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比起本地化AI部署,更重要的是应用层模型适配

发布日期:2025-04-30 20:51:16 浏览次数: 1528 作者:知识的铲子
推荐语

广州市黄埔区政务AI部署案例揭示智能问答系统适配重要性。

核心内容:
1. 黄埔区政府官网两套AI系统答复差异问题
2. 黄埔区政数局针对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
3. 智能问答系统技术架构和政策适配的关键性分析

杨芳贤
53A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昨天下午,看到《南方都市报》一篇文章《“越问越懵”!广州一区两套政务AI,回答让他傻眼!最新回应》,针对一个法律问题和一个技术问题,说说自己的浅见。
一、新闻回顾:
首先说明,我仅就新闻内容及公开信息查询列举,仅代表个人学理意见~
新闻简述: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官网首页同时存在“黄埔政务服务大模型智能体”(简称“智能体”)和“靠埔答”两套智能问答系统,但两者对同一问题的答复差异明显,甚至引用过期政策文件,导致用户陷入“该信谁”的困境。为了便于理解,我把文中记者的问题及系统答案以图示进行说明:
黄埔政数局回应南都报道:下架“靠埔答”


以上报道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黄埔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以下简称“黄埔区政数局”)高度重视,回应南都表态将直面问题、积极整改,推出系列优化举措,包括下架"靠埔答"系统并升级"智能体"服务功能等。

南都记者回访发现,广州市黄埔区政府网站页面上“靠埔答”系统现已下架,“智能体”新增政策缓冲期说明及人工服务补充渠道。

回应一:为避免两套系统“打架”,已下架“靠埔答”

南都报道指出,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官网首页同时存在“黄埔政务服务大模型智能体”(简称“智能体”)和“靠埔答”两套智能问答系统,但两者对同一问题的答复差异明显,导致用户陷入“该信谁”的困境。

对此,黄埔区政数局解释,“智能体”是基于希姆九州大模型开发的应用,将大模型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提供办事引导、一键预约、政策解答和智能咨询等服务,于2025年4月8日上线;“靠埔答”是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开发的FAQ(问与答)方式的平台,于2023年11月启用,在“智能体”正式上线后停止迭代更新。

“鉴于两者的技术架构、政策范畴存在差异”,该局称,考虑到“靠埔答”的政策问答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在“智能体”上线初期暂时保留,并推进整合。为避免公众困扰,南都报道后,区政数局已于4月24日下午即时下架网页端“靠埔答”,保留“智能体”为官方唯一智能问答服务渠道。4月26日,南都记者回访发现“靠埔答”系统已下架。

图片
4月26日,南都记者回访发现“靠埔答”系统已从黄埔区政府官网下架。

回应二:过期政策标注升级,增加“缓冲期”说明

对于报道中指出的“智能体”频繁引用过期政策问题,黄埔区政数局回应称,部分政策虽已过有效期,但仍处于执行缓冲期内,在此期间相关政策依然适用,“具体适用时间以实施部门解释为准”。为减少市民误解,将在“智能体”回复中增加显著标注:“本政策已过有效期,但仍处于执行缓冲期内,具体执行请以相关部门解释为准”。

南都记者登录“智能体”,留意到页面当中增加了不少说明,如在输入框上方明显处提示回答内容仅供参考。南都记者实测发现,咨询“公司想从佛山迁往黄埔,有何优惠政策”时,“智能体”不再引用过期政策,而是提示用户联系“政策兑现”窗口,并提供官方跳转链接。

回应三:交互体验受限因“安全考量” 将优化设计

针对用户反映的“智能体”无法连续输入、咨询流程中断等问题,黄埔区政数局回应称,因政务垂类大模型需确保严肃性,对话内容仅限于政务问答,在交互设计上只提供了“推荐事项”“返回上一级”和“重新输入”三种操作选项,在用户体验上可能存在个别用户咨询中断的情况,导致用户体验不如其它通用大模型。

对此,“我们将于近日优化交互设计,在操作选项之外继续提供对话框,供用户连续提问”,黄埔区政数局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感,为群众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未来方向:人工服务兜底 动态更新知识库

黄埔区政数局强调,继续保留人工咨询服务渠道,作为“智能体”的有力补充,确保复杂问题公众“问得清楚、办得顺利”。该局坦言,大模型技术存在局限性,与群众期望值尚有差距,未来将继续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坚持问需于民,虚心听取群众的建议,充分吸纳用户的反馈,持续优化迭代大模型应用,完善政策知识库动态更新机制,全方位提升“智能体”的服务能力。

二、问题分析:
黄埔区政数局反应及时且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值得肯定,但是其中仍有两个问题,一个法律问题,一个技术问题。
(一)法律问题:
针对“回应二:过期政策标注升级,增加“缓冲期”说明”,个人认为其缺乏法律依据。
本文篇幅有限,故不从《立法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等上位法进行完整论述,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2020年7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77号公布 根据2024年1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10号修订)(查询自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官网https://nr.gd.gov.cn/zwgknew/zcfg/flfggz/qt/content/post_4484364.html)第十二条规定:规范性文件一般应当规定有效期。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不得超过5年,暂行、试行的不得超过3年。有效期届满未按规定延期实施的,规范性文件自动失效。
而文中回复的“本政策已过有效期,但仍处于执行缓冲期内,具体执行请以相关部门解释为准”,笔者并非行政法律专家,尚不清楚所谓“执行缓冲期”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但即使存在缓冲期,也应该在对应条文中有所体现,如无,则与《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相悖。
广州市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开发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办法的通知》等地方规范性文件已经失效,在无明文规定存在“政策缓冲期”的情况下,回应二的该种回答可能存在瑕疵。
(二)技术问题:
笔者请教了技术专家宁晓彤老师(北京算法交易服务中心评审专家、京西智谷人工智能产业园专家顾问),在他的解释下,本文针对技术问题提出以下观点:
在AI大模型层出不断的今天,基础层本地化部署+应用层的适配,才能达到一个AI产品的基本要求,纵观本次新闻事件,我想暴露出来的技术问题,应该是“并未进行应用层的合理适配”,导致系统没有足够的具体知识库的储备,同时恐怕也缺乏长期记忆能力,这种效果,等同于直接把基础大模型接了个问答链接,因此答案不可能准确。
应用层的适配,不仅要进行具体知识库的“数据投喂”,还要进行记忆知识库的训练,这样昨天提的问题,今天系统还能记得,这样才能健康运行。否则就像人一样,博士毕业不假,毫无对应领域的专业技能经验,刚工作一个礼包,想指望他不出差错,也确实强人所难了。
宁老师指出:正常的应用层改造/适配,首先要选择基础大模型,如果是对话类的,deep/cloud/Llama等等都可以,确定基础大模型以后,需要对这个基础大模型进行减值,调参等等,然后进行数据投喂,业务流程固化,建立一个专属专业知识库,然后再建立一个记忆知识库,让这个大模型具有记忆,继而改造成具体的应用成品。
因此,如果没有进行完整的应用层适配,恐怕就像如图的机器人一般,走路可能并不方便,更谈不是去参加马拉松比赛了~
三、老袁的念叨:
在肯定黄埔区政数局反应及时且能有效的解决点状问题的同时,恐怕深层次的技术问题更有待解决,AI不是口号,更不应当成为定期上线的任务,能否真正用好AI,更好的利用它的工具属性,如何实现基础层本地化部署+应用层的适配,才是真正的需要思考的问题。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