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浏览器来袭,openAI争夺系统默认入口的关键一跳?

发布日期:2025-10-22 07:42:02 浏览次数: 1547
作者:贝叶斯之美

微信搜一搜,关注“贝叶斯之美”

推荐语

OpenAI正通过AI浏览器抢占系统默认入口,这是其从模型红利转向分发与工作流主权的关键一步。

核心内容:
1. OpenAI近期商业化动作解析:Sora 2、DevDay、AI浏览器
2. 搜索/推荐领域为何成为AI优先重构的目标
3. OpenAI构建「问→答→行动」闭环的战略布局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浏览器/搜索”是 OpenAI 把对话入口升级为“系统默认”的关键一跳
近期我对大模型的判断总体是模型层面的迭代放缓了,为了做大收入、维持估值与万亿愿景,大模型公司的商业化变化就要提速了,具体参见前期文章:大模型巨头的Tick–Tock时代:放缓的迭代,加速的变现?
近期,openAI动作极多,从sora2发布分发变现闭环: sora2不是“又一次热点”,而是质变?;到开发者大会推出系列AI应用套件OpenAI搭台:AI应用繁荣周期的起点?;再到今天,宣布要正式推出AI浏览器了!
OpenAI一直在按部就班推进“自家浏览器 / 搜索产品线”,从 2024–2025 的 SearchGPT 原型与“ChatGPT Search”,到 2025-07 路透称“将发布 AI 浏览器”,再到今天多家媒体预告“OpenAI 将在直播中公布 AI 浏览器”(疑似 Chromium 内核、深度集成 ChatGPT/Operator 代理)。这些都指向同一件事:OpenAI 要把“问→答→行动”的入口,延伸到浏览器层
过去两个月,OpenAI把“答案与代理→分发→交易/结算”的商业闭环补齐到了三个关键触点:Sora 2(创作/分发)DevDay(Apps/AgentKit=平台化)AI 浏览器(入口/默认位)。这不是“又一波热点”,而是从“模型红利”切换为“分发与工作流主权”的结构化提速。与此同时,模型侧“代际跃迁”的节奏相对温和(基准分数提升、形态更稳健),与“加速变现”的策略切面形成了我所说的 Tick(技术模型升级)–Tock(商业化爆发) 的节拍互补。
从技术层面来讲,“目标清晰、反馈密集、可离线训练”的域(搜索/推荐)正是当下 AI 的甜点位;反而是“跨系统、强责任、端到端执行”的复杂工作流,短期仍受治理/集成/成本约束。所以,我觉得openAI一定会去抢搜索与LLM推荐(sora2)的超级市场,浏览器只是其中一环.

为什么搜索/推荐会被 AI 率先重构(而复杂工作流暂缓)?

  1. 目标可度量
    搜索/推荐有现成指标(NDCG/ERR/CTR/CVR/留存/复购),闭环快;复杂工作流常缺统一效用函数与可担责输出。
  2. 反馈密集
    海量隐式反馈(点击/停留/转化)可做离线强化学习/逆向学习;复杂工作流的反馈稀疏且多方博弈。
  3. 动作空间受限
    搜索/推荐主要是召回→排序→生成摘要;复杂工作流需跨系统写操作+权限/责任,合规模块重。

所以,AI 先改“决策密度高、动作受限”的层(搜/推/问答),再慢慢啃“执行长链条”。

“OpenAI 做搜/推”的一套理性判断如下:

我们无法替任何公司发言,但从第一性原理看,一个想把「问→答」做成系统默认的厂商,必备:

  • 检索主权
    自建或深度绑定混合索引与抓取/新鲜度系统;
  • 生成与裁决
    强大的提示工程/工具路由/证据裁决能力;
  • 信任与来源
    强引用与合规(版权、隐私、品牌安全),并能“说不知道”;
  • 商业模式
    答案优先 vs 链接优先;是否进入广告/赞助,怎么做透明与竞价
  • 端侧/系统级分发
    默认入口(浏览器/OS/助手),解决“分发权”。


而且OpenAI 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1) 产品范式:答案优先 + 代理执行

SearchGPT/ChatGPT Search 把“检索→整合→可引用回答”做成默认路径;Operator 让代理直接在网页“点/填/提交流程”,把“答案→动作”打通,这是传统搜索的结构性差异。

2) 现成用户与分发面

ChatGPT 每周活跃 8 亿,API 流量达 每分钟 60 亿 tokens,一旦浏览器/搜索与现有 App/SDK 融合,冷启动成本低。与 Apple 的系统级集成(iOS/macOS 内置 ChatGPT 入口)给了 OS 层面的“默认触达”(虽非默认搜索引擎,但降低了切换摩擦)。

3) 开发者生态与工具链

2025 DevDay 发布 AgentKit + Apps SDK,把第三方服务“嵌进对话/代理”,有利于把“浏览器 = 运行环境”变成事实。

4) 数据与学习闭环(潜在)

自有浏览器意味着更丰富的交互/意图/任务数据(在合规前提下),可反哺检索排序、工具路由与代理策略,是对“仅做模型层”的结构性升级。

5) 商业化弹性

正在探索广告/赞助答案与新计费(“每个被解决意图”,CPSI),同时可叠加交易抽成与订阅;但需兼顾可信度与透明度。

而“复杂工作流为什么难”——四堵墙短期难破:

  1. 责任墙
    谁为错误买单?没有SLA/审计/回滚/保险,组织不愿放权“自动执行”。
  2. 集成墙
    跨 ERP/CRM/WMS/支付/合规的写权限与幂等性很难做对。
  3. 成本墙
    长上下文/多工具链推理的稳态成本与延迟仍难压到默认化阈值。
  4. 治理墙
    EU AI Act/行业监管对高风险动作要求“证据链”,工程化重。

