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正成为动力电池突破性能瓶颈的关键钥匙,传统试错式研发已难以为继。核心内容: 1. 动力电池性能提升远落后于电动车市场增速 2. 传统"炼金术"式材料研发面临效率天花板 3. 头部企业押注AI4S技术重构电池研发体系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作者|张麟
编辑|王博
和电动汽车体量的增长速度相比,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则十分缓慢,甚至即将停滞不前。
2020年-2024年的5年期间,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492万辆猛增至3140万辆,占国内汽车总量的比值从1.75%跃升到8.90%。此外,同时期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也从63.6GWh提升至548.4GWh。
与此相对的是,同时期纯电新能源汽车的平均续航仅从378公里,提升至约500公里。
对于动辄提升几倍甚至近十倍的新能源汽车体量变化,电池性能,尤其是能量密度的提升还不到一倍,可以说非常落后。
这种情况带来了很多后果,比如现阶段的电池性能即将撞到天花板,很快将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电池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然而大量的研发投入却没有换来有效的成果。
究其原因,是电池研发长期以来的以试错为主要手段研发体系导致的。
就目前的搭载上车的动力电池而言,无论是正负极材料还是电解液配方,其材料定型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实验,而这种实验更像是一种经验方向上的“碰运气”。
为了满足设计要求,工程师需要将不同的材料互相掺杂,并尽量满足性能的平衡,电解液由于存在添加剂,更是成为了这一研发方式的典型代表。这个过程也被部分国外的工程师称为“新时代的炼金术”。
因此,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AI。
6月11日,比亚迪与字节跳动Seed团队宣布深化合作,共同成立“AI+高通量联合实验室”。 该合作旨在将字节跳动在AI for Science(简称“AI4S”,即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深度融入比亚迪的电池研发体系。
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电池厂商同样在进行这方面的研发与合作。
即使现阶段的AI4S并不完美,但企业仍想赌一个未来。
进入实验室,在已经制定好的材料研发方向上,进行概率性的配比实验,以找出满足研发要求的电解液配方,如果成功,意味着一种新的电解液就此诞生,它可以让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提高一个数量级,这就是一个电池研发工程师的工作日常。
这个过程是随机且枯燥的,一方面工程师对新制备的电解液性能并不能准确预测,能否符合设计要求只能依靠大量的尝试。另一方面,配液、测试的过程极其单调、机械,很容易磨灭工程师的研发热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电池厂商在耗费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和时间后,研发效率仍然没有提高。而且不仅是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的研发过程也与之类似。
电池材料的研发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试错过程,是由电池的本征性质决定的,作为电化学跨学科的产物,相比于制造一辆燃油车或开发一枚芯片,一款好的电池的诞生则充满随机性。
比如在电解液中,目前通用的导电盐是六氟磷酸锂(LiPF6),溶剂一般采用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等,但电解液中的添加剂则没有公认的最佳配比,虽然其质量在电解液占比不到5%,但极大影响了电池性能。
天津力神在《电源技术》期刊上发布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成膜添加剂、高压添加剂、低温添加剂、阻燃添加剂和防过充添加剂等多个添加剂大类和数十种小类,以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如果将其排列组合,产生配方结果则数以亿计。
工程师需要在这数以亿计的答案中,找到最符合设计要求的配方。
蜂巢能源宣传片中研发人员调配电解液,来源:蜂巢能源官方微博
行业领先的AI4S企业深势科技电池材料研究员苗嘉伟对「甲子光年」说:“比如要研发一个低温性能非常好,同时有一定快充能力的电池,研发人员可能会把一个低温性能很好的电解液,和一个快充能力很好的电解液的组分混合起来,当然这种混合是遵循科学依据的,然后看下混合后的材料具有哪些特性。”
