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产品:让产品的回归产品

发布日期:2025-07-08 07:47:03 浏览次数: 1527
作者:LiveThinking

微信搜一搜,关注“LiveThinking”

推荐语

AI时代,产品人的价值正从"如何做"转向"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回归产品本质才是制胜关键。

核心内容:
1. AI时代各行业面临的价值转移趋势
2. 成功产品背后的验证方法论与失败真相
3. 用低成本方式验证用户需求的核心原则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今天早上在群里有一场关于AI编程的讨论。针对AI编程,有人视AI为无所不能的革命者,有人则认为它只是个“最强实习生”;有人拥抱变化,有人则对“沟通成本”深感忧虑。观点碰撞之间,火花四溅。非常有意思!

在讨论结束后,我把整个讨论的过程截图扔给AI,让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总结这场观点的碰撞。AI的分析很长,但其中一段话,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人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发生了转移:讨论中反复提到"沟通成本”、“核心思想”、“商业运营”。这表明,AI越强大,人的价值越会从”动手执行“转移到“提出正确的问题”、“定义清晰的需求”、"进行创造性的构想"和"整合资源完成商业闭环”上。对程序员的要求,可能从“代码实现能力"更多地转向“系统设计和需求拆解能力”。


群里参与沟通的大多以程序员为主,他们对AI编程的感受最为直接。但这何尝不是现今每个群体都需要面对的新的现实。对于产品经理、设计师、乃至整个产品团队的而言,一场类似的价值转移也正在悄然发生:我们的重心,正不可逆转地从“如何实现(How)”,转向“做什么(What)”和“为什么做(Why)”

从我开始写公众号时就一直在思考:在AI时代,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一个好的“AI产品”?经过这段时间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自己的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当所有人都认为AI将取代一切时,我们可能最需要的,是让目光回归"产品"本身!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巨大的“幸存者偏差”构成的世界里。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充斥着成功者的事迹,仿佛成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真相或许恰恰相反:我们所见的每一个成功,都建立在无数我们看不见的失败之上。用一句老话讲,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在产品世界里,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在我们看到的每一个明星产品背后,都可能躺着成百上千个无人问津的应用以及功能堆砌的失败品。为了不成为沉默的“万骨”之一,产品领域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等等。

这些理念的核心,并非关乎技术实现,而在于一件事:在投入巨大成本之前,快速验证你对用户需求的洞察是否正确。想想微信的第一个版本,它几乎只做对了一件事——用极简的功能验证了熟人移动社交这个核心洞察,才有了后来的参天大树。



有一本叫《做对产品》(The Right It)的书对我影响很大,作者是Google前工程总监Alberto Savoia。他在书中反复强调一个核心观点:在投入昂贵的工程资源进行开发前,总有更聪明、更低成本的方式,来获取真实的市场数据,以证明你的想法是“对的”

书中那些“伪装门”(Fake Door)或手动模拟后台的例子,在当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验证一个产品的价值,其核心在于“洞察”,而非“技术”

这在AI出现之前,就已经是顶尖产品团队奉行的准则。而现在,AI的到来,我认为这个准则并没有颠覆,反而成为了它最强大的“放大器”。

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不是产品的全部,它无法替代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价值判断。但另一方面,它确实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工具。过去,搭建一个以假乱真的MVP需要巧妙的设计和不少手动操作;而今天,AI能帮助我们以极低的成本,快速生成一个高保真的演示、一个可交互的原型,甚至一个能处理初步请求的“虚拟后台”。

这意味着,产品验证的门槛被极大地降低了,让更多有创造力的人,都有了将想法快速“落地”,并拿到市场上去接受检验的机会。



AI极大地解放了‘执行’和‘验证’的生产力,而真正的价值创造,必然会向更上游的环节转移。这其实给我们这些产品经理,提供了一次必须完成的自我价值跃迁。那么,作为AI时代的产品经理,我们该如何抓住这份机遇?我觉得要完成这次自身价值的跃迁,努力强化AI知识当然是非常必要的,而更需要的是从一个“功能规划者”转变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这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是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提问者”(The Questioner)。 

AI是地球上最强的“答案机器”,但它永远无法自己提出问题。在信息和可能性爆炸的今天,定义那个“值得被AI解决的问题”,才是所有价值的源头。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重心需要向最前端大幅倾斜,投入更多时间去进行用户研究、场景洞察和市场分析。我们的核心产出,不再是详尽的功能文档(PRD),而是对“用户-场景-痛点”的深刻定义。找对问题,远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其次,在找对问题之后,我们需要成为一名“价值架构师”(The Architect)。 

用户的痛点往往是模糊、混沌的,而AI的能力又是通用、宽泛的。我们的核心创造力,就体现在将这两者连接起来,把模糊的痛点“翻译”成一个清晰、优雅、且能让人与机器高效协同的“价值流程”。我们不是在简单地给AI下达指令,而是在设计一个AI可以无缝参与其中的“系统”。思考的重点,不再是“在这里加一个AI按钮”,而是“如何将AI能力融入用户现有的工作流,并让整体效率实现1+1>2的飞跃”。


当然,一个好的产品系统,离不开商业上的成功。因此,我们还必须是“商业的指挥家”(The Conductor)。 

一个酷炫的AI功能,并不等于一个能自我造血的商业产品。将技术、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不同声部的资源“编排”在一起,奏出一曲和谐的商业乐章,这是人类智慧的终极体现。这要求我们具备更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全局视野,去思考定价、渠道、营销策略,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包含AI在内的、完整的商业护城河。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我们要成为“信任的搭建者”(The Bridge-Builder)。 

AI的“概率性”和“黑盒”特性,决定了它并非永远可靠。因此,产品设计的核心挑战之一,就是在不完美的人与不完美的AI之间,建立起坚实的信任。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必须时刻关注:可控性,让用户感觉自己始终是主导者;可解释性,让用户大致理解AI的决策逻辑;以及可纠正性,让用户能轻松地修正AI的错误。这种基于信任的体验,本身就是一道极高且难以复制的产品壁垒。



在今天群里关于AI编程的沟通中,有些朋友在强调AI编程存在什么问题,我自己一直想表达的是AI编程能做什么。其实作为产品经理,我们似乎更应当思考的还是:"用户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什么?"

AI的强大,给了我们理强大的工具,而且"实现"成本变得越来越低,技术的壁垒逐渐被抹平,真正发挥巨大价值的,还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属于"产品"本身的核心能力:

  • 是对用户痛点最深刻的洞察;

  • 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优雅流程的设计;

  • 是在不确定性中构建人机信任的智慧;

  • 是整合所有资源,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远见。


所以,让AI的归AI,让产品的,回归产品。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