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让历史开口说话,带你穿越时空与文物对话,体验深度文化之旅。 核心内容: 1. AI导览如何解决游客"看不懂"的痛点,实现个性化互动 2. 在寒山寺、海昏侯博物馆等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3. 从讲解器到旅行伙伴的体验升级,创造沉浸式文化空间
清晨的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洒在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展柜上,金色的饼形器在光影交错中泛着神秘的光芒。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驻足于此,孩子抬起头,眼睛里盛满星光:“妈妈,这个皇帝为什么有这么多金子呀?”
这个问题,曾经是无数游客心中转瞬即逝却无处安放的好奇。而今天,母亲只是温柔地拿出手机,向“同程伴游”中的 AI 助理转述了这个充满童真的疑问。片刻,一个带着历史沧桑感的声音悠然响起:“吾之陪葬有诸多金子,一来家世显赫,祖父乃孝武皇帝,父为昌邑哀王,家中本就有不少财富积累;二来… …”
孩子听得入了神,追着问:“那你会不会很孤单?”母亲在一旁欣慰地笑了,她发现,自己也对这个跨越千年的对话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次智能问答,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当旅行遇上 AI ,游览不再只是“走过路过” ,而成为一场与历史、文化以及自我内心的深度相遇。
AI 助理能够流利回答博物馆营业等基础信息,也可以侃侃而谈历史人物生平、背景故事等
在快节奏的现代旅行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慢下来”的深度体验。我们看到博物馆讲解一票难求,文创产品持续走红,沉浸式古镇悄然兴起……这些现象背后,是当代旅行者从“到此一游”到“用心感受”的深刻转变。
然而,理想的旅行体验常常面临现实的困境。自由行游客虽然拥有了行动的自由,却常常陷入“看不懂”“听不明”的尴尬:专业术语难以理解,游览路线如同迷宫。我们渴望的,不是另一台冰冷的讲解设备,而是一个真正懂你的旅行伙伴。
“在传统的讲解中,我们像是被安排好行程的参观者,而在理想的游览中,我们应该是自己旅程的主人。”一位资深旅行爱好者这样描述她的感受。
在苏州寒山寺的钟楼前,当游客面对那口著名的大钟时,AI 导览便会伴着虚拟的钟声娓娓道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口大钟重达两吨,每当敲响,钟声可传数里。在唐代,这种声音是游子的慰藉,如今,它已成为祈福美好的象征。有游客反馈,在这种情境下听到讲解,感觉“诗句的意境和历史的厚重感一下子就涌上心头”。
户外景区 - 寒山寺伴游—用户可跟随游览路线,避免走回头路;也可自由行走,自动触发点位讲解
在海昏侯博物馆的“马蹄金”与“麟趾金”展柜前,总有游客惊叹于其精美,却不明其深意。此时,AI 导览会以博学的口吻揭开谜底:“此乃帝王特赐的神瑞之物,马蹄金因形如马蹄而得名,象征上天恩赐;麟趾金则效仿麒麟之蹄,寓意仁义与嘉瑞。它们不仅是财富,更是特殊政治身份的体现。”
海昏侯博物馆伴游—室内地图,精确到文物级别;点击列表文物,可直接定位到地图上的文物位置
有些感动,需要完全沉浸才能体会。在恭王府雕梁画栋的“锡晋斋” 内,当游客触摸到那精美的金丝楠木立柱时,AI 导览会用一种引人入胜的语调开始叙述:
“请闭上眼,感受这木纹中的温度。两百多年前,和珅也曾在此驻足,这满室的楠木清香,曾见证他权倾朝野的显赫,也预见了其盛极而衰的终局。此刻,您指尖所触,便是半部清史。”
恭王府伴游—跟随景区前主人和珅的人生故事,用户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恭王府的背景知识
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 AI 导览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讲述方式:
面对孩子们,AI 会这样切换频道: “小朋友,快看!这可不是普通的木头,这是和珅的‘魔法木头’,据说它自带香气,能驱赶蚊虫,守护美梦哦!”
