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2025年AI应用为何让人感觉"不痛不痒"?揭秘爆款缺失背后的深层原因。核心内容: 1. C端与B端AI应用发展现状与预期落差分析 2. "事实爆款"的隐藏形态与真实市场表现 3. AI未能改变用户行为的本质原因与未来突破方向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回望2025年初,不管是产业界还是资本市场,大家都对2025年AI应用的大踏步发展寄予了很高期望,C端的应用,B端的Ai Agent,时至年底,总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没有人会否认AI的超强能力,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来看,2025年至少在应用端是全面低于预期的。C端除了chat 聊天,似乎也没有什么爆款,B端本来被认为是AI agent元年,但是到年底,除了少数code agent,似乎也没有什么爆款,起量很快的氛围编程进入三季度数据量也是掉的很快。所以,如果要看有多少爆款应用的角度,其实2025 年应用端整体低于预期:
C 端:除了“聊天/生成”成为日常工具,没有出现移动互联网式的现象级新入口;创作类与“AI 浏览+问答”扩散,但多以平台内置功能形态存在,体感弱。B 端:“Agent 元年”未兑现。少数代码/客服半闭环场景跑通,端到端可审计的业务 Agent仍在试点期;预算优先级转向数据治理/安全/合规/控制塔,工作流重构的推进显著慢于年初共识。最近很多人的困惑也在于好像很强,但用了也就用了,各个APP也集成了AI功能,但是并没有改变我的习惯与付费,比如行情软件里都有了各种AI,但几乎大家都还是用AI来总结一下新闻跟公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种“用了也就用了”的感觉,其实本质是:AI 被做成了“锦上添花的功能位”,而不是“改变决策与动作的通道”。所以,为什么大家都感觉不到AI 爆款的存在?AI也并没有真正改变用户行为习惯?首先,我先把“爆款”的标准说清楚:能稳定产生活跃(>亿级周活或千万级月活),或能形成可计量的收入曲线(>1亿美元 ARR 且高速增长 / >10亿美元业务体量),并且被用户或企业工作流“必备化”。按这个口径,其实已经有“事实上的爆款/爆款物种”了——只是它们多半以平台内置功能或加价包的形态出现,不是单独一款新 App,所以容易被误以为“没有爆款”。
ChatGPT依然是遥遥领先的C端品种,每一次用户离开,后面发现其他模型还是不如ChatGPT,伴随更多的工作流与数据沉淀在ChatGPT平台上,ChatGPT的粘性越来越高了。
2025年,已经跑出来的“事实爆款”(分门别类)
A. 通用助理 / 搜索增强
ChatGPT:官方口径 2025 年「周活 7–8 亿」量级(今年秋季 DevDay、OpenAI 与多方报道),日请求量以十亿级计,已是全球级别的日常工具。Google Gemini App:今年夏末公布 4.5 亿 MAU,安卓强分发+本地化带动渗透。Perplexity:2200 万 MAU、ARR ≈ $80M,把“搜索×对话”做成可付费的垂直爆款。Adobe的acrobat reader:虽然被认为是AI loser,但在各个地区下载都能排进前六的位置,还是很不错的!B. 开发者与工程效率
GitHub Copilot:2000 万+ 用户(累计),已渗透 90% 的财富 100 强;代码生产力场景“必备化”。C. 企业工作流 / “系统-of-work”型
Salesforce「Data Cloud + AI/Agentforce」:披露 $1.2B ARR(同比 +120%),1M+ 美元级含 AI/数据的大单季度 60+;这是“AI 收入被真正记账”的标杆。Microsoft Copilot(Windows/Office/独立 App):活跃用户 2000–3000 万+ 档位的常年级产品,背靠 Office 分发持续渗透。D. 创作与多媒体
Midjourney:2000 万+ 注册用户,在创意与电商/社媒素材侧已“工具化”,甚至引来头部版权方诉讼(侧证影响力与渗透)。Adobe Firefly:依托 Creative Cloud,2024 年累计 160 亿+ 生成内容,活跃渗透快速提升,已成 CC 的默认能力层。小结:这些并非“单点 App 爆红”,而是大平台把 AI 作为“必带功能/付费 SKU”嵌入,自然不像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样出现一两款独立 App 的现象级下载曲线,但在活跃与收入上已达到“爆款线”。
为何“体感上没有爆款”?为什么大家感觉不到“爆款感”与习惯改变?
