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们和新华社 “国重” 的老师聊了聊|ToB AI 十问

发布日期:2025-07-31 08:38:48 浏览次数: 1548
作者:牛透社

微信搜一搜,关注“牛透社”

推荐语

新华社如何用90年积累的权威语料打造百万用户AI产品?新华妙笔的探索揭示主流媒体智能化转型的独特路径。

核心内容:
1. 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发现自身数据优势并快速落地AI产品
2. 新华妙笔从立项到百万用户的产品迭代逻辑与商业化探索
3. 体制内创新面临的特殊挑战与突破工具类产品天花板的战略布局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2023 年初,ChatGPT 的火爆让 AI 技术成为全球焦点。

彼时,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正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自身优势与 AI 结合,打造一款真正能落地的产品?

“我们很清楚,在通用大模型上硬拼技术不是我们的强项”,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架构师蔡昌艳回忆道,“但当我们翻看新华社 90 多年积累的权威语料素材时,突然意识到 —— 这才是别人拿不走的优势。

这个发现直接促成了 “新华妙笔” 的诞生。

这款专注于公文写作的 AI 工具,从立项到上线仅用了半年时间,首年用户即突破百万。

该产品堪称主流媒体智能化转型的典范之作,其中既能看到 “国社” 转型的雄心,也面临着体制内创新特有的商业化考题。

眼下,新华妙笔团队正试图打破工具类产品的天花板:C 端通过 “AI 智能体” 增强粘性,B 端以 “一体机” 撬动私有化部署市场。

某种意义上看,新华妙笔的探索已超越单纯的产品逻辑,它既是对主流媒体转型的答卷,也是观察中国 AI 产业化进程的特殊样本。


【 以下为牛透社本次访谈内容 】

牛透社:新华社研发 “新华妙笔” 的初衷是什么?

蔡昌艳:作为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的核心任务不仅是开展科研,更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023 年春节前后,ChatGPT 的爆火让我们敏锐捕捉到 AI 技术的未来趋势,实验室随即思考如何在这一领域布局。

我们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后发现,在 AI 产业中,技术壁垒虽可能短期存在,但后续会被快速追赶,而数据才是核心竞争力

结合新华社的定位与资源禀赋,我们决定聚焦行政公务人员的实际需求,打造一款专攻公文写作的垂类大模型 —— “新华妙笔”。毕竟实验室日常工作中也有大量公文写作需求,对这一领域的痛点非常熟悉。

更重要的是,我们积累了海量优质的公文、新闻等专业素材,这些都可以作为模型训练的核心数据,当时我们判断基于这些素材训练的产品会很有价值。

所以先以 “试水” 的思路推进,2023 年三月份正式立项,八月份就完成了产品研发。不过初期并未对外公开,而是通过邀请测试的方式收集用户反馈优化产品,直到 2023 年 11 月才全面开放注册。

牛透社:新华妙笔对外发布时是怎样判断 “可以对外” 的,产品迭代的逻辑是什么?

蔡昌艳:对外发布时,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标准判断产品成熟度:

一是功能达标,要求在规范化内容生成和内容安全审核效果至少达到 70 分,能切实帮用户提升效率;二是用户反馈,邀请体验用户试用后,若反馈能满足大部分需求,就具备开放基础。

此外,当时有网络大 V(网络意见领袖)关注到 “新华社推出公文写作平台” 带来流量,让我们意识到市场需求,于是加速开放注册体验。

从产品推进至今,我们经历了多次关键的大版本迭代,迭代路径清晰且逐步深化:

1.0 版本以 “步骤式写作” 为核心,结合范文库、模板等内部资料辅助创作,完成基础写作功能搭建;

2023 年 10 月全面开放时,上线了 C 端在线支付体系,用自有素材训练模型,强化核心能力,完成基础商业化与技术优化的双重升级;