对历史爱好者, AI 能瞬间化身和珅的“幕僚” ,以亲历者的口吻低语:“不瞒您说,当年大人为建此斋,可谓煞费苦心。这一梁一柱,皆关乎礼制与野心,步步荣华,亦步步惊心。”
海昏侯博物馆伴游—有面向小朋友的儿童版、以海昏侯口吻讲述的侯爷版、面向大众的经典版
旅途最深的遗憾,是归来时心间未能留下足够的回响。而 AI,正温柔地弥补这份遗憾。
在肇庆七星岩景区,当游客在摩崖石刻前困惑于文字含义时,AI 不仅能即时解读,更会在最佳观景位主动提示。系统借助 AIGC 技术,能智能优化构图与光线,甚至诗意地抹去杂影,为你呈现一幅可直接装入心底的“山水画卷”。一位摄影爱好者分享: “它就像一个懂构图、知机位的本地向导,让我轻松拍到了曾经需要苦苦守候才能得到的画面。 ”
七星岩 / 鼎湖山伴游—借助 AIGC ,用户可以在景区一键出片,也可以对不满意的照片进行 AI 修图
更令人惊喜的是,系统会自动将当日足迹、高质量照片和聆听过的讲解有机整合,生成一份独特的“数字旅行日记” 。那些在博物馆中让你驻足的文物,那些在古迹前令你惊叹的瞬间,都可以转化为独特的“数字文创”,永久收藏。当某天偶然翻看,那些关于旅行的美好记忆便会重新浮现,带着当初的感动与温暖。
恭王府伴游—用户在景区内走过的路线会被记录下来,也可以将照片留存在足迹上
海昏侯博物馆伴游—将用户听过的讲解沉淀为数字文创,永久收藏起来
要想实现上述无缝的沉浸式体验,离不开两大核心技术引擎的精密协作:高精度智能定位系统与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内容生产线。
在景区复杂的物理环境中,传统 GPS 定位极易出现漂移甚至中断,导致讲解触发不准确,破坏沉浸感。
我们采用“GPS+ 惯性导航 (INS)+ 行人航位推算 (PDR)”的多源融合定位方案。GPS 提供全局坐标参考;INS 通过手机内置传感器实现高频运动跟踪;PDR 则在 GPS 信号丢失期间,根据用户的步频、步长和方向进行短时航位推算。
在算法核心,我们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 (EKF) 动态评估各数据源权重,并借助高精度地图匹配剔除异常轨迹点。这一技术架构确保了当 GPS 信号被严重遮挡时,系统能无缝切换至以 INS 和 PDR 为主的高频推算模式,实现定位不中断。
在实际应用中,此方案在绝大多数场景下的定位精度稳定在 3-5 米;即便在信号微弱的极端环境下,通过算法优化,精度也能进一步提升至 2-3 米。从用户抵达触发点到音频开始播放,整体端到端延迟被严格控制在 200 毫秒以内,彻底解决了“定位飘移、讲解脱节”的行业难题。
高精度定位技术方案: GPS + 惯性导航( INS )+ 行人航位推算( PDR )”的多源融合定位
让 AI 导游不仅能“精准地说” ,更能“生动地、因人而异地讲” ,其背后是一套高度自动化、基于大语言模型 (LLM) 的智能内容生产体系。
这套流程始于多维度的数据准备,我们系统性地整合景点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建筑特色、地理信息乃至相关传说故事,构建起结构化的知识库。
随后进入脚本生成与多版本适配的核心环节。基于构建的知识库,LLM 自动生成讲解内容初稿,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工程,我们可以驱动同一个 LLM,将基础稿件批量转化为服务于不同受众的多个版本。
最后,通过情感化语音合成 (TTS) 技术,将不同风格的文本转换为具有特色音色的高质量音频。
借助轻量级自动化工作流, 一个新增景区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从数据准备到多版本音频上线的全流程,高效满足游客对个性化内容的迫切需求。
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我们看见 AI 正在成为文化的“转译者”和情感的“连接者” 。它让沉默的历史开口说话,让遥远的艺术触手可及,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一次心灵的归乡。
未来,我们计划在感知层增强系统的视觉定位与建模能力,让定位精度和场景识别能力再上新台阶;在认知层,将结合更细致的游客行为分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心”讲解匹配。我们深知,技术没有终点,完美的体验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迭代中无限接近的。
我们也始终相信,技术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取代,而在于增强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丰富我们理解文化的维度,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旅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或许,下一次旅行,你可以尝试打开同程旅行 APP ,在“智能导览”中,邀请一位 AI 旅伴。它不仅会为你指引道路,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去聆听时光的回响,收获一份独属于你的、与文明对话的珍贵记忆。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21
2025-08-19
2025-08-21
2025-10-02
2025-09-16
2025-09-19
2025-09-08
2025-09-17
2025-08-19
2025-09-29
2025-11-17
2025-11-15
2025-11-14
2025-11-12
2025-11-10
2025-11-09
2025-11-09
202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