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要投稿

AI Agent 正在摧毁平台的增长飞轮

发布日期:2025-11-15 08:05:56 浏览次数: 1541
作者:观火

微信搜一搜,关注“观火”

推荐语

AI Agent正在颠覆传统平台的商业模式,这场诉讼揭示了谁将掌控用户意图的未来之争。

核心内容:
1. Amazon起诉Perplexity AI的背景与行业意义
2. 平台增长飞轮机制与AI Agent的颠覆性挑战
3. 流量权、算法权、数据权的控制权争夺战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本文主笔:尤娜
图片来源:网络

2025年11月初,Amazon 在美国加州北区联邦法院正式起诉 Perplexity AI,指控其旗下的 Comet 代理未经授权在 Amazon 平台执行浏览和购物行为。 

多家外媒将这起诉讼视为 “平台与 Agentic AI 系统之间的首次重大对撞”——

TechCrunch 指出,它凸显了“依赖封闭流量的传统平台,与为用户自主行动的 agentic AI 系统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 

The Verge 则称其为“电商平台与 AI 浏览代理之间的第一次重大冲突”; 

The Guardian 更将此案视为“AI 代理能在多大程度上绕过平台生态的早期试金石”。

显然,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侵权纠纷,而是两种商业逻辑的正面对撞。

Amazon 捍卫的,是它花了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平台闭环:用户必须在它的界面上搜索、浏览、下单,每一次点击都是数据,每一个停留都是广告收入。

而 Perplexity 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物种——AI Agent。它不需要用户打开 Amazon,只需要理解用户的意图:"帮我买一瓶洗发水",然后代替用户完成从搜索到下单的全部流程。

这场官司的本质,不是在争论谁侵了谁的权,而是在争夺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谁掌控用户意图?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增长神话建立在一个完美的闭环之上:流量与数据的飞轮。用户来到平台,搜索、浏览、购买,行为数据回流给平台,平台优化算法和广告,吸引更多用户——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但当决策权从人手中滑向 AI Agent,这个飞轮开始崩裂。

平台失去的,不仅仅是流量,更是对用户路径的控制权。而这,才是真正的地震。

平台的黄金年代:

增长飞轮的完美闭环

The 1 Principle Jeff Bezos and Amazon Follow to Fuel Incredible Growth

图片来源:网络

要理解 AI Agent带来的冲击,我们首先要理解平台是如何建立起它们的商业帝国的。

平台的增长飞轮,是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商业设计之一。它的运转逻辑简洁而强大:

用户进入平台 → 搜索或浏览 → 停留并产生行为 → 完成交易 → 数据回流给平台 → 平台优化算法和广告 → 吸引更多用户。

这个循环的每一环都在强化下一环。更多的用户带来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数据让算法更精准,更精准的算法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更高的广告转化,而这又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商家。飞轮越转越快,平台的护城河越挖越深。

平台的权力,建立在对三个关键要素的控制之上:

流量权。平台是唯一的入口。想买东西?打开 Amazon。想搜信息?打开 Google。想看视频?打开TikTok。用户的每一次需求,都必须从平台的搜索框或推荐流开始。

算法权。平台决定用户看到什么。搜索结果的排序、推荐流的内容、广告的展示位置——所有这些都由平台的算法掌控。商家和内容创作者必须遵循平台的规则,才能获得曝光。

数据权。用户在平台上的每一次点击、每一秒停留、每一次购买,都会被记录、分析、再利用。这些数据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更成为平台出售广告的核心资产。

正是这三大控制权的结合,形成了"网络效应 + 广告循环 + 算法强化"三位一体的增长机器。Amazon、Google、TikTok——所有伟大的平台公司,都是这个模型的受益者。

平台的商业奇迹,不是商品或内容的胜利,而是对用户路径的垄断。

AI Agent 的入侵:

增长飞轮的断裂点

AI Agent带来的,不是流量的转移,而是决策逻辑的颠覆。

过去,用户是主动的:他们打开 Amazon,输入"运动鞋",浏览数十个商品页面,对比价格和评论,最终下单。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更久。而平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数据、展示广告、完成转化。

但在 AI Agent的世界里,这个过程被压缩成了一句话:"帮我买一双适合跑步的鞋,预算500元。"

AI Agent理解这个意图,自动搜索、比较、筛选,甚至可能直接在 Amazon 或其他平台上完成下单。用户不需要打开任何网页,不需要浏览任何商品,甚至不需要知道这双鞋是从哪个平台买的。

用户起点从"平台"迁移到了"代理"。

当 AI Agent 接管用户的决策,平台增长飞轮的每一个环节都开始崩裂:

流量被截胡。用户不再访问平台页面,而是直接向 AI Agent 发出指令。平台失去了"唯一入口"的地位,从流量的起点变成了被调用的数据仓库。

算法被架空。平台精心设计的推荐算法、搜索排序、广告位,在 AI Agent 面前统统失效。AI Agent 不看平台的推荐,它只根据用户的意图和自己的判断来做决策。商家在平台上砸钱买的广告位,可能再也触达不到用户。

