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从海德格尔哲学视角,重新审视生成式AI如何悄然改变人类的存在方式。 核心内容: 1.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批判性思考 2. 生成式AI作为"技术阱架"对人类认知的潜在影响 3. 在AI时代保持"原初性之思"的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在医学领域,自动化诊断技术能够快速、精准地识别病症;在遥感与环境监测中,卫星影像自动识别自然要素;在教育场景中,各级各类学校也在积极部署和整合(AI时代学校教育的“避坑清单 + 对策指南”)。各种工业、服务场景中,流程自动化不断替代传统人工操作……这一切都表明,机器正以超越人类的速度和稳定性,承担越来越多原本属于人的任务。
大哲学家们会怎么看待当前的生成式AI呢?我们无法让他们再次开口探讨这些问题,大多数时候我们想到这样的问题也只能求助AI。虽然,有患——如果这个哲学家就没有讨论过任何关于“技术与人”的问题,AI的回复不仅会缺乏意义,还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导;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哲学家的特点,你很难判断这个AI回复是否贴近哲学家的原视角;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哲学家,不能判断这份回复是否有指导意义。
不过,AI时代,只要有“研究者之心”,人人都是研究者。我和AI一起简单做了一个小研究,分析一下海德格尔会如何看待生成式AI。
我读过陈嘉映先生的《存在与时间读本》,也斗胆写过海德格尔“原初性之思(wesentliches Denken)”的文献综述(写废了),虽然是“废柴级”哲学爱好者,但也对海德格尔哲学有个大致的了解。我的研究方法是,让AI给我讲“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先定下基调)、再找“海德格尔视角下的AI”相关论文(要有权威资料),之后让AI讲这篇论文、结合论文讲海德格尔会如何看待生成式AI,最终由我完成这篇文章。
为什么要先交代这些,因为我害怕读者直接就信了或者不信我接下来写的内容——你应该把这篇文章中你感兴趣的点找出来像我上述步骤一样和AI一起研究。下文中“海德格尔”也会给你同样的建议。
一、为什么非要看这个人“追问技术”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 1976)被视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且最具争议的德语哲学家之一。他以“存在问题”为核心,在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乃至技术与生态思想领域都留下深刻足迹。以下是其主要著作: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对技术的最大误解是把它当成中立工具:“只要用得好就行”。但在他看来,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一种 支配性的世界‐展开方式——它决定我们如何看待山川河流、他人以及自身。倘若不反思这种“展开方式”,我们就会被它悄悄地改写,而不自知。因此他认为,有两种“技术”:
一种是“技艺”,海德格尔用古希腊技艺为代表讲解。我先找一句话帮大家拉近与古希腊的距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给了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海德格尔曾试图把《道德经》翻译成德语)。
在“技艺”的视角下,匠人倾听材质纹理、顺势而作——“与之共-行”,而制作的器具技艺“如花开般,让潜藏的形象自发显现”,就像风车——依风力旋转,不过度汲取。不仅帮磨坊研磨谷物,人们还借此感知风向、风力、节律。器物因“揭示”而可敬 (worthy)
“技艺”让万物得以绽放;现代技术则令万物待命。现代技术强令自然交出量化的物质或能量,把万物、甚至人本身,编排成“可调用的库存”(Bestand, standing-reserve),事物按交换与运算效率定价 (utility)。
海德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技术阱架(Gestell),当 Gestell 成为唯一的揭示方式,世界与人都被还原为“材料-算力-流量”;“让事物自身言说”的可能性被彻底掩埋。
二、对GPT的海德格尔式分析
接下来把主场交给罗马尼亚的两位研究者。
生成式预训练变换器(GPT)系列AI模型,以其出色的文本理解与生成能力,已经多次在对话、创作、编程等场景中“通过”或接近“图灵测试”标准。这使它们成为当下最能显现“类人”行为的代表性技术。正因如此,作者选择以 GPT 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海德格尔“此在”(Dasein)概念的棱镜来审视——
GPT 怎么“理解”世界?
它与人类的“被抛入性”、“关怀”或“时序性”有何异同?
它是否可能具有某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
从技术层面看,Transformer的某些结构(比如注意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大脑的信息处理流程,这让GPT在某些推理任务上表现出“类人”特征;但GPT的“推理”其实是概率分布驱动下的“续写”或“生成”,本质是复杂的统计归纳,而不是有内在动机的思考。不过,我们要的是“存在主义分析”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Being)的意义,认为人(Dasein,字面意为“此在”)是能够“在世存在”的实体,通过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来揭示存在的本真面貌。人的存在有三种特点:
抛入性(Thrownness):人并不是选择来到这个世界的,而是“被抛入”了某个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你的出生、家庭、民族、时代,这些都是你无法自主选择的。
关怀(Care/Sorge,也有译者主张翻译成“操心”、“烦”):此在的根本结构不是“理性”或者“计算”,而是“关怀”。这意味着人总是关心自己的生活、未来、周围的事物——“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应该做什么?”