1) 不是新入口,而是旧流程里的“按钮”
大多数 App 把 AI 嵌入成一个对话框/总结键,没有承担起“从意图直达结果”的主流程,所以使用后回到老习惯(看行情→自己筛→自己下单)。Jobs-to-be-Done没被重写:用户真正要完成的是“发现→验证→下单/记录→复盘”,而不是“读更漂亮的摘要”。2) 体验未过“10×阈值”,缺少强即时反馈
总结新闻/公告节省的是“读的时间”,很难带来肉眼可见的胜率/收益率改善。没有“第一次使用就赢一次”的显性回报(比如一键回测 + 证据链 + 风险闸 + 模拟单),自然形成不了新习惯。3) 可信与可控性不足,停留在“建议模式”
大部分 AI 输出不可审计、不可复现、不可追责。在资金决策上,用户不愿把动作托付给“黑盒建议”,所以用完就收工。只给“观点”,不给“证据→假设→验证”的可追溯链路(数据来源、回测方法、边界条件),信任难积累。4) 单位经济与成本曲线没压到“无脑可用”
长上下文/检索/推理成本仍然让“深度个性化、连续陪伴、持续监控”变贵→产品层面不敢把 AI 设为“默认常开”,自然使用频次低。5) 组织与生态位错位(对 B 端尤甚)
真正能改写行为的,是能执行/能记账/能过审计的 Agent。很多企业先买了“AI 控塔/治理”,应用侧缺闭环,效果被“前置工程”稀释。开发团队常把 AI 当独立小控件做,而不是重排“触发→决策→执行”的主链路(Conway 定律作祟)。6) 评估指标错配,导致产品走偏
追“提问数/摘要数”,不追“被 AI 触发的有效动作数”(下单、建跟踪、设风控、写入复盘)。没有把“AI 贡献的可计量收益(胜率/回撤/耗时)”作为北极星指标,结果就做成了“好看但无用”的信息糖衣。
如果,我们从更多维度,比如从人心(认知)→ 产品(体验/分发)→ 经济学(计费/单位经济)→ 组织(采购/合规)→ 技术/基础设施(成本/可靠性)→ 传播与媒体(可见性) 六层剖开,会让大家看的更清楚。1) 认知与行为科学:我们的大脑在“错位取样”?
- 爆款=新图标偏见:移动互联网训练了我们“榜单—下载—日活曲线”的爆款叙事。AI 多以内置功能/加价包出现(Office/CRM/IDE 里),没有新图标,感知自然偏低。
- 可得性启发:能被朋友圈反复看到的才“像爆款”。企业内的落地(Agent、Copilot)受NDA与保密限制,曝光低。
- 损失厌恶:AI “半自动+要复核”初期会增加心智负担;主观体验里“麻烦感”>“提效”,导致体感折价。
- 期望锚定:大众把“爆款”锚到“颠覆性娱乐/社交级增量时间”(短视频的级别);AI 大多是时间再分配与流程提效,不像抖音那样夺走你一小时。(但ChatGPT其实夺走了我很多小时)
2) 产品与体验:缺“10×单点爽感”,却在“系统里默默好用”?
- “功能位”而非“目的地”:AI 当前更像输入法、搜索框、填充助手,不是目的地App。功能位的成功=减少显式操作,越成功越“无感”。
- 人机工序未重排:很多落地把AI塞进旧流程(Copilot贴边),没有重写工作分工;当AI→执行、审计、记账的一体化闭环还没普及时,“质变体验”的峰值不连续。
- 反馈环路不闭合:爆款体验=短时强反馈。AI在文档、代码、客服里往往是弱—中反馈(节约10–40%时间),不易产生“哇”的瞬间。
- 可控性与信任:缺可解释/可回放/可审计的默认方案时,用户倾向保守使用“建议模式”,延缓“全托管爆款”出现。
3) 经济学与计费:收入被“打包”,单位经济在回归理性
- 打包/并表:AI 收入常被并进Data/AI 套餐、座席加价、用量包;报表里看不见“独立新业务线”的跃迁,爆款不可见。
- 成本曲线门槛:推理成本、上下文成本、合规成本尚未“低到无需思考”,很多应用停留在轻度场景/边际付费,难以冲出大众级ARPU。
-
互补品刚性:数据治理/流程重构/换代硬件是AI应用的“互补资本”,短期沉没成本高,使需求爬坡更像“斜坡而非悬崖”。
4) 组织与制度:企业落地的“慢变量”主导节奏
- 采购路径长:安全、合规、隐私、审计要求把AI从“试点”到“规模化”拉长为多季度。
- 岗位/流程重构的惰性:Conway定律与作业分工锁定让真正“端到端AI工作流”需要跨部门治理(权限、问责、KPI 口径)。
-
风控默认值:高风险行业(金融/医卫/公共部门)默认先买控制塔/防护网,再放量应用;体感像“没进展”,实际在“打地基”。
5) 技术与基础设施:S 曲线错位
模型→产品→基础设施的三条S曲线不同步:
模型能力上升快;
产品可用性受工具链/提示工程/人机界面掣肘;
基础设施(电力/冷却/延迟/数据管道/隐私计算)更慢。
结果是:体验未到“10×+白菜价”交叉点,大众爆发被推迟。
可靠性与责任落点:要从“好用”到“爆款”,必须达到SLA 级稳定与可追责;这需要监控/审核/回放体系成熟,属于工程学问题,不是话术能加速。
6) 传播与媒体:爆款的“存在形式”变了
从“单爆款”到“体系爆款”:AI 的成名路径更像“平台—生态—套件”,不是“单一App”。爆款正在以隐形中间层(搜索、Office、CRM、IDE、客服系统)的形态吃市场。指标错配:我们拿“下载量/榜单”找爆款,现实却要看任务完成量、节约人时、AI渗透席位与ACV。可见KPI错配造成“感觉没有”。
“感知缺口”如何量化与验证?为避免再被“体感”带节奏,设一个 Perception Gap Index(PGI),按五个维度打分(0–5 分;越高越可见):
- 反馈强度,是否提供强即时反馈(≥10×效率或“新可能性”)
PGI 低≠不成功,通常意味着“嵌入式成功”(平台功能位);PGI 高的,才有“体感爆款”的公共叙事。
别忽略“今年真正进展的三块硬骨头”
代码补全/评审/测试/监控联动显著进步,工程流水线自动化从点状走向线状。数据统一、权限与审计“地基化”;很多大单发生在数据云/控制塔/治理侧——不是性感,但是应用的前置投资。CRM/NOW/DDOG/PEGA/设计类等将 AI 变成标准加价 SKU 或座席/用量项,虽不显山露水,却在账面里见得到。
接下来 6–18 个月最可能诞生“可感知爆款”的赛道有哪些?
