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阿里开源 Tongyi DeepResearch:科研智能体能力首次追平 OpenAI

发布日期:2025-09-23 08:16:02 浏览次数: 1608
作者:Halo咯咯

微信搜一搜,关注“Halo咯咯”

推荐语

阿里开源Tongyi DeepResearch,首次让开源科研智能体能力追平OpenAI,开启科研智能新时代。

核心内容:
1. DeepResearch模型如何解决传统聊天模型在科研任务中的痛点
2. 性能表现:在权威基准测试中与OpenAI同类产品持平
3. 创新架构:MoE设计+超长上下文处理能力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在人工智能的演进史上,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模型。2025 年 9 月,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发布的 Tongyi DeepResearch-30B-A3B,正是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

它不是简单的对话机器人,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开源科研智能体(Research Agent),可以在复杂信息环境中进行多轮推理、跨来源检索、证据交叉验证和长文档综合。更重要的是,它在多个权威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首次让开源模型的科研智能体能力,真正追平了 OpenAI 的同类产品。

对于正在关注 大模型智能体化科研任务自动化、以及 开源模型产业化 的读者来说,Tongyi DeepResearch 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带你深入解读。


一、为什么 DeepResearch 模型重要?

在科研和信息检索类任务中,传统聊天模型常常力不从心。比如:

  • 面对复杂学术问题,它们容易“编故事”,缺乏可靠证据;
  • 长链路任务(如跨文献追溯、逐步构建论证)往往被截断,结果不完整;
  • 面对庞大的上下文,它们会被“信息噪声”淹没,出现逻辑漂移。

而 DeepResearch 模型的设计目标,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科研痛点”。它不只是问答助手,而是能像研究人员一样,进行:

  1. 长期规划(Long-horizon planning)
  2. 迭代检索和交叉验证(Iterative retrieval & verification)
  3. 证据跟踪和低幻觉率(Evidence tracking)
  4. 多源信息综合(Large-context synthesis)

这也是为什么 Tongyi DeepResearch 的亮相,直接被视为“开源科研智能体时代的开始”。


二、性能表现:开源首次对标 OpenAI

阿里官方公布的基准测试结果,足够亮眼:

  • **Humanity’s Last Exam (HLE)**:32.9
  • BrowseComp:43.4(英文)/ 46.7(中文)
  • xbench-DeepSearch:75

这些测试被业内称为科研智能体的“综合考核”,主要评估模型在复杂信息检索、多步推理和跨源综合中的表现。

换句话说,Tongyi DeepResearch 已经站在了 OpenAI DeepResearch 的同一水平线上,并且在开源社区中“一骑绝尘”。这对于长期依赖闭源模型的开发者和研究机构来说,无疑是一种解放。


三、架构设计:MoE + 超长上下文

要理解它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就得看架构。

  1. Mixture-of-Experts(MoE)架构

  • 总参数量约 305 亿,但每个 Token 只激活 30~33 亿参数。
  • 等于用“小模型成本”获得“大模型能力”。
  • 这一设计延续自阿里在 Qwen3-MoE 中的探索。
  • 超长上下文:128K Token

    • 足以处理多篇学术论文、完整研究报告,甚至是跨领域文献集合。
    • 这让它在“长链路推理”上天然占优。
    1. 双推理模式

    • ReAct 模式:原生推理与工具调用,评估模型的内生能力;
    • Heavy Mode(IterResearch):通过迭代重构上下文来减少噪声,专门应对超复杂科研任务。

    简而言之,它不仅能“读得多”,还能“读得清”。


    四、训练方法:全自动合成数据 + On-policy 强化学习

    和多数聊天模型不同,Tongyi DeepResearch 从一开始就被训练为“智能体”,而非单纯的对话模型。

    1. 自动化数据引擎

    阿里搭建了一个完全自动化的数据生成系统:

    • 从知识图谱、文档库、历史工具调用轨迹中构建语料;
    • 自动生成问题与答案对;
    • 合成多步推理和行动轨迹数据;
    • 不依赖昂贵的商业 API 调用。

    这意味着训练数据不再依赖人工标注,而是一个可扩展的“自我进化循环”。

    2. 冷启动 SFT(监督微调)

    通过 ReAct 和 IterResearch 两种格式,生成结构化推理数据,帮助模型快速掌握工具使用与规划能力。

    3. On-policy 强化学习(GRPO 算法)

    •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基于群体相对优势的优化方式;
    • Token 级策略梯度:精细化学习信号;
    • 负样本过滤:避免训练崩溃或格式坍塌;
    • 高并发沙盒环境:模拟网页搜索、文档查询,保证模型在真实环境中也能稳定学习。

    这套 RL 策略,不仅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还解决了以往科研智能体容易“卡死”或“乱跑”的问题。


    五、在科研与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价值

    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Tongyi DeepResearch 能做什么?

    1. 学术研究助手

    • 自动整理多篇论文的关键结论;
    • 在跨学科主题中寻找共通点;
    • 生成逻辑严谨的研究综述。
  • 企业文档研究

    • 针对上万页报告、专利、内部文件,快速抽取核心观点;
    • 跨来源验证,避免“只看一家之言”。
  • 多语言信息获取

    • 在 BrowseComp-ZH 的成绩表明,它在中文语境下同样表现优异;
    • 这对中国科研人员尤其友好。
  • Web 调研与商业分析

    • 从公开网页中持续追踪信息,综合成可靠的决策依据。

    换句话说,它的定位并不是“写作助手”,而是更接近“智能研究员”。


    六、为何开源意义重大?

    很多人可能会问:OpenAI 已经有 DeepResearch,为什么还需要阿里的开源版本?

    答案很简单:科研需要可验证、可复现、可定制的工具

    • 闭源模型再强,也无法满足企业的合规需求;
    • 大学和研究机构需要对训练数据与方法有掌控;
    • 开源模型能形成“科研共同体”,不断自我进化。

    阿里这次不仅开源了权重,还提供了推理脚本、评测工具、数据管线。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是一整套“可落地的科研智能体方案”。


    七、未来趋势:科研智能体会成为“标配”吗?

    Tongyi DeepResearch 的发布,释放了一个清晰信号:科研和信息检索类任务,正在全面智能体化。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

    1. 科研人员人手一个智能体助手

    • 它帮你查文献、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 你只需要做最后的判断与创新。
  • 企业内部知识库自动化

    • 不再依赖人工整理文档;
    • 智能体可以根据上下文动态生成研究报告。
  • 跨学科融合加速

    • 智能体能轻松“跳出专业壁垒”,让不同领域知识快速联通。

    可以预见,未来科研智能体就像今天的搜索引擎一样,会成为研究与信息工作的标配。


    结语

    Tongyi DeepResearch 的问世,不只是阿里的一次技术突破,更是 开源社区在科研智能体方向上的里程碑

    它证明了:即使面对最复杂的科研任务,开源模型依然有机会追平乃至超越闭源巨头。

    对于科研人员、企业研究团队、开发者来说,真正的价值在于——你可以直接下载、运行、改造它,让它成为你自己的“研究助手”。

    也许,未来的某个科研突破,就会诞生在这样一个开源智能体的辅助下。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