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BCG最新报告揭示:少数企业正通过AI构建不可逾越的竞争壁垒,而大多数公司却深陷"试点炼狱"难以突破。核心内容:1. AI价值分配的幂律法则:5%的"未来构建型"企业获得绝大多数回报2. 领先企业与滞后企业的关键差异:系统重构vs工具应用3. 跨越AI价值鸿沟的三大战略路径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见证的,不是一场温和的技术演进,而是一场激烈的商业分化。少数先行企业已悄然构建起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上个月,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新报告《日益扩大的AI价值差距》(The Widening AI Value Gap)揭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AI价值的分配,正遵循着幂律法则——极少数的公司攫取了绝大多数的回报。
这不再是“领先几步”的问题,甚至是“截然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报告中指出,5%的“未来构建型”企业,不仅实现了AI价值的规模化,更关键的是,它们建立了一套自我强化的系统,使其优势如滚雪球般扩大。而有60%的“滞后型企业”,尽管有所大量投入,却深陷“试点炼狱”,看不到实效回报。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滞后的企业如何有效追赶?
冰冷的数字背后:一场早已不平等的竞赛
BCG的研究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5%的“未来构建型”企业:它们站在了AI革命的前沿,系统化地在各职能部署尖端AI能力,并持续创造巨大价值。它们的收入增长是滞后者的1.7倍。
35%的“扩展型”企业:它们已制定AI战略,具备先进能力,并开始有效扩展和价值创造。它们是这场变革的追赶者,但速度仍显不足。
60%的“滞后型企业”(包括46%的“起步型”和14%的“停滞型”):它们要么在初步实验后难以规模化,要么几乎未有实际行动,共同点是未能产生实质性价值。
这并非静态的差距。报告指出,未来构建型企业计划在2025年将IT预算的64%投入AI,比滞后型企业高出近26%。这种更激进的投资,预计将为它们带来2倍于滞后者的收入增长和1.4倍的成本削减。
这边形成了“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未来构建型企业→ 投入更多 → 收获更大价值 → 将收益再投资于人才、技术和创新 → 优势加速扩大。
滞后型企业 → 投入分散、犹豫*→ 回报微薄 → 投资回报率难以证明,预算收紧或转向** → **差距进一步拉大。
洞察鸿沟本质:不是技术差距,是系统差距
许多落后者将原因归结为技术不成熟、人才短缺或数据基础薄弱。但这些只是表象。BCG的报告犀利地指出,鸿沟的本质,是**一套完整的商业系统、运营逻辑和战略决心的差距**。
1. 从“工具应用”到“系统重构”
绝大多数企业将AI视为一种**提升效率的工具**,嵌入现有的业务流程中,追求的是“更好、更快、更省”。这本身并无错误,但它只触及了AI潜力的表层。
未来构建型企业则将AI视为重构业务乃至创造新业务的基石。它们问的不是“我们如何用AI优化现有流程?”,而是“如果AI能力无处不在,我们的业务应该如何从头设计”。
报告也给出案例:全球水务与卫生解决方案巨头艺康集团,没有仅仅用AI优化其清洁剂生产效率,而是结合视觉AI和生成式AI,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数字餐厅技术业务。通过AI模型观察后厨运营,生成包含可操作指南的“事后报告”,优化服务速度、人效和厨房管理。这不仅开辟了一个10-15亿美元的新市场,其目标毛利率更是传统产品线的两倍。
2. 增长新引擎:代理型AI的崛起
如果说生成式AI是上一轮热潮的明星,那么代理型AI正在成为价值创造的新引擎,也是扩大鸿沟的加速器。
代理型AI不再是简单的问答或内容生成,而是能够自主推理、规划、使用工具并执行任务的“数字员工”。它们将预测性AI和生成式AI的能力结合起来,嵌入端到端的业务流程。
报告数据显示,代理型AI在2025年已贡献了17% 的AI总价值,并预计在2028年达到29%。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的AI价值将来自于这些能够自主行动的“数字同事”。
报告案例显示:一家领先的电子设备制造商,构建了一个集中式的“AI公司商店”,为其200多家工厂提供可复用的代理型AI解决方案。这些代理负责处理从缺陷诊断到生产规划等复杂工作流,实现了高达80%的自动化,并建模出超过3亿美元的EBIT影响。
未来构建型企业是代理型AI的早期采用者,它们中三分之一已在使用代理,而滞后型企业几乎为零。它们正从“人机协作”迈向“数字员工管理与 orchestration”的新阶段。
解密“未来构建者”的五大核心基因
BCG清晰地勾勒出未来构建型企业的“行动剧本”,这五大策略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基因一:雄心勃勃的多年战略,由最高层驱动
这不是CIO或CDO的职责,而是CEO和董事会的核心议程。未来构建型企业近乎100%拥有深度参与的最高管理层,而滞后者中这一比例仅为8%。
它们将整体业务目标转化为一个多年期、资金充足的AI愿景,并配有明确的执行路线图。它们任命首席AI官和首席数据官,不是为了设岗,而是为了自上而下地破除结构性障碍。
基因二:以价值为本,重塑与发明
它们严格基于对财务或运营的影响来优先排序AI组合,确保资源集中在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因此,它们AI部署的领域与价值实现的领域匹配度高出76%。
它们追求的不是几百个散落的试点项目,而是深度重塑几个核心端到端工作流,或直接发明全新的AI原生业务。
基因三:拥抱“AI 优先”的运营模式
这或许是最大的范式转变。未来构建型企业正在从“由人主导、由数字工具辅助”的流程,转向“由AI代理为中心、由人 orchestrate”的流程。
这要求企业回答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哪些关键工作流可以被AI重塑?
