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要投稿

彻底搞懂 A2A 是什么、和 MCP 的区别、前身和与未来趋势、对打造 Agent 产品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5-11-23 09:48:09 浏览次数: 1522
作者:臻想说

微信搜一搜,关注“臻想说”

推荐语

探索AI Agent协作的未来:Google A2A协议如何重塑智能代理生态,以及它为何可能成为下一个Android级别的行业标准。

核心内容:
1. A2A协议的核心原理与解决的核心痛点
2. 与MCP、API等技术标准的本质区别与互补关系
3. A2A对未来AI产品设计范式的影响与实施建议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这篇文章里面会带有一些 AI Agent 的历史背景,非常有意思,我也尽可能用一些插画来便于大家理解。强烈推荐大家看完!我自己调研完之后也重新思考 Agent 时代的产品范式。

我计划今年5月去新加坡、6月日本、10/11月美国调研当地SaaS市场和投融资,也希望和当地的同行交流,感兴趣的欢迎后台联系。


Google 于 2025 年 4 月推出 Agent-to-Agent (A2A) 开放协议,旨在让不同厂商、不同框架构建的 AI 代理(Agent)能够直接互相通信与协作。我认为这是 Google 希望在 AI Agent 领域延续之前 Android 在移动设备生态的打法的尝试(我会在文章结尾解释)。


✨本文将介绍 Google A2A 协议(Agent 2 Agent),希望能帮助大家彻底搞懂几个问题:
  • A2A 是什么?

  • A2A 和 MCP、Function Calling、API 的区别?

  • A2A 的前身和与对未来趋势?

  • A2A 对打造 Agent 产品的影响?

  • AI Agent 时代如何打造产品?





💬 A2A 是什么?



目前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 AI Agent 产品,比如销售 Agent 和客服 Agent,但是这些 Agent 由不同的公司开发,有各自的数据格式和工作流程,因此不同的 Agent 之间无法直接协作,导致无法实现复杂的需求。


比如:用户找到销售 Agent 反馈产品问题,但这事应该是客服 Agent 处理,但销售 Agent 无法直接让客服 Agent来回答问题或创建工单,就挺尴尬。


Agent-to-Agent (A2A) 可以简单理解为 AI Agent 之间的通用语言和标准工作流程,让来自不同 AI Agent 可以像一个部门里不同岗位的人一样协作。




💬 A2A 和 MCP、Function Calling、API 的区别?


🤯技术概念太复杂,简单地说:

  • A2A:让 Agent 之间能够协作。

  • MCP:让 AI 能够使用外部数据和工具。

  • Function Calling(函数调用):让 AI 能够自己调用外部 API。

  • API(接口):互联网世界中,存在时间最久、最通用的调用数据和工具的方式。



😏用通俗的例子解释几个之间的关系:

  • 一个工厂里有几个负责不同工作的人(Agent)

  • 这几个人围绕着一条统一的流水线(A2A)进行协作

  • 每个负责人都有一个小助手(MCP),小助手用各种工具🛠️(MCP Tools)帮忙干一些脏活累活

  • 工厂里有很多零件🧷(API),比如螺丝、钉子、玻璃、铁皮等

  • 这些负责人其实自己也可以使用(Function Calling)零件(API)做点东西,只是效率不高,还得一个个学,所以都喜欢找小助手(MCP)帮忙。


✨我弄了个详细对比表格,有需要的自取保存。




💬 A2A 的前身与未来趋势?

✨我最近在调研 A2A 协议时发现,早在50年前就有类似的概念和实现🤯,多智能体协作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70-80年代。当时的研究者开始探讨分布式问题求解,希望多个自主智能体(Agent)互相配合来完成复杂任务。


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领域:

  •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

  • 分布式人工智能(Distributed AI)



一个著名的早期范式是黑板系统(Blackboard Systems)。在黑板架构中,不同的 Agent 通过共享一个全局“黑板”(公共数据结构)来交流信息:每个Agent可以在黑板上写入或读取部分解,从而逐步构建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另一项突破是契约网协议(Contract Net Protocol, CNP)。Reid G. Smith在1980年提出CNP,用于多Agent间的任务分配与合作控制。


在契约网中:

  • 一个Agent可作为任务发布者(经理),将任务公告给网络中的其它Agent;

  • 有能力完成任务的Agent作为承包者(投标者)提交投标方案,任务发布者根据投标选择合适Agent执行任务。


这一过程类似封闭式拍卖:任务由最高效的投标Agent获得,任务还可进一步分解再外包。契约网协议提供了一套高层通信与控制机制,使分布式智能体能够通过“招标-投标-授予合约”机制动态协调任务分工。这一协议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多智能体任务分配、负载均衡等情景,是早期促进代理协作的里程碑技术。


除了黑板和契约网,1980年代还出现了分布式问题求解策略,如 Durfee 和 Lesser 提出的部分全局规划(Partial Global Planning),让各 Agent 在本地规划的基础上交换计划摘要,从而形成一致的全局方案。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奠定了核心理念:智能可以通过多个自治子实体的交互协同而涌现,每个Agent自主决策且无集中控制,通过通信实现群体智能。