这种材料筛选虽然不是”拍脑袋”,但具有偶然性,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否得到想要的结果,往往是“通过严谨的手段碰运气”。
某国内头部电池供应商原副总裁王星(化名)同样表示,在材料领域,某个科学家成功了,并不是他有多聪明,有时只是他运气比较好。
这种经验彩票带来的结果,是极其漫长的研发周期。
例如,理想汽车动力电池高级总监柳志民曾经公开表示,理想汽车在2018年决定开始研发超充电池解决方案,并最终选择了与宁德时代共同研发,2022年,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亮相,并首次搭载到了理想MEGA上。
从时间跨度来看,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研发周期至少是5年。
2005年比亚迪第一款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上市,这也让比亚迪成为了国内同行业的领头羊。在之后的时间里,比亚迪不断对电池技术进行迭代升级,直到2020年3月,比亚迪推出了全新的刀片电池技术。
效率降低的背后,更本质的问题是,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材料研发流程,企业可能永远也造不出新一代的动力电池。
导致电池材料研发效率低下的另一个原因,是在锂电池的学术层面,全球的各个企业已经“抄无可抄”了。
比如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雏形均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距今已经有超过25年的研发应用历史;石墨负极更是在1980年,就被摩洛哥物理化学家Rachid Yazami证实了其可逆的电化学嵌入,他的研究让现在超过95%的锂电池都采用石墨作为负极。
无论是此后的钠离子电池或磷酸锰铁锂电池,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修补和搭建。硅基负极称得上是一个全新的材料应用方向,但现在仍处于商业化初期。
这意味着,目前世界范围内头部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比亚迪、LG、松下等,其产品的材料体系已经高度趋同,经过了近50年的探索而形成的能够大规模商业应用的电池材料体系,几乎已经固化。
所以企业开始寄希望于通过AI4S,依靠大模型的计算能力来帮助自己突破现有的材料体系的桎梏。
AI4S究竟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首先是文献和理论学习的基础能力。目前几乎所有的在电池研发领域应用的AI4S工具,基础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均来自大量公开的文献、论文和相关实验数据。
深势科技算法研究员陈思安告诉「甲子光年」,AI4S在进行材料筛选和计算时,也是有范围框定的,例如动力电池的材料中绝不会出现铀元素。
这种基础模型也是提高研发效率的基础。论文《AI for Science时代下的电池平台化智能研发》中提到,电池研发人员大约会将23%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献调研中。
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AI4S产品将会通过高通量计算(如密度泛函理论DFT、CALPHAD相图计算)快速筛选合适元素、材料组合。
这个过程的计算体量非常大,也是AI4S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以研发人员经验进行材料开发流程的最大区别。
苗嘉伟表示,在电解液的研发过程中,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在常规手工实验条件下,一周最多只能开展2-3个电解液配方的实验,每个配方将装到5-10个纽扣电池上进行测试。但AI4S工具可以在前期生成数万个符合理论要求的配方,工程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最后留下3-5个最优的配方进行实验验证,此时的成功率要比工程师凭借科研经验自己调配的高的多。
AIS4在电解液研发领域的应用流程和效果示意,来源:深势科技
王星告诉「甲子光年」:“AI4S工具的本质是计算效率的提升,它并没有颠覆研发流程,但把研发时间缩短了,同时它的计算过程又可以把很多复杂的因素同时考虑进来。”
这种高通量计算带来的材料筛选结果,能够很好地拓展工程师的研发边界,让其研发出新材料的可能性增加。
除了高效的计算,高效的测试实验也是AI4S提高材料研发效率的关键点。
在电解液研发过程中,确定配方后的配液、组装,以及把原型电池放到机器上测试,这个流程是十分固定的,但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因此,一些企业开发了自动化的合成、测试系统。比如奔曜科技的全自动投料、合成反应与表征系统,深势科技的智能实验室系统(LIMS)等。
这些系统一般都可以完成自动混合、搅拌电池材料,在控制反应温度等参数的情况下,对电池样品进行性能测试,并输出结果。相比工程师的手工操作,自动化的系统能够7×24小时不间断运作,快速而精确,相关结果还能反哺大模型。