2024 年中推出大版本更新,核心聚焦体验升级与差异化运营:一方面将 UI 界面优化得更贴近互联网产品体验;另一方面强化内容运营,依托新华社权威资源,把政策、新闻等优质内容整合进 “妙笔文库”,让平台兼具学习属性,形成与其他技术公司的差异化优势,同时场景从基础公文拓展到全领域政务覆盖;

2025 年的大调整则侧重功能深化与场景延伸,在细化 AIPPT、会议纪要、格式排版等功能的基础上,新增 AI 智能体等功能,并向政务办公全流程延伸;同时将 ToC 端验证成熟的功能逐步迁移至 ToB 端,比如针对私有化部署的 “新华妙笔一体机”,打造了与线上版本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部分 AI 智能体就专门适配一体机场景。

我们产品功能与板块扩展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用户需求与产品竞争力展开。

一方面,我们通过反馈渠道收集用户意见,聚焦用户迫切的刚需和痛点,比如一键排版功能就是源于用户的反馈;另一方面,我们会评估功能是否能提升产品力、增强用户黏性,同时结合调研和持续的用户交流,确保每一次扩展都不是盲目决策,而是基于实际需求。

牛透社:在训练新华妙笔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规避敏感词?能否分享具体的训练流程?

蔡昌艳:内容合规安全和准确性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我们以开源模型为基础,结合新华社经过严格审核的权威素材进行训练,全部使用自有算力资源。为了避免大模型常见的 “幻觉” 问题,我们特意将产品定位在严肃场景下规范化写作这一垂直领域,限定生成范围,不盲目追求通用性

在内容安全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

  • 输入环节设置了关键词过滤系统,能够直接拦截不合规的内容请求,所有训练数据都经过专业审核,确保不会混入互联网上的虚假或低质信息;

  • 生成的内容不仅要通过 AI 自动审核,还需要经过人工复核这一关键步骤,形成双重保险;

  • 考虑到公文写作的特殊性,我们还专门开发了润色功能,让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生成内容进行灵活调整;

  • 特别是在涉及权威理论表述、政策解读等高度敏感的领域,我们额外增加了多道审核流程,确保每一个用词、每一处表述都准确无误。

从数据源头到最终输出,整个流程都贯穿着严格的内容安全标准,这也是新华妙笔能够获得行政公务、事业单位等用户信任的关键所在。

牛透社:在您看来,目前行业中有哪些能与新华妙笔相媲美的竞品?

蔡昌艳:从技术层面看,像 DeepSeek、豆包这些大模型确实表现惊艳,尤其在通用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虽然我们是专注于公文写作的垂直赛道,但这些大厂的技术实力确实给我们带来不小压力。

不过,我们的优势在于专业性和权威性 —— 很多用户虽然可以免费使用通用大模型,但在涉及敏感内容和规范要求时,还是会选择新华妙笔这样有官方权威的专业工具。

市场上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基于大模型二次开发的产品,他们往往采取低价策略参与竞争。但相比之下,新华社的产品在内容安全机制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我们有严格的内容审核流程和风险管控体系,这是民营企业难以比拟的,但也正因如此,用户对我们的信任度更高。

牛透社:新华妙笔在营销推广方面似乎比较保守,很少看到大规模的网络传播,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蔡昌艳:这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

作为国家通讯社旗下的产品,我们的运营模式与民营企业存在本质差异。

民营机构可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投放,采取激进的营销策略,作为主流媒体,我们在营销传播中坚守社会责任与媒体担当,绝不为追逐流量而陷入低俗化、猎奇化的误区,更不会以博眼球的方式消解品牌的厚重与温度。

我们的内容发布流程严格执行 “三审三校” 标准,这与新华社的发稿流程完全一致。这种机制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也赢得了各级政府用户的充分信任。

牛透社:新华妙笔当前的市场化运作情况如何?特别是看到个人版 698 元的年费定价,这个定价策略是基于哪些市场考量制定的?

