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 Agent工作流如何成为通用模型与专业领域间的桥梁?一文读懂其核心价值与运作机制。核心内容: 1. 通用模型的局限性:无法处理特定领域私有知识与系统交互 2. 工作流的本质:将人类专家知识转化为AI可执行的结构化指令 3. 工作流平台的关键功能:可视化编排与多系统集成能力
为什么“工作流”在Agent应用中非常重要,又这么火🔥,今天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通用模型只对通用知识熟悉,对特定领域业务知识也无能为力。
比如,“写新闻评论”的任务,模型训练涉及海量的数据,一些通用的知识基本都含在模型内部,模型是知道流程的,因为模型的训练数据里包含了无数的新闻文章、评论、分析报告、写作教程等。从中“学习”并“内化”了“研究 -> 分析 -> 立论 -> 论证 -> 结论”这一通用的认知模式。这是一个相对通用的认知任务,不涉及特定的、私有的商业规则。
但是,如果是针对特定的领域,比如,一个完全不同的任务:“请帮我处理一笔新员工的入职流程。”
这个任务对模型来说,就充满了“未知”:
私有知识: 每家公司的入职流程都不同。需要填哪些表?用哪个HR系统?需要哪些部门负责人审批?这些是高度特定、私有的知识,训练数据里不可能包含。
系统交互: 这个流程需要与公司的HR系统、IT资产管理系统、邮箱系统等多个外部API进行精确交互。不知道这些API的存在,更不知道如何调用它们。
严格的规则与合规性: 入职流程中的每一步都不能错,顺序不能乱。这需要的是100%的可靠性,而不是生成文本时可能带来的“创造性”或“模糊性”。
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模型“内化”的通用智能是完全不够的。需要一个“外部大脑”来告诉模型每一步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工作流”就是这个“外部大脑”。
工作流,本质上就是将人类专家的领域知识,翻译成AI可以理解和执行的、结构化的指令序列。
它就像一份给AI的“详细操作手册”或“飞行检查单”。
对于“新闻评论”任务: 这份手册很简单,可能只有几页,因为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已经“背诵”了大部分内容。
对于“新员工入职”任务: 这份手册可能有几百页,详细规定了:
步骤1: 接收HR发来的新员工信息邮件。
步骤2: 解析邮件,提取姓名、部门、职位。
步骤3: 调用create_account()函数,在AD域中创建账户。
步骤4: 调用send_welcome_email()函数,发送欢迎邮件。
步骤5: 判断“职位”是否为“工程师”。如果是,则执行步骤6;否则跳过。
步骤6: 调用Jira API,为其创建开发账号。 …等等
这份“手册”(工作流)不是由模型生成的,而是由懂业务的人类专家(比如HR经理)来定义的。
AI的“通用智能”与人类业务的“领域知识”之间,存在着一道需要被“工作流”来填平的鸿沟。
因此,工作流编排平台就产生了。
因为现代企业的业务流程极其复杂,需要一个专门的“平台”来管理这些“手册”。这个平台提供了:
可视化编排(低代码/无代码): 让不懂代码的业务专家(如HR经理)也能通过拖拽模块的方式,画出或修改自己的工作流,而不是找程序员写代码。
丰富的集成能力: 平台内置了成百上千种“连接器”(API),可以轻松连接到钉钉、飞书、Salesforce、用友等各种企业软件,无需自己写复杂的对接代码。
状态管理与持久化: 一个工作流可能运行好几天,需要等待人工审批。平台必须能记住“卡”在哪一步,确保流程不会丢失。
人机协同: 平台可以轻松地在流程中设置“人工审批”节点。AI处理完自动化的部分后,会暂停,并向指定的人发送审批请求,审批通过后再继续。
监控、日志与审计: 提供一个仪表盘,让管理者能看到所有工作流的运行状态、耗时、成功率,方便优化和追溯。
工作流是从“个人智能”到“企业级智能”的跃迁
AI模型提供的是通用智能,是能够理解指令、进行推理的“大脑”。而工作流提供的是领域知识,是确保AI在特定业务场景下正确、可靠执行的“操作手册”。工作流编排平台则提供的是工程化能力,是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创建、管理和监控这些“大脑+手册”组合的“工厂”。
所以,“工作流”是连接AI通用能力与千行百业具体需求的桥梁。它解决了AI如何从“能聊天会写诗”的玩具,转变为能在企业里真正干活、创造价值的可靠工具的核心问题。
