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AI与大模型正在重新定义数学的本质,揭示理论即高效压缩的深刻哲学,同时探索未解难题的边界。
核心内容:
1. 数学作为宇宙规律的高效压缩机制
2. AI在形式化证明和跨领域发现中的突破
3. 大模型实践"理论即压缩"的成就与局限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大模型正是以千亿参数为代价,实践着从混沌数据中蒸馏宇宙规律的史诗级压缩工程。
数学的本质被阐释为对宇宙的“高效压缩”,即用最少参数解释最多现象,而未解数学难题则常位于“结构”与“随机”的交界。
人工智能正通过形式化证明和跨领域发现重塑数学研究,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它们完美佐证了“理论即压缩”的哲学,通过参数化表征和规律涌现实现数据蒸馏,但也面临信息损失和直觉缺失的挑战。
数学的本质:理论即高效压缩
- 核心思想: 数学理论是对现实宇宙的“高效压缩”,优秀理论以最少参数解释最多观测现象(如广义相对论)。
- 物理模型优劣: 取决于“压缩效率”,即参数数量远少于解释的数据点(如暗物质模型用14个参数解释PB级天文数据)。
- 普适性涌现: 微观相互作用可涌现出宏观简洁规律(如钟形曲线),体现数学与物理的统一性。
未解数学难题:结构与随机的交锋
-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难点在于能量可能向小尺度集中导致“爆破”,突破思路包括“作弊模型”和“流体计算机假说”。
- 孪生素数猜想 vs 格林-陶定理: 孪生素数对极易被破坏(删除0.01%素数即可消灭),而素数等差数列则异常稳健(99%素数删除后仍存在任意长度等差数列)。
- 其他挑战: 科拉茨猜想(可能存在无限上升的“数字编码永动机”)、黎曼猜想(证伪将动摇密码学)、P vs NP问题(证据倾向P≠NP,但缺乏突破工具)。
AI重塑数学研究:形式化与发现的革新
- 形式化证明(Lean): 虽耗时10倍于传统,但具备可信协作(50+作者分布式验证)和证明维护优势,预测2026年AI-人类协作产出研究级成果。
- AI潜力: 最可能实现“领域连接”,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跨领域猜想(如数论-几何,DeepMind FunSearch发现新算法)。
- AI局限: 存在错误隐匿性(表面严谨但有隐蔽漏洞)和直觉缺失(缺乏对“数学气味”的判断,需人类“赶猫”式引导)。
大模型:"理论即压缩"的终极实践与边界
- 压缩本质的具象化: 大模型(如GPT-3的1750亿参数)通过有限参数学习海量数据规律,实现“用最少参数解释最多现象”,并用隐层向量将高维数据压缩为低维稠密向量。
- 应用实践: AI加速形式化证明(Lean结合LLM),实现科学发现中的“压缩”(如AlphaGeometry解决IMO几何题,FunSearch发现新算法)。
- 局限与挑战: 存在信息损失(知识幻觉),AI缺乏“数学气味”直觉,且训练计算代价巨大(GPT-3耗电1287MWh),与“高效压缩”理想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