数据不再回流。用户的行为数据——点击、停留、浏览路径——这些平台赖以生存的资产,现在都留在了 AI Agent 那里。平台看不到用户的完整决策过程,只能看到最终的订单。而没有数据,飞轮就失去了燃料。

Perplexity 的 Comet 就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它可以直接在 Amazon 执行下单指令,绕过所有的页面、广告和推荐流。对用户而言,这是效率的飞跃;对平台而言,这是权力的丧失。

Comet介绍,视频来源:品牌官网

其他大型平台也在内部强化“AI 访问必须可控”的原则,以防止出现类似的流量绕过与数据外流。

但这场战斗的难度在于:平台失去了回流,飞轮失去了动能。过去的增长逻辑正在被反向吞噬。

权力迁移:

从平台中心到意图中心

互联网的权力史,本质上是"谁能代表用户行动"的演化史

Web 1.0:门户垄断入口。在雅虎、新浪的时代,编辑决定用户看到什么。信息是"被组织"的,权力在内容的生产者和分发者手中。

Web 2.0:平台垄断流量。Google、Amazon、TikTok 的崛起,让算法取代了编辑。内容是"被推荐"的,权力在掌握算法和数据的平台手中。

AI 时代:AI垄断意图。ChatGPT、DeepSeek 大模型的出现,让 AI 开始代表用户行动。决策是"被执行"的,权力开始向理解和响应意图的代理迁移。

门户控制"入口",平台控制"路径",而AI 开始控制"目的地"

这次权力迁移的深层逻辑,在于商业竞争的战场从"界面"转向了"语义"。

平台的权力源于界面:谁掌握用户的点击、搜索、滑动,谁就掌握增长。界面是战场,交互是武器,数据是战利品。

AI 的权力源于语义:它不需要点击量,而是理解"你想做什么"。用户的行为不再发生在页面上,而是在语义层完成。Prompt 替代了搜索框,指令取代了路径。

决策从"屏幕"转移到"语言",意图成了新的流量。

这一转变的商业含义是深远的:平台赖以生存的"流量→广告→数据"逻辑链正在被切断。搜索引擎的广告点击率下降,推荐流的停留时间减少,用户行为数据被代理吸收。

AI 把"搜索-推荐-购买"三段式路径压缩成了"一句请求"。平台精心设计的漏斗模型,在 AI 面前变成了直线。

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比谁抓流量,而是谁能被AI信任与调用。品牌、平台、服务商——所有人都必须学会在语义层留下痕迹,成为 AI 愿意引用的可信来源。

平台赢得了流量,却失去了意图。AI 赢得了意图,也接管了增长。

Amazon × Perplexity:

两种秩序的第一次对撞

回到那场官司。

到 2024 年,Perplexity 仍在使用 Amazon 的 AWS 基础设施,并与 AWS 共同推出 Enterprise Pro 服务。二者在基础设施层面保持合作。但 2025 年随着 Comet 代理上线、可直接在 Amazon 执行购物操作,关系急转直下——Amazon 先发出 cease-and-desist 信函,随后提起诉讼。

Amazon 的立场:我们的平台,我们的规则。Comet 未经授权抓取我们的数据、模拟用户行为、绕过我们的界面和广告系统。这是对平台主权的侵犯,必须制止。

Perplexity 的立场:我们只是代表用户行使他们的权利。用户有权选择用什么方式购物,我们提供的是更高效的工具。Amazon 无权阻止用户通过 AI 代理访问公开信息。

表面上,这是一场关于技术边界和法律权责的争论。但深层次来看,这是两种秩序的对撞:

Amazon 捍卫的是"界面主权"——平台有权决定用户如何与它互动,有权从每一次交互中获取价值。

Perplexity 挑战的是"意图主权"——用户的意图属于用户自己,AI 代理有权代表用户去任何地方完成任务。

这是平台与 AI 生态的第一次正面对抗,背后是"流量中心 vs 意图中心"的权力战争。

拐点与裂痕:

不论谁赢,平台都回不去了

这场官司可能有两种走向:

若法院支持 Amazon:平台可拒绝 AI Agent 访问,助手必须身份透明。巨头秩序暂时稳固,但 AI Agent 发展的速度与广度将被显著放缓。

若 Perplexity 胜出:AI Agent 被视为“用户数字权利的延伸”,平台边界被穿透,广告与搜索体系将被系统性重构。这将是一次彻底的范式转移。

判决决定 AI Agent 前进的速度,但无法逆转趋势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无论官司结果如何,有些裂痕已经无法修复:

法律可赢,结构不可修。法律可以延缓变革,却无法恢复用户行为。用户已经学会了"跳过平台界面",这个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意图已脱离平台。搜索框被 Prompt 替代,浏览被指令取代。平台即使赢了官司,也丢了用户的心智入口。

数据流向改变。数据主权从"平台云"流向"模型云"。广告归因失效,精准推荐失灵,平台最核心的资产正在流失。

信任迁移。用户开始信任 AI 代理,而不是平台。品牌的公信力被算法化重塑,选择的权力从"谁的广告更显眼"转向"谁被 AI 推荐"。

技术去中心化趋势。MACH 架构、API 生态的兴起,让平台再封闭也会被绕过。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开放和互联,而不是孤岛和围墙。

