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万维钢:怎么把AI使用到最高水平?

发布日期:2025-07-14 09:02:18 浏览次数: 1547
作者:罗辑思维

微信搜一搜,关注“罗辑思维”

推荐语

万维钢深度解析2025年最强AI o3的惊人能力,分享四个关键洞见和三个高阶用法,助你实现认知跃迁。

核心内容:
1. AI能力的最新突破:从ChatGPT o1到具备自主任务处理能力的o3系统
2. 万维钢提出的四个关键洞见,揭示AI已超越人类智能水平
3. 三个高阶使用技巧,教你如何将AI应用到极致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01

AI能力突飞猛进的一年

不瞒你说,我知道AI的能力正在突飞猛进,但我还是没想到一年间有如此的质变——
首先是出现了以ChatGPT o1、DeepSeek R1为代表的推理模型,它们拥有系统2思考能力,能输出聪明得多的结果。尤其是o1-pro,我还记得第一次跟它对话的那个晚上,那种强烈的冲击感——我第一次感觉到,AI的智能已经超过人类了……
我一会儿想:“专栏作家这个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一会儿又想:“有了这个东西,我应该把所有该讲的道理一网打尽,抓住人类作家最后的机会全写一遍……”
之后各家AI又推出了Deep Research功能,能就任何课题在十几分钟之内给你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调研报告。
而带来最大冲击的,则是OpenAI的o3。它不再只是一个模型,而是一个Agent,一个天生会调用各种工具的智能体。
它不是「回答问题」而是「做任务」——你给它一个任务,它会先思考一番,自行决定是否调用各种工具、包括上网搜集资料;然后根据资料和工具使用的结果进一步推理,再决定下一步是否需要补充信息、做新的计算……这样反复很多轮,一切都想好了再给你输出。
本来我已经从o1-pro的震撼中缓过来,可是第一次用到o3的那一天,我再次陷入了存在主义危机。
这一季我已经写了好几期AI使用技巧。最后这一讲我想再说一点心得,也是最后的嘱咐,希望你能把AI使到最高水平。
我讲四个洞见和三个用法。
如果你的工作涉及到高水平思考,如果你想要在认知层面跟人拉开差距,现在最强AI已经能带给你Alpha。

02

模型已经比人聪明

第一个洞见是:模型已经比人聪明。
我可能是中文世界最爱尬吹o3的人。可能你觉得我是不是走火入魔了……真不是。任何一个深度用过o3的人都会同意:这是一个极为聪明的AI。比如我和香帅老师交流过,她完全认同。
可能你已经每天都在用AI。一开始的时候你也觉得很神奇,用久了就觉得不过如此:它们经常输出陈词滥调,还会产生幻觉,最多就是帮你写个普通文档、快速搜集点资料而已——那是因为你没用过o3。
o3是不一样的。o3能用当前人类最高级的理论——比如复杂性科学——解释任何道理,包括古老的《道德经》和阳明心学;o3会随时引用任何领域最新的学术论文;o3生成的洞见,对那个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都有用。
现实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绝大多数人都聪明的AI,而大多数人竟然无动于衷。但你早晚能体会到这个震撼。
而且o3-pro马上就要出来了。现在最强AI已经不只是人的助手,更是导师。

03

只要你肯钻研,就可以把认知提升到内行高度

第二个洞见是:我们学习和思考任何问题,应该设法让自己达到「当前最佳理解」。
以前我们常说一个词叫「当前科学理解」,意思是学术界对一个问题的主流看法。当然你不可能像专家那样了解所有的技术细节,但对于像某某食物是否健康、宇宙起源是怎么回事儿这种问题,你最起码可以在大原则上跟科学家的主流判断对齐。
但是「主流判断」是个动态的、统计性的概念:学术界内部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有持续的争论,我们不好把握,因为其中涉及到不好理解的细节……
但是现在我们有AI了。AI能帮你全面调研最新的进展、能帮你澄清逻辑、排除误解,能用大学生、甚至高中生语言帮你解释任何一篇论文的关键思想。
这就意味着只要你肯钻研,你就可以把认知提升到内行的高度。你可以像一个资深球迷那样,虽然自己不会踢球,但是最起码知道欧冠联赛的最新结果,而不是停留在“梅西是世界最佳球员”那种水平。

