书上很火的帮你做旅游攻略,perplexity就能非常好的完成这个工作】

✅ 自动化调度(高级功能):

它还支持设定定时任务,比如每天自动帮你更新全球金融资讯摘要、科技新闻动态等。(这一部分需要付费,但非常省力)

✅ “全球新闻汇总”功能:

每天自动抓取并汇总的重要新闻事件,不仅速度快,还覆盖大量国内看不到的英文来源。


如果说 Perplexity 是“AI搜索界的瑞士军刀”,那秘塔就是“中文信息界的隐形冠军”。

秘塔是中文环境内最好用的AI搜索工具,中文友好,不需要魔法。

说实话,秘塔的工作流藏得太深了,以至于我认识的一些朋友都在偷偷用,但从不公开分享。
它不靠 fancy 的界面和花哨功能,但真的太好用了。

👉 秘塔的一些实用场景我举几个例子:

✅ 行业分析报告:

你只需要输入一句“帮我梳理短剧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头部玩家”,它就能自动抓取知乎、公众号、财新、头条等多方信息源,一键生成结构化摘要。

✅ 活动方案设计 / 市场文案撰写:

比如输入“帮我写一个线下书展的活动策划案”,它能基于已有案例总结 + 创作一份结构清晰的文案。

✅ 日报周报自动撰写:

把今天看的网页、文件贴进去,它能直接生成日报内容,甚至可以按“汇报口吻”或“汇总重点”来格式化输出。

这些功能不是新工具的“噱头”,而是真正把“搜集+提炼+输出”变成一步到位的体验。
而且重点是——不需要搭建系统,不需要写 prompt,不需要再学一次AI。


三、我用秘塔做了一份“AI音乐趋势报告”,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

最近我在研究“AI音乐赛道”的发展,原本以为又得花一晚上查资料、爬数据、读研报,没想到用秘塔搜索AI就做完了整份行业报告,全流程不到10分钟。

我只输入了一句话提示词:

「请帮我生成一份关于AI音乐赛道的行业趋势研究报告,内容包括产业概况、代表性公司、行业发展路径、技术趋势、用户使用情况。」

然后,秘塔自动完成了下面这些事情:

  • 自动抓取全网的相关信息,包括公众号文章、知乎回答、新闻稿件、研究报告、公开数据等;
  • 结构化输出报告内容,按照“行业背景 → 技术趋势 → 代表企业 → 投融资情况 → 创作生态”等维度组织逻辑;
  • 报告结尾还附带418个引用来源链接,每一段都有出处,非常适合追溯核查;

报告生成后可以一键导出为:

  • PDF 文档(适合发给老板或存档)
  • Markdown 源文件(方便编辑)
  • 互动阅读报告(在线可折叠/跳转浏览,阅读体验非常好)

对比我以前那种“自己找资料 + GPT慢慢问 + 自己组织结构 + 手动整理引用”的方式,这种直接生成、结构清晰、有引用的报告,真的让我感到:
原来做研究报告,真的可以不累。


四、不是每个人都该去学工作流,但每个人都可以轻松用好工具

我越来越觉得,用 AI 工具的终极目标,其实不是“学会更多”,而是“做得更少、但完成得更好”。

工作流当然有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掌握复杂流程、自动化配置、插件串联。
尤其当我们只是想尽快完成一份调研、一份报告、一份工作日报的时候——
有些“别人不想告诉你”的工具,其实早就帮我们把这些流程封装好了。


📘 这是《AI减负》系列第一篇,后续会持续更新:
不卷工具,不讲术语,只推荐真的能帮你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的AI用法。

如果你觉得今天这篇文章对你有点帮助,欢迎收藏备用。
📌 点个「赞」和「关注」,下次写行业研究报告、写日报周报,不用再熬夜硬撑了。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