在重构后的工作流中,人类将继续提供哪些独特价值?
人类和数字员工如何共处并明确权责?
如何建立快速反馈闭环,确保AI部署持续优化?
基因四:将人才赋能视为生命线
未来构建型企业明白,在AI时代,人才不是成本,而是最关键的资产。它们计划在2025年对超过50% 的内部员工进行AI技能提升,而滞后者的这一比例仅为20%。
更关键的是,它们让员工共同参与AI解决方案的设计与落地。这不仅提升了采纳度,更在组织内部建立了宝贵的AI原生思维。
基因五:构建“为AI而生”的技术与数据基石
它们摒弃零散的概念验证,转而采用战略性的、横向的技术栈,通常以中央AI平台为骨干(可能性是滞后者的3倍)。该平台集成了安全、监控和调度等通用能力,确保每个新用例都能强化平台,加速下一个。
同时,它们建立统一的企业级数据模型(超过50%的未来构建企业已做到),确保数据可信、可访问、可治理,为AI提供高质量的“燃料”。
行动指南:跨越AI价值鸿沟
对于希望迎头赶上的企业,BCG的建议明确而紧迫:
1. 诊断与对标:客观评估自身在41个AI能力维度上的成熟度,与同行和未来构建者进行对标。
2. 遵循10-20-70法则:将70%的精力聚焦于人员与流程变革,20%于技术,10%于算法。成功的最大障碍永远在组织层面。
3. 拥抱生态系统:没有企业能独自完成所有事情。与顶尖的技术供应商、平台公司和AI原生应用提供商合作,是获取能力、加速学习的关键。
4. 现在就行动:技术迭代周新月异,追赶的窗口正在迅速收窄。“等待和观望”策略的成本正变得无比高昂。
结语:成为“构建者”,而非“旁观者”
AI价值的鸿沟不会自动缩小,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加剧。这场变革的核心,并非在于谁能获得最先进的模型,而在于谁能最先完成组织与运营模式的深度重构。
商业历史一再证明,在技术范式转换的时期,早期的领先者往往能定义未来数十年的行业格局。在AI价值鸿沟时代,你的选择不再是“是否”采用AI,而是选择成为那5%的“未来构建者”,还是那60%的“滞后者”?
这不仅仅关乎效率与利润,更关乎企业在智能时代的生存权与定义权。
推荐阅读
关注红熊AI,随时了解AI前沿动态~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0-28
Claude 新王牌 “Skills” 深度解析:让你的 AI 秒变行业专家,告别重复劳动
2025-10-28
如何构建企业级数据智能体:Data Agent 开发实践
2025-10-28
OpenAI前CTO Mira Murati团队又放大招,让大模型训练成本暴降10倍
2025-10-28
如何用飞书多维表格快速搭建一个可落地应用?
2025-10-28
Claude Skills使用教程,AI Agent终于迎来可复用的工作流引擎
2025-10-28
ChatGPT 更新了内置模型:gpt-5-oct-3
2025-10-28
Claude Code五件套一篇全解(Plugins/Skills/MCP/SubAgents/Commands)
2025-10-28
AI赋能开发:滴滴前端工程师的生产力跃迁实战指南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9-16
2025-09-08
2025-10-02
2025-09-17
2025-08-19
2025-09-29
2025-08-20
2025-10-28
2025-10-28
2025-10-27
2025-10-26
2025-10-25
2025-10-23
2025-10-23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