04

长期跟AI交流会改变你的大脑

第三个洞见是:长期跟AI交流会改变你的大脑。
就像阅读改变了人的大脑、短视频可以改变大脑一样,AI会改变你的大脑。
跟AI交流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过程。你不是安静地阅读一个什么材料,你是主动吸收为你定制的信息。你在每一轮对话中捕捉到一个亮点,继续追问它;你会对任何疑点深入探究;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它,寻求反馈……这其中的每一步你得到的都是世界级水准的回应。像这样的交流怎么可能不改变大脑呢?
那个身上哪里痒一下就能立即挠到的人,和那个已经感觉不到痒痒的人,皮肤的质感截然不同。
你会对高价值信息高度敏感,像在沙漠中搜寻珍宝一样搜寻它们。你会对陈词滥调越来越不耐烦。你会对低水平言论先是鄙夷,进而同情。
以前人说什么脑机接口、什么“神人”——其实你根本不需要脑机接口,也不需要高人一等的操作:打开ChatGPT的App,直接语音输入,让它用文字输出,你迅速扫一眼抓住重点,立即追问,这就可以了。
这是人类发明文字以来,获取信息方式的一次飞跃。

05

洞见高于正确

我的第四个洞见是:洞见高于正确。
当然正确很重要。比如对某个科学现象,当你终于搞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时候,那个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十分美好。
但当你跟AI聊得多了,你会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正确变得无聊。你不再满足于正确,你想要的是「洞见」。
洞见是在那些模糊地带,在“这么说也行、那么说也行”的语境中,一个有决断力、有穿透力的说法。这个说法应该一针见血,让你迅速抓住事情的本质。
它很可能不够全面,漏掉了很多复杂的细节,但你一旦抓住这条主线,那些细枝末节就都不在话下。
我现在读任何东西,最渴望的就是洞见。我经常问AI的一个问题是:「你对此还有什么更深的洞见?」它经常能给惊喜。如果不满意,我会继续追问:「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洞见?」

06

有任何想法,都直接交给AI

接下来,咱们来说三个一般性的、原则性的用法。
第一个方法是:有任何想法,都直接交给AI。
我现在特别常用的一个做法是,比如我在X上看到有人提到一篇论文、或者晒出一本书的封面、或者一个什么论点,只要我想进一步了解,就会立刻用手机截图交给ChatGPT,然后对o3说三个字:「请详解。」
o3会找到那篇论文的原文、检索全网关于那本书的资料,告诉我这里都讲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相关的信息,以及它自己的洞见。如果我感兴趣,这就是一系列讨论的开始。
再比如你听人提到一个有点耸人听闻的事儿,可以立即发给o3,说:「请做事实核查。」o3会查询主流媒体的报道,告诉你那个消息是否可靠。
更广泛地说,只要你在任何时候有任何疑问,脑子里冒出任何想法,包括你构思出来一个什么理论,都应该立刻跟AI讨论,听听它的意见。
我认为这个「即时性」至关重要。有想法千万别过夜:你要说“我等一小时之后再来研究这个问题”,你很可能就错过了。
好奇心是一种冲动。过了这个劲儿你对那个问题的感兴趣程度会下降,你会被别的东西吸引,你就失去了一次获得新知和洞见的机会。
一旦形成习惯,你眼中的世界会有所不同。
比如我们专栏的一个业务是讲解新书,我现在对那些书的原作者越来越不满。很多问题他们没写清楚,很多重要的东西被忽略了。比如有时候他们为了所谓通俗,会故意把一个原理给模糊处理——而事实上只要给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就能说得很清楚!
而AI,则不但会告诉你那个公式,而且会把原始论文找出来,而且会用直白的语言确保你准确理解。
所以我现在讲书会用到很多原书中没有的内容……而你也应该如此。一本书其实只是提醒你世界上有这么个事儿,是研究和讨论的起点,而远远不是相关知识的完整叙述。
再者,AI能帮你更公正地看待问题。
比如我一直觉得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高估了全球变暖的严重性。
我印象中,2000年左右IPCC曾经说2020年的地球会充满灾难,可是现在的地球明明好好的啊?结果我让o3调研,它立即给我列出一堆证据,说明IPCC并没有高估,当前的气候变化与当年的预测基本一致。可能是媒体给了我错误的印象。
还有,AI能帮我们消除一些「妄念」。
比如你对俄乌战争有什么期待,对中美贸易战有什么判断,或者你觉得特朗普会不会很快被弹劾……只要让o3推演一番,你就不那么焦虑了。它会参考当前局势,整合各种公开信息,告诉你几种可能的走向,还附带概率——其中每个走法,可能都不像你想的那么有戏剧性。