在互联网领域,曾流行过软代理(Software Agents)概念,指在网络中代表用户执行任务的自治程序。例如,信息检索代理会根据用户兴趣自动搜集新闻,电商代理自动比价和竞拍商品。


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Kasbah”项目(1996)就是让用户创建买卖代理,在线上市场自动讨价还价。此类电子商务代理通过协商协议达成交易,被视为MAS在电子市场的应用雏形。旅行助理代理系统可由多个专门代理(航班查询、酒店预订、路线规划等)互相通信组成:用户的请求会触发不同代理协同满足各子需求,最后汇总结果。


从目标上看,A2A 与历史上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脉相承:它们都追求让异构智能体能够交流信息、协调行为,形成动态的多Agent生态。不过以往的平台大多在特定范围内运作(如同一技术框架或组织内)。


相比之下,A2A 的目标是在更广泛的企业应用和云环境中,让不同来源的Agent无缝协作。


刚好昨天(2025 年 5 月 8 日)微软在官网宣布 Azure AI Foundry 和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两大开发平台支持最新的 Agent 开发协议 A2A,并且会与谷歌合作一起开发扩大 A2A 协议。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对 A2A 和 MCP 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像 A2A 和 MCP 这样的开放协议是实现 Agent 网络的关键。


这对于 Agent 赛道来说意义重大。因为 Agent 在使用 A2A、MCP 协议之后,可以打破数据、开发模式、通信交互、操作环境等诸多壁垒,轻松构建超大规模的复杂智能体自动化流程。


✨一旦 A2A(或者其他类似的多智能体系统) 能够成型,并且 Agent 的能力能够借助更强的大模型、更丰富的MCP工具和API资源进一步提升,那么接下来就有可能出现 Agent的集体智能和涌现现象:

  • 一群 Agent 合作能做的事情更复杂

  • 一群 Agent 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这个无比美好的未来里,个人生产力借助算力和算法得到极大提升。(人均算力需求将比现在大成千上万倍,因此算力基础设施值得大力投资,英伟达等算力基础设施还会涨😏)




💬 A2A 对打造 Agent 产品的影响?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语音助手,直接调用微信、淘宝、美团这三个App的功能,或者这三个App之间可以相互调用,产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会发生什么变化?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里,手机语音助手的角色就像一个终极入口,微信、淘宝、美团可以理解为三个有不同定位的Agent,各自有擅长的地方(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互相合作),同时互相有部分重合(互相竞争)。


Agent 之间关系大致分为3种:

  • 独立完成:当任务是具体、不可拆分、可用简单标准量化时,独立完成任务的效率最高。

  • 合作完成:当任务变得不那么具体、需求复杂、量化标准多样时,合作完成的效率最高。

  • 竞争完成:当任务追求相对成本最低时,竞争完成的效率最高。


人在现实中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不可能样样精通,所以会出现技能分化,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收益最高的事情上。也就是俗话说的:“不要用自己的兴趣挑战别人的吃饭技能”。


✨Agent也类似,由于数据、算力、算法等限制,不可能出现万能 Agent 把所有事情都做完,所以 Agent 也会越来越“高度分化”。


而且由于使用 Agent 产品的不再是人,而是 AI 或者另一个 Agent,AI 是不会被产品里繁多的功能“困住”并产生所谓“用户粘性”和“消费冲动”。因此往单一 Agent 里面塞更多二级功能就没啥用了。


毕竟当我们通过语音助手提出“点个酸辣粉”,AI 永远只会选择能“独立完成”且“完成得最好”的美团,而不是微信和支付宝。


✨因此我的判断是 AI Agent 时代更要把产品做小、做精。要打造一个在特定领域有极致效果的 AI Agent 产品(而不是大而全),才有可能在 A2A 的生态中成功。


🤔在文章开头,我说 A2A 是 Google 希望在 AI Agent 领域延续之前 Android 在移动设备生态的打法的尝试。相信有部分读者已经能够理解其含义:如果A2A 真的能够成为 Agent 时代协作的标准,那就像 Android 通过开源在实际上普及了智能设备并且占据了底层操作系统。






前两天我还写了一篇介绍MCP的文章《彻底搞懂 MCP 是什么、和 API 的区别、对企业的价值,如何在企业落地、未来趋势》,感兴趣的去看看。




💬 延伸阅读


1. 彻底搞懂 MCP 是什么、和 API 的区别、对企业的价值,如何在企业落地、未来趋势


2. GTC 2025 软件出海赛道选择与运营探索


3. Eolink 2024 年度总结与思考:AI、API、全球化、赛道选择、产品范式、心路历程


4. Eolink 的 2023 年度总结与我的一些思考


5. 我们开源了全球首个企业级API开放平台,而且上手只需要5分钟


6. 拿下 ProductHunt 日榜、周榜第一,复盘全过程




💬 关于「臻想说」
✨欢迎各位点赞和关注,共同寻找新世界的风景
我一直在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我很自信地认为创造和思考是刻我身上的特质,因此我初中开始接触编程和工作,大学创业,曾经喜欢写信和散文,也喜欢摄影和自然。
臻想说」的公众号是我记录个人思考和生活的地方,因此不单纯是我工作相关的内容,希望能让各位看到一个真实的我,祝各位好。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