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OpenAI 下场,国产开源还有机会吗?从 gpt-oss 与 Qwen3/DS 的技术路线说起

发布日期:2025-08-06 08:27:46 浏览次数: 1530
作者:平凡的平凡

微信搜一搜,关注“平凡的平凡”

推荐语

OpenAI开源大模型gpt-oss引发技术圈震动,深度解析其创新架构与国产模型的差异化设计。

核心内容:
1. gpt-oss独创的sliding_attention与full_attention交替排列技术解析
2. 稀疏MoE架构与国产Qwen3/Kimi K2模型的对比分析
3. 实际体验评测与消费级显卡部署指南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北京时间8月5日,OpenAI 终于发布了其自 GPT-2 以来的首个开源大模型 gpt-oss,整个技术圈瞬间沸腾。在众多媒体和开发者涌向官方博客和性能榜单的同时,我更习惯直奔主题——扒开它在 Hugging Face 上公开的 config.json 配置文件,从最底层的技术架构,一探究竟。

这次时隔多年的“Open”,究竟是革命性的技术突破,还是现有技术的精巧组合?它与 Qwen3、Kimi K2 等国产开源大模型相比,在设计思路上有何本质不同?其实际体验和可玩性又如何?

本文将从 【技术架构解析与对比】【上手体验与感悟】 和 【快速使用指南】 三个部分,为你带来一份全面且深入的 gpt-oss 分析报告。

Part.01

开源技术分析和国内开源大模型对比
我第一时间去hugging face上扒了120B模型的config文件,也就是模型的描述文件,就想看看它这次时隔多年的开源,到底有没有什么重磅内容。
这是详细内容,layer_types层是sliding_attention和full_attention的交错分布,所以省略了。
作为对比,这里放了Qwen3的结构。
先来看GPT oss的结构,MoE写的明明白白了:GptOssForCausalLM,现在的大模型暂时还跑不出MoE这种结构范围内,毕竟这种结构兼容了性能和速度,不二之选。
独特的Attention交替排列
attention大家都用,传统full attention,linear attnetion挺多,但是这种sliding_attention和full_attention交替排列的还是在开源大模型里面第一次见。
Qwen用的full_attention,刚刚看了下Kimi K2,也是full attention(继承的DeepSeek R1结构),可以说这个交错的attention使用或者应用,算是GPT oss一个独创性的工作。
这种方式的直接效果就是极大的减少内容的使用,这也是120B可以放到单卡H100,20B消费级显卡就可以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相比起full_attention,这种方式必定会减少一定程度的性能,但是至于是多少,得看更多的案例分析。
很稀疏的MoE + 路由器的强行均衡
num_local_experts: 128experts_per_token: 4: 4
在其内部,每一层都设有128个“专家”网络,但在处理任何一个任务时,系统只会智能地激活最相关的4位专家来协同工作。
但有一个细节,router_aux_loss_coef: 0.9解释一下,比如有很多个专家,但是系统可能会抽风,那么就会老让最热门的几个专家(比如数学和编程专家)干活,他们肯定会忙不过来,造成交通拥堵,针对这种可能性GPT oss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规矩(router_aux_loss_coef: 0.9)。这个规矩强制调度员必须公平地给各位专家分配任务,确保冷门的专家也能得到锻炼,不会出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情况。
与此相比,Qwen3 模型在专家协作上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它一次会激活 8位专家(是 gpt-oss 的两倍),相当于为每个任务都组建一个更庞大的“专家小组”,理论上能调动的瞬时智慧更多。
更关键的是,它的“调度员”规则非常宽松(router_aux_loss_coef: 0.001),几乎不干涉专家的选择。这更像一个“自由市场”,允许最顶尖的专家处理绝大部分他们擅长的问题,从而可能在特定领域形成极强的专业优势。
在这一点儿上,OpenAI非常的保守,它通过强有力的外部规则来保证系统的整体稳定和健康,相信一个泛化、均衡的系统是通往强大通用人工智能的更可靠路径。
而国内的大多数开源大模型要激进一些,它相信通过赋予模型内部组件最大的自由,能够涌现出更高效、更专业化的内部结构,从而冲击更高的性能极限。
Context:128K
这个上下文并没有很夸张,中规中矩,毕竟Gemini直接干到了100万,kimi也是。
就是RoPE + YaRN,核心代码就是这里,本来的4096个,翻了32倍,直接干到128K。
Qwen3没用这个,不过在Kimi k2,也就是DeepSeek R1上找到了类似的用法。
区别就是factor和rope_theta。
但是相比起开源的早晚,DeepSeek很早就应用了这个技术并开源,功德更高。
词表大小
只是列举出区别,之前听过有大佬说,这玩意也不是越大越好,但事实上GPT oss的词表最大。
GPT oss:201088
Qwen3: 151936
Kimi k2: 129280
选择性的量化
还是追求性能,应该就是要把模型塞进单卡里作为一个硬性约束,直接做了4bit的量化,不过在关键的部位依旧保持高精度。
DeepSeek也有类似的应用,不过比起4bit要柔和了不少,用的8bit。

Part.02

体验效果分享和感悟
开源大模型从整体上暂时弱于闭源大模型。
这种弱几乎是全方面的。
所以比较性能意义不大,之需要知道这个大模型还不错,可以单卡运行即可。
要关注的是它的可玩性:
  • Apache 2.0 许可:可自由用于实验、定制和商业部署。
  • 可调的推理力度:可设为“低、中、高”三档,以平衡延迟与性能。
  • 完整的思维链:完全访问模型的推理过程,便于调试和建立信任(不建议对终端用户展示)。
  • 可微调:支持参数微调,以完全适应特定业务。
  • 原生智能体能力:内置函数调用、网页浏览、代码执行和结构化输出能力。
  • 原生 MXFP4 量化:训练时自带的量化精度,使120B模型能在单张H100上运行,20B模型仅需16GB内存。
我在OpenRouter上用20B的模型跟,Qwen3的30B,GLM4.5 Air和Kimi K2做了对比实验。
结果粗看大家性能都差不太多,GLM4.5 Air成功的破解了问题里预设的“鸡蛋陷阱”,而GPT oss结果有点儿小问题,还是比较低级的计算问题,kimi k2发现了鸡蛋陷阱,但是方法采用的是假设法,不是很理想。Qwen3也有点儿小问题,那就是最开始的时候竟然没有区分公斤和斤,在做了提示之后没什么问题,也避开了陷阱。

Part.03

使用方法介绍
OpenAI建议通过Huggingface使用:https://huggingface.co/openai/gpt-oss-120b
其中OpenAI提供了免费玩的地方:
本地玩玩的话,推荐用Ollama,连代码都不用运行,直接一键激活下载功能。
有老哥在M1 ultra上测试了,token速度还可以。

最后,开源这个模型,对于OpenAI来说很重要,因为终于它Open了一把,但是对于整个开源大模型社区,意义不是特别大,只是现有技术的组合应用,相信很快会有基于GPT oss的二创。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