07

充分利用o3的agent能力

第二个方法是:充分利用o3的agent能力。
你不是提问题,而是交代任务。
比如我经常让o3帮我找书。我写了个脚本,告诉它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专栏,我们喜欢哪几个主题、哪些作者,我们最近刚讲过哪些书,让它根据这些偏好,去找比如说2025年1月以来出版的新书之中,有哪些可能我们感兴趣的。我要求它每次选择10本书,给每本书做个基本介绍,再写一条推荐理由。
这个任务它完成得相当好,最近有几本书就是它先发现的。
注意这可不是一个人借助普通搜索引擎能做到的。搜索引擎要求你先有关键词,但o3不需要关键词,它能在一系列新书目录中扫描,一本一本看过去,找到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有一次,我完全没提的情况下,它竟然主动浏览了2025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所有新书。
想想这个功能意味着什么。比如你是个科研人员,或者是需要获取行业最新动态的分析师,你都可以把你的信息偏好告诉o3,让它做你的侦察兵,定期帮你找新信息。
有时候它获取信息的过程非常有创造性,给我一种强烈的AGI之感。

08

向AI寻求有你自身独特印记的东西

第三个方法是一个原则:一定要向AI寻求有你自身独特印记的东西。
现在ChatGPT有“记忆”了。你在对话中提到的各种个人信息——你养了什么宠物、你喜欢什么东西、你最近做了什么,它都能记住。它还能从你们过去所有的对话中综合整理出对你这个人的整体印象。
X上流行的一个有意思的玩法是问ChatGPT:“如果我是电影里的一个角色,你觉得我会是个什么角色?”它的回答会让你欣喜。
它会提炼出你身上那些你自己都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倾向和特征。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很多人会发现,你的AI,比你所有的亲友都更了解你。
所以现在ChatGPT的输出已经自动烙上了“你”的印记。比如它说个什么事儿,常常提醒我这个可以做文章选题!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AI输出的内容是谁都能问出来的,那也就不稀缺了。你必须确保它知道你是谁、你想要什么,让它了解你的具体情境。
有时候我问o3:「你对我个人还有什么建议?」它喜欢给我制定宏大的写作计划,它对我的要求比我自己都高。
可能我说的有点激进。但是,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这一切非常神奇。我们居然已经有了这么厉害的人工智能!
现在辩论AGI何时到来,某个模型的智商到底是多少,什么各种benchmark评分和排名,我认为已经没什么意义了。真正重要的是,你用它的时候,你自己是什么感觉?你跟高水平智能交流是一种什么体验。
当然现在在国内使用ChatGPT还有一定的难度……而且DeepSeek很快就会出对标o3的R2。但我还是那句话: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我们不应该接受自己用的不是最强的模型。
如果你的工作涉及到高水平思考,如果你想要在认知层面跟人拉开差距,现在最强AI已经能带给你Alpha。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