即便 Amazon 赢下法庭,也无法阻止结构性瓦解。

结构性意义:

平台时代的转折点,而非终章

需要澄清的是:平台不会立刻消亡。

这不是一场零和博弈,不是"平台死、AI 生"的简单替代。真实的图景要复杂得多。

平台不再是"流量的起点",而是在成为"被 AI Agent 调用的数据仓库"。

用户不必登录 Amazon 才能完成购买,但 Amazon 的商品、库存、支付体系仍然是 AI Agent 决策的底层接口。用户不必打开 Google 才能搜索信息,但 Google 的搜索引擎仍然是 AI 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平台正在从"中心"变成"基础设施层"。

这个转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平台必须接受一个事实:用户的旅程可能不再从它们开始,也不再在它们结束。但只要它们提供的服务足够好、数据足够全、接口足够开放,AI Agent 就会继续调用它们。

流量的重构,而非下沉。"流量"在 AI 时代不再以页面访问量衡量,而以"被调用频次"体现。

一部分用户仍然会留在平台生态内——尤其是那些依赖视觉化浏览和即时反馈的场景,比如 TikTok 的短视频、Shopee 的限时折扣。这些体验很难被纯语义的 AI Agent 完全替代。

但另一部分用户,尤其是目标明确、追求效率的用户,会通过 AI Agent 在多平台间无缝穿梭。他们不忠诚于任何一个平台,只忠诚于最优解。

平台的任务因此变成:让自己能被 AI 理解、抓取、调用。这要求平台开放接口、优化数据结构、建立与 AI 生态的协同机制。

AI 的流量逻辑:不是消耗,而是分配。AI Agent 并非"吸干流量",而是在重组它。

Perplexity 依然依赖广告营收,但它的广告逻辑已经改变:不再卖"曝光",而是在卖"决策位置"。它不需要用户在页面上停留30秒看完广告,它只需要在用户提问时,把某个品牌作为答案的一部分推荐出去。

广告逻辑从 CPM(千次展示)转向 CPI(意图完成)。

这对品牌和平台都提出了新要求:你不再是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而是在争夺 AI 的信任。

Amazon、Google、Meta 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它们都在构建自己的"Agent API"体系,开放部分语义访问权,以防被完全绕开。

平台的演化方向不再是"封闭增长",而是"开放共存"。就像2007年 iPhone 发布时,诺基亚的高管还在讨论键盘手感——新范式不是毁灭旧体系,而是让旧体系失去解释力。

对品牌和企业而言,

这场变革意味着什么?

品牌过去在平台生态中争取"曝光席位",未来要在 AI 语义生态中赢得"引用席位"。

平台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渠道。

品牌需要在平台内运营,同时在 AI 语义层留痕。这意味着:确保官网、产品页、FAQ 等数据结构化、可被模型抓取。参与开放知识图谱,构建品牌的可信节点。在内容生态中积累高质量的引用和提及,让 AI 在理解相关领域时能"想起"你。

AI 将成为新的"推荐引擎"。品牌的目标不再是买广告位,而是成为算法的可信来源。比如,当用户说"帮我找一个环保的水杯品牌",哪个品牌能被模型调用、推荐,就决定了未来的市场份额。

这要求品牌:建立清晰的品牌语义标签(环保、高端、性价比等)。在公开内容中持续强化这些标签。通过评论、案例、第三方背书形成可被验证的信任链。

对出海企业而言,AI 让"语言壁垒"变成了"数据壁垒"。品牌要构建多语言的知识卡与语义链,让 AI 能理解"你是谁"、"你的优势是什么"。这比单纯的广告投放更具长期价值,因为一旦你的信息被纳入模型的知识库,就会在每一次相关查询中被触发。

平台依然掌握着交易链条的关键环节——支付、物流、售后。品牌需要与平台共建"AI 数据通道",形成"平台 + 品牌 + Agent"的三角关系:平台供数据和基础设施。品牌供语义和内容。AI Agent 完成决策和执行。谁能主动把握这一新链路,谁就能在"飞轮坍塌"后重建引力。

AI 时代的赢家,不是流量最多的品牌,而是最早被 AI 理解、引用、信任的品牌。正如当年的诺基亚没有输在产品上,而输在理解"用户行为的转变"。平台如此,品牌亦然。

结语:

被打碎的飞轮,与新的引力

Amazon 与 Perplexity 的这场官司,只是序幕。它揭开了一个更宏大的叙事:在 AI 重塑商业基础设施的时代,所有依赖"流量垄断"的旧秩序都将被重新审视。

平台不会消失,但它们必须学会与 AI 共生。品牌不会失去机会,但它们必须重新定义"被看见"的方式。用户不会失去选择权,但他们的选择将越来越多地由 AI Agent 完成。

这是一场权力的转移,也是一场认知的革命。历史从未终结,只是权力的重心在转移。而那些能够最早理解这一转移、主动调整姿态的参与者,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定义者。@观火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