因此,先把搜/推做到“系统默认”,把“看→懂→选”这层吃干净;真正的“做”,留给治理/责任条件成熟后再放量。

所以,我判断openAI一定会先攻“搜/推/问答”的平台与工具链(检索、重排、评测、成本控制、归因),能最快把 AI 变成系统默认,广告/商业化从 CPM 向 CPSI/CPA 迁移(以“被解决的意图”为结算单位)。
然后,才有可能是复杂工作流,押“平台化主刀手”(CRM/ITSM/垂直 SaaS)而非“模型直连”,用三闸(分发/经济学/治理)+ 四指标(ART/ERR/CSAT/SSS*做季度化推进;

    因此,短中期,搜索/推荐一定被 AI 先重构,因为“目标清晰、反馈密集、动作受限”;端到端复杂工作流要等责任化+成本+集成三件事过线。无论谁来做“AI 搜索”,想赢都必须把检索主权、证据裁决、默认分发可担责商业模式同时拿下。


    近期openAI的三件新事正加速拼成“变现加速闭环”

    1) AI 浏览器 = 答案优先 + 代理执行 + 数据回路

    OpenAI 将在 10/21 公布 AI 浏览器(多数报道指向 Chromium 内核,深嵌 ChatGPT/Operator,可在网页中自动填表/订座/提交流程),年中路透已提前报道“数周内将发”。这一步直指默认分发位和“问→答→行动”一跳闭合。
    从“被动等流量”转为“自带入口”,在可同意的数据前提下获得更丰富的意图×动作×反馈三元组,反哺检索/排序/代理策略,提升答案可信与执行成功率。

    2) DevDay:Apps + AgentKit → 平台化商业(不是单点模型)

    • Apps in ChatGPT / Apps SDK
      把第三方服务“变成对话内可调用的 App”,并预告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ACP) 打通“即刻结账”,这是把“答案→下单”嵌进 ChatGPT 的标准化接口。
    • AgentKit
      给开发者/企业一套可视化编排、评测、版本化与可嵌 UI 的代理栈,降低从 PoC 到生产的摩擦(含 Operator/Computer-Using Agent 的浏览器操作能力)。这使“代理执行”从演示走向规模化生产

    3) Sora 2:从“模型”走向“产品/社区级分发”

    • 产品化
      官方上线 Sora 2 与 Storyboards(逐秒分镜、面向 Pro 首发),把“强模型”封装为“可复用工作流”,并在演员/权利肖像保护上与行会联动加严治理(Cranston/SAG-AFTRA 事件后续)。这是把“视频生成”往可商用产线推进的必要一步。


    为什么这三步会“正面冲击”Google(但能级取决于默认位)?

    冲击路径 A|信息型查询:SearchGPT/ChatGPT Search 已把“带出处的直接答案”做成默认体验;若浏览器侧把“检索→裁决→可验证回答”前置,信息类与研究类查询的点击会被“对话内完成”吞噬。Google 以 AI Overviews / AI Mode 全面对冲,实质是范式之战(答案 vs. 蓝链)

    冲击路径 B|转化链重写:Operator/代理若成为浏览器内的默认动作层,购物/预约/客服从“搜索→跳站→比价”变为“答案→执行→回写”,传统搜索广告的触点归因都会被压缩。

    最大变数:默认分发。Safari/Android/Chrome 的“默认搜索”多年由 Google 护城河把持($20B/年给 Apple 的默认位仍被允许继续)。OpenAI 要在非默认情形下撬动份额,需靠 “答案明显更好 + 代理真能交付 + 更低切换摩擦(Apple 深度入口)” 三箭齐发。


    对 Google 的冲击:力度取决于“分发与默认”

    短中期(12–24 个月)三种路径:

    “答案-优先”蚕食信息型查询
    如果 OpenAI 浏览器/搜索把“多来源带引用的直接答案”做稳,信息性与研究性查询的点击会被“对话内完成”吞噬,带来上游流量再分配。这是 Google 用 AI Overviews/AI Mode 全面对冲的原因。
    “代理-执行”改变转化链路
    在购物/预约/客服等场景,若 Operator-式代理作为默认动作层,可能把“搜索→比价→跳站”的路径改写为“答案→执行→回写”,挤压传统搜索广告的触点
    分发与默认位的“护城河博弈”
    Safari 默认搜索与 Android/Chrome 的默认位,是 Google 的根系统护城河;美司法部案的救济未动摇其与 Apple 的默认合作(约 $200 亿/年 的体量仍延续),这对任何挑战者都是“地心引力”。
    同时 Google 正把 Gemini 深嵌 Chrome & Search(AI Mode、Gemini in Chrome、即将的“agentic browsing”),用“自家浏览器+搜索”双端合围,抵消外部冲击。

    结论也很明显,在技术侧,OpenAI 的“答案+代理”对 Google 的“10 蓝链”范式具备实质挑战;渠道侧,Google 仍握有默认分发(Safari/Chrome/Android)+ 自身 AI 化的强防守。冲击能级,取决于 OpenAI 能否拿到系统级默认入口或形成可观的浏览器份额。

    OpenAI 已经把“AI 浏览器”的关键部件——答案型搜索代理式上网——分别做成了用户产品与开发平台。对“复杂工作流”别急着一步到位,先让 AI 把检索与证据组织好,再把可控的子流程交给代理去跑,这就是当下最稳的重构路径。

    openAI,它的产品势能在“答案+代理”,但能否撼动 Google,要看能不能跨过“分发与默认”这道门槛。现阶段,更像范式之争(答案/代理)与渠道之争(默认/装机)的同步赛跑。
    全文完。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