陈思安告诉「甲子光年」:“实验流程自动化的意义在于,把实验人员从机械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时间投入到材料研发过程,这对于动力电池产业有更深远的价值。”
2024年3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宁德时代设立的香港研发中心最主要聚焦于AI4S。他称:“挖掘新能源材料、体系和应用方案的AI都是要聚焦做的事情。”
《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也明确表示:“通过量子计算的方法来优化筛选添加剂,能更精确、高效地获得添加剂的优选方案。”
电池供应商正在把AI4S当做开发新一代动力电池产品的“银子弹”,即便目前的AI4S工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AI4S在电池研发领域的应用,最大的问题出在数据上。
由于AI4S基础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均来自公开的文献、论文和相关实验,这导致其数据量并不丰富,尤其缺乏实验失败的数据,这对大模型的训练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根据谷歌学术、Web of Science以及其他主流公开文献专利数据库的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发表的与电池相关的科学文献超过400万篇。
与自动驾驶模型对比来看,目前,小鹏汽车用于训练基座模型的视频数据量高达2000万clips,这一数字今年将增加到2亿clips。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数据形态,但就体量而言,电池领域的文献体量对于大模型训练来说,实在称不上庞大。
陈思安和苗嘉伟在和「甲子光年」沟通时,也认可目前行业数据缺失的现状。
王星也向「甲子光年」表示:“在网上检索的论文,然后把里面的重要数据扒下来,这就是目前训练模型的一个方式。”
除了公开数据的不足,电池厂商自己的数据,很多情况下也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大模型训练。
陈思安表示,电池厂商自己的数据一般都有极高保密程度,不会在云端部署,也就无法在前期对AI4S产品进行训练。同时企业数据的保存程度、可靠性、一致性都不太好,一般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才能导入大模型的数据库,否则可能会让大模型的计算结果偏离预期。
王星更是直言:“现在我没见过哪家企业能把自己的实验数据整理的很好的。”
由于这种数据缺失,完全依靠AI4S产品进行电池材料研发,很可能会得到一个符合理论逻辑但不符合产业常识的错误结论。
王星表示:“在使用AI4S做材料研发的过程中,有的时候系统会‘胡说八道’,不懂的人看起来好像很厉害,但资深的研发人员一眼就能看出来它输出的结果有基础性的错误。”
因此,目前在使用AI4S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工程师去做人工的参数干预和结果筛选、验证。
深势科技对「甲子光年」表示,现阶段在整个学术界和产业界,使用AI4S做材料研发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人工参与,比如在大模型计算过程中认为设置条件限制。但这并不能说明AI4S是低效的,其计算、筛选结果同样会让研发人员产生灵感,并指导接下来的实验和测试。
所谓的大模型,并非一个一步到位的真理机器,由于种种原因,AI4S在电池材料的研发过程中仍需要闭环与迭代。
但只要其下一轮的输出结果比上一轮好,动力电池的研发进展就会更容易实现突破。
*应受访者要求,王星为化名
(封面图来源:AI工具生成)
END.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7-14
Google GenAI Processors:重新定义实时AI开发架构
2025-07-14
月费200刀的AI浏览器,Perplexity Comet的真实体验如何?
2025-07-14
一文吃透Dify:Chatflow与Workflow的深度对决
2025-07-14
首个AI智能体安全测试标准发布,蚂蚁集团、清华大学、中国电信等联合编制
2025-07-14
有创始人开始收“尽调误工费”了
2025-07-14
一文讲清楚大模型中8个关键词及原理:LLM、Transformer、GPT、Bert、预训练、微调、深度学习、Token
2025-07-14
Anthropic官方:Claude Code - 安装配置手册
2025-07-14
AI浏览器是AI产品破局关键?| Perplexity 创始人YC圆桌实录
2025-05-29
2025-05-23
2025-04-29
2025-05-07
2025-04-29
2025-05-07
2025-05-07
2025-06-01
2025-05-07
2025-04-17
2025-07-14
2025-07-14
2025-07-14
2025-07-14
2025-07-14
2025-07-14
2025-07-13
202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