那是不是模型执行一遍“工作流”后就记住了?也不是,除非把工作流数据加入训练数据做增量训练。
作为AI模型本身并不会“记住”这个流程。但“记住”这件事,由工作流平台完成了。
用“演员与剧本”的比喻来解释:
可以把AI模型想象成一位技艺精湛、即兴能力极强的演员。
他能读懂任何剧本,理解角色,并富有感情地念出台词。拥有通用的表演技巧(推理、生成、理解能力)。他的“记忆”包括:
短期记忆(上下文): 在一次对话中,能记住我们聊了什么。这就像演员在排练一场戏时,记得上一句台词是什么。一旦这场戏结束(对话关闭),这个临时记忆就消失了。
长期记忆(训练权重): 他的“演技”是通过海量的训练“磨炼”出来的,这部分已经固化在我的神经网络里了。但这是一种通用能力,不是关于某个特定剧本的知识。
当您给我一个工作流(剧本)让模型执行时,他只是在“表演”它。表演结束后,并不会把这本剧本背下来。明天您再给他同一个剧本,对模型来说,它仍然是一个全新的指令,需要重新阅读、理解并表演一遍。
所以,执行一次工作流,对模型来说只是一次“推理”,而不是一次“学习”。 模型参数不会因为执行了某个公司的入职流程而发生任何改变。
而工作流平台就像一个剧院,附带一个巨大的剧本库。
剧本库(数据库): 当用户(业务专家)通过拖拽、配置的方式创建一个工作流时,这个工作流的完整定义(步骤、逻辑、连接器配置等)就被当作一个“剧本”,永久地保存在了平台的数据库里。
剧院(执行引擎): 当用户点击“运行”时,平台这个“剧院”就会做两件事:
从“剧本库”里,精确地调出那个被指定的“剧本”。
把模型这个“演员”叫到舞台上,然后把“剧本”递给模型,说:“照着演一遍”。
所以,“记住”这个动作,是平台完成的。 它记住的不是“模型学会了这个流程”,而是“这个流程的定义被存储在这里了”。
这样设计效率是不是不高?
您可能会想:“如果每次都重新读一遍剧本,会不会很慢?”
答案是:不会。
因为:
平台读取剧本极快: 平台从自己的数据库里读取一个结构化的工作流定义,这个操作在计算机世界里是毫秒级的,非常快。
模型阅读“剧本”也很快: 模型处理文本信息的速度远超人类。即使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流定义,也能在瞬间理解并开始执行第一步。
整个流程是:用户点击 -> 平台读取已存储的剧本 -> 平台把剧本发给模型 ->模型开始表演。 这个链条非常高效。
模型和平台是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这个“演员与剧本”的架构,是现代AI应用设计的精髓所在:
AI模型专注于提供通用的、即时的智能。不需要为每个特定任务改变自己,保持了模型的通用性和可靠性。
工作流平台: 专注于知识的存储、管理和复用。它把人类专家的领域知识固化下来,变成可重复执行的资产。
综述,工作流平台是模型的“外部大脑”和“记忆硬盘”,它负责存储和复用知识,而模型则负责在需要时,提供通用的、即时的智能执行能力。他们是一个分工明确、高效协作的整体。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1-27
从 Tool 到 Skill:Deep Agents 正在重新定义通用 AI Agent 的“工作方式”
2025-11-27
哪里不对点哪里!Nano Banana Pro 和 Lovart 的进阶玩法,4 个落地场景(附prompt)
2025-11-27
开源书分享:RAG实践手册:构建知识库和问答系统的实战指南(可下载)
2025-11-27
Ilya重磅发声:Scaling时代终结!自曝不再感受AGI
2025-11-27
覆盖430家权威机构数据源,Skywork专业数据模式赋能高效AI生产力平台
2025-11-27
ChatGPT 完成重大功能迭代!
2025-11-27
详解Palantir数据编排的120种算子
2025-11-26
一文详解 | 从了解到集成,轻松为您的应用选择理想的图像生成模型
2025-09-19
2025-10-02
2025-09-16
2025-10-26
2025-09-08
2025-09-17
2025-09-29
2025-09-14
2025-10-07
2025-09-30
2025-11-27
2025-11-25
2025-11-25
2025-11-25
2025-11-23
2025-11-19
2025-11-19
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