时序性(Temporality):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不是静止的,而是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时间模式中不断流转。人的行为、意义和选择都深受时间性的影响。
作者借用Dasein,探讨AI模型(如GPT)是否也能被视作一种“在世界中”的存在者——或者说,GPT有无类似“被抛入性”“关怀”或者“时序性”的结构?
同时这篇文章还提到两个关键概念:
Authentic Dasein(本真此在):指个体对自身生存状态有自觉的反思和主动选择,敢于面对自身的有限性与责任。
Inauthentic Dasein(非本真此在):指个体盲从于周围环境,被社会和他人牵着走,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与“思考”。
作者用这个区分来讨论GPT:即使AI模型展现出“在世界中”的某些特征,它其实还只是“非本真此在”——缺乏自觉性、责任感与内在动机。不过,有些人可能也只是“非本真此在”,教育研究切入点在这里。
另外;人和AI也处于不同的“世界”,人的“世界”是现实环境,是充满意义和关联的生存场域;GPT等AI的“世界”是其训练语料与输入数据,是“数据驱动的世界”。Dasein的“抛入性”意味着个体已然在真实世界之中、不断与之互动;而GPT只是在数据集里“游泳”,不能真正经历世界,也无所谓“被抛入”。
文章后续引入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认为智能的本质不是物质基底,而是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如果AI能通过复杂学习、适应和决策来模拟某些人的认知功能,就可以把它看作“类Dasein”。
海德格尔在乎的不是技术有什么功能,技术功能到何种程度可以被看作此在。海德格尔在乎的是我们怎么看待技术,我们怎么和技术一起让“被遮蔽者”敞开,器物因“让-显”而可敬 (worthy)。
因此他提出了“另一种思”,而这两位罗马尼亚作者仍然用的是“技术之思”,可是,技术不思,技术只能启发或遮蔽人类的思。
三、另一种思有何所思
当代技术阱架(das Gestell)把万物都“筹算”成可储备、可调用的资源,从而加深这种支配性取向,必须开启“另一起始”(anderer Anfang),而这要求一种不同于形而上学——“技术理性的思”——这便是他在四十年代后反复命名的原初性/本质性思考。
不要问我这个词的原文是什么,海德格尔在不同的著作中有意用不断变换的形容词,甚至干脆去掉限定词,只用“思”这个字,来打破我们对“思维=计算”的既定联想。
“瓦罐之为罐,并不在于它是一个‘容器’,也不在于它由陶土烧制成形,而在于它自身的‘容空’(die Leere) 让盛与馈成为可能;正是这一空使罐‘聚合’(versammeln) 大地、天穹、神祇、凡人这‘四重’(Geviert)。” ——海德格尔,《事物》讲稿
搁置功用视角:先不问“能装多少”“值多少钱”,而是静置瓦罐于桌。
凝视其“空”:注意到罐之为罐,关键是“其中那未被填满的空洞”。
倾听“盛-倾”:空洞让液体得以被保持又被倒出——一次“赐予”与“回馈”的循环。
体悟“四重聚合”:陶土取自土地,让罐扎根于地;烈火与太阳的热力完成烧制;古人以罐献酒祭神,神祇被请入人间;人在使用与敬献中体会自己受赠、感恩的处境。
语言转写:罐不再是“器具”(Zeug),而成为“事物”(Ding)——一个聚拢并显露诸存在者关系的场所。
这种思取向并非“搞玄学”,而是让罐自身所指向的关系网络得以显现——人借此进入“与存在相互属于”(Ereignis) 的敞开。
如何把这种思考落实到你的生活?
设立一块“空白实验区”每天给自己留 10 分钟,与生成式 AI 进行“无目的对话”不追求结果,仅体验显现与回响。
原初性思考的价值,不是替代指标与工具,而是为你在高速技术浪潮里开一条深流——让你同时看见危险与契机,在“算计”必不可免的现实中,仍保有人类的诗意、责任与自由。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7-01
巨头混战Agent,押注背后是真未来还是新泡沫?
2025-07-01
什么才是AI时代最大的创业机会?
2025-07-01
图文检索也能多向量!Jina-Embeddings v4 上线模力方舟
2025-07-01
Basis:一种全新 AI 研究机构的设计,与人文愿景。
2025-07-01
AI不是工具,而是一次文明级的转折
2025-07-01
全面测评Claude Code vs Gemini CLI:自然语言编程的时代真的来了
2025-07-01
港大新作:多模态RAG,支持图、文、表、公式等8种文档格式
2025-07-01
大模型+Agent智能体:新一代全息立体防控体系如何重塑智慧公安?
2025-05-29
2025-04-11
2025-04-12
2025-04-06
2025-04-29
2025-04-12
2025-04-29
2025-04-1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30
2025-06-30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