蔡昌艳:是的,698 元是个人专业版,提供不限字数使用权限。我们还提供 368 元的限量版,每月 240 万字的额度限制。此外设有季度卡优惠,98 元 / 季度,目前正在促销测试用户付费意愿。

针对机构用户,我们提供团队订阅方案:3 人版 1198 元,10 人版 2998 元,也支持团队自定义人数。

同时我们也正在拓展渠道体系,一方面依托新华社各地分社,另一方面发展商业化渠道经销商,相关渠道政策和价格体系都已完备。

目前产品商业化处于快速成长期,C 端用户已突破百万,今年目标是实现单产品营收破千万,目前增长态势良好,我们对完成年度目标充满信心。

牛透社:在 B 端和 C 端市场的战略布局上,新华妙笔未来会如何平衡发展重点?

蔡昌艳:我们在双端市场采取了差异化的运营策略。

C 端市场主要聚焦品牌建设和用户心智培养,通过任务系统等运营手段提升活跃度,比如用户完成每日登录、内容分享等行为即可获得使用额度。这种轻度商业化策略旨在快速扩大用户规模,强化主流媒体价值观的传播力。

B 端市场则以高价值客户为核心,重点推进私有化部署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正在打造一个以工具属性为载体的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平台,这既区别于传统新闻客户端的弱粘性,又能充分发挥新华社在内容领域的独特优势。

目前 C 端已实现百万级用户覆盖,未来将继续通过 “免费+增值” 的模式深化运营。

牛透社:作为内部使用者,社里的编辑记者们对新华妙笔的实际使用体验如何?

蔡昌艳:从内部反馈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点。

我们的资深编辑这类专业水平较高的用户,普遍反映产品辅助生成的内容与他们的专业水准还有差距。这其实很正常,毕竟这些资深采编都是经过多年锤炼的笔杆子。

我们产品的定位很明确,不是要替代这些专业人才,而是要为基层工作者提供助力

根据调研,基层公务员年均需要撰写 300 多份公文,工作压力很大。新华妙笔主要服务于这些基层用户,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内容安全合规。

特别是在权威思想理论表述准确性方面,产品内置的 AI 审核功能能够有效规避错别字、语法错误以及表述不当等问题,这对基层单位来说尤为重要。

从实际效果看,产品输出质量已经能够达到有多年经验公务员的水平,这对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具有实质意义。

我们始终牢记,作为国家通讯社出品的产品,内容安全和合规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因此在内测阶段,我们就特别强化了在权威思想理论表述等方面的校验能力,确保输出的每份公文都经得起检验。

这种对内容安全的极致追求,正是新华妙笔区别于其他商业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牛透社:在当前 AI 产品普遍免费的市场环境下,用户为新华妙笔付费的意愿有多少?

蔡昌艳:从实际运营数据来看,付费转化确实面临挑战。

目前市场存在明显的 “免费效应”,当免费产品能满足 60 分的基础需求时,普通用户很难产生付费动机。

但我们也观察到对内容质量有极高要求的专业用户,他们愿意为优质服务买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付费用户中,机构客户占比显著。这类用户不仅看重产品的功能性,更重视服务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牛透社:过去一年 AI 行业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格局?

蔡昌艳:这一年来,AI 行业最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市场认知的质变。去年底我们与北京某单位签约时,市场上各类 AI 工具始终存在内容安全合规顾虑。而新华妙笔凭借新华社的权威背书,让他们首次正式部署使用。

其次是应用场景的深化。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已经能够精准区分不同 AI 模型的适用场景,比如某省级单位就明确提出要建设 “AI 模型矩阵”,针对公文写作、政策解读等不同需求部署专项解决方案。而去年这个时候,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基础科普。

第三,市场竞争也越来越规范化。我们发现市场上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现象,比如某些单位花费十几万采购的所谓 “DeepSeek 一体机”,实际上是性能大幅缩水的蒸馏版。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专业垂类产品的价值,当客户真正深度应用时,就会认识到通用模型和专业方案的本质区别。

作为国家媒体的国重实验室,我们始终坚持在确保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进技术创新,这种稳健的发展模式正在获得越来越多政企客户的认可。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