2026:什么条件满足,应用才能“由慢转快”?
首先,还是成本闸,主流企业任务的单位推理成本再腰斩级下降,且缓存/蒸馏/检索把成本稳定化(而非“偶尔便宜”)。其次,是业务闭环闸,“可审计 Agent 套件”成为标配(角色/权限/流程/合规/回执入账一体化),从建议跨到可执行。然后,是底层的数据闸,语义数据层可即插即用(行级权限、血缘、PII、日志);无须重造数据仓就能在线拼装“任务图”。最后,是AI应用的分发闸,在系统-of-work里“一键启用”,零摩擦初始价值(开箱就能节约 30–50% 人时或显著提升转化/响应/修复时间)。所以,我判断可能会在这些领域率先突围:
- 企业级 Agent 套件(端到端、可审计):把“会话”升级为能下单、能关单、能过审计的可计费 Agent(CRM Agentforce、NOW Assist 的“Agentic Playbooks”、PEGA Blueprint 所在的“系统-of-work”层),这类更接近 CFO 的预算钥匙孔。
- AI 搜索/问答超级入口:ChatGPT(700–800M 周活)、Gemini(4.5 亿 MAU)、Perplexity(2200 万 MAU)已形成三巨头分层,有望把“搜索”重塑为持续增长的日活与广告/订阅混合的收入池。
- 开发与运营流水线自动化:Copilot + DevOps(代码→评审→测试→部署→监控)闭环,以节省人时/故障损失的 KPI 直接变现;企业续费与席位扩张会把它做成“必选项”。
- 创意视频/3D 生成:图片已成熟,视频正临门(sora2、谷歌、Adobe、Pika、Luma 等竞逐);当时长/质量/版权处理三件套齐活,广告电商与长尾创作会出现“肉眼可见”的 C 端爆款素材平台(Firefly 的量化增长是前兆)。
-
安全/治理/数据统一的“AI 控塔”:不是爆红型,但会成为B 端爆款 SKU——凡是企业规模化用 AI、控塔即标配(预算优先级高,粘性强)。
“爆款雷达”:三条硬阈值
-
月活/周活阈值≥1 亿 MAU 或 ≥3–5 亿 WAU(通用入口),或在垂直场景 ≥1000 万 MAU。
-
收入阈值≥$1 亿 ARR 且同比 >100%(平台内 SKU/加价包亦算);或单季公布 ≥50 笔 百万美元级含 AI 的合同。
-
工作流“闭环度”从“生成/建议”→ 执行/审计/记账(能进 ERP/CRM/工单/代码库),能被 CFO 量化为 KPI 与 ROI。
所以,其实AI很多的爆款已经在“平台内置 × 可计费 × 可审计”三类路径上出现(ChatGPT/Gemini/Perplexity;GitHub Copilot;Salesforce Data+AI等),只是形态隐身在“老分发”里。
AI 的成功更多是嵌入式、流程化、可审计的体系爆款:它们让世界“更快更准”,而不是“更花哨”。当体验跨过10×阈值且默认安全可审计,当计费和KPI可被独立识别,当入口与交易打通,你会“看见”下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爆款。接下来 6–18 个月,“能闭环到业务 KPI 的企业 Agent 套件、搜索入口的再造、视频/3D 创作平台”最有望诞生体感可见的下一批“AI 爆款”。2026 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把注意力从“Demo 漂亮不漂亮”转到“闭环程度×单位经济×分发摩擦”三要素;当这三者一起过线,“体感爆款”自然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