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掌握AI智能体上下文工程的10大策略,让你的智能体表现更精准高效。 核心内容: 1. 上下文工程的重要性及常见失败模式 2. KV缓存优化设计与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 3. 从基础到商业化的AI智能体开发进阶路径
随着大语言模型能力的飞速发展,构建高效的 #AI智能体 已成为技术前沿的核心挑战。与传统的聊天机器人不同,智能体需要在复杂的多步骤任务中保持连贯性、准确性和效率。而这一切的关键,正是上下文工程。
#上下文工程 是一门新兴的实验科学,它决定了智能体的行为方式:运行速度、错误恢复能力以及扩展范围。无论底层模型多么强大,如果不能有效管理上下文,智能体的表现都会大打折扣。
正如经典的编程原则所说:"Garbage in, garbage out",可译为“废料进,废品出”,如果将错误的、无意义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自然也一定会输出错误、无意义的结果,延伸到智能体构建中,上下文的每一个 token 都会影响模型的响应质量。
可以关注公众号 #极客开源 👆获取最新一手 #AI大模型 #开源项目 信息,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用,可以点个“推荐”,听说会影响公众号的 #推荐算法。
在深入具体策略之前,需要先了解长上下文可能出现的几种典型失败模式:
上下文污染:当幻觉或错误信息进入上下文后,会被反复引用,导致错误累积。
上下文分散:当上下文过长时,模型会过度关注上下文内容,而忽略训练期间学到的知识。
上下文混乱:上下文中的冗余信息被模型用来生成低质量的响应。
上下文冲突:新信息和工具与上下文中的其他信息产生冲突。
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指向同一个原则:有效的信息管理是成功的关键。
如果想要系统学习 AI 智能体开发可以去看这本《AI Agent 开发与应用》,本书覆盖了从简单到复杂开发AI Agent的五个阶段:Level1基础工具与指令、Level2知识库集成、Level3记忆推理能力、Level4多智能体协作、Level5系统化商业化。
KV 缓存命中率是智能体在生产环境中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延迟和成本。典型的智能体工作流程中,模型需要从预定义的动作空间中选择行动,执行后将观察结果追加到上下文中。这个过程导致上下文持续增长,而输出相对简短,形成高度倾斜的预填充与解码比例。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智能体的平均输入与输出的 token 比例可以达到 100:1。利用 KV 缓存可以显著降低首次生成时间(TTFT)和推理成本,缓存与非缓存的成本差异可达 10 倍之多。
优化实践
保持提示前缀稳定:由于 LLM 的自回归特性,即使单个 token 的差异也会使后续缓存失效。常见错误是在系统提示开头加入精确到秒的时间戳。
确保上下文只追加:避免修改历史操作或观察结果。确保序列化过程是确定性的,因为许多编程语言在序列化 JSON 时不保证键顺序稳定。
标记缓存断点:在支持的模型上,在自然断点处(如新会话开始或主要上下文切换)明确标记缓存分段。
尽管上下文窗口不断扩大,选择性地添加相关信息仍然比"全部塞入"更有效。当上下文被当作杂物抽屉使用时,杂乱的信息会影响响应质量。
#RAG 的核心是信息的精准选择。通过语义搜索、向量数据库等技术,只将与当前任务最相关的信息加入上下文,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避免了信息过载。
工具选择对智能体性能有着关键影响。研究表明,当工具数量超过 30 个时,工具描述开始重叠,造成选择困难。超过 100 个工具时,模型几乎必然失败。
基于任务的工具推荐:使用 LLM 分析用户查询,推理所需的工具数量和类型,然后通过语义搜索确定最终的工具集合。
性能考虑:即使动态工具选择没有提升准确性,也能带来显著的功耗和速度优势——分别可达 18% 和 77% 的改善。
对于边缘计算场景(如手机或 PC 上运行的 LLM),这种优化尤为重要。
将大型任务分解为较小的、隔离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拥有独立的上下文,可以显著提升性能。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研究类任务,可以并行探索不同方向,然后将最重要的信息汇总给主要智能体。
多智能体研究系统在广度优先查询方面表现尤为出色,可以同时追求多个独立方向。实践中,多智能体系统的表现可以比单一智能体系统高出 90% 以上。
这种方法还有助于工具装载,因为可以为不同类型的智能体设计专门的工具集和使用指南。
智能体天生会累积状态:工具输出、中间结果、观察历史。随着任务复杂度增加,这些状态会快速增长。关键是在不丢失重要信息的前提下防止上下文溢出。
将中间结果、工具输出和工作文件写入外部存储(如虚拟机环境)。如果智能体能够重新构建或检索状态,就可以安全地从即时上下文中删除较旧的信息。
这种方法模仿了人类的工作方式:面对复杂任务时,会写下笔记、创建草稿、保存中间结果,将认知负荷外部化。
提供一个专门的"草稿本"工具,让智能体记录不会污染主要上下文的笔记和进度。这种简单的方法在特定场景下可以带来高达 54% 的性能提升,特别适用于:
随着智能体执行工具调用和组装文档,有时需要暂停评估已积累的内容并移除冗余信息。这可以通过主要 LLM 完成,也可以设计专门的剪枝工具。
像 Provence 这样的高效剪枝工具可以快速、准确地处理文档。它能够根据问题对文档进行剪枝,在保持相关性的同时大幅减少内容(减少幅度可达 95%)。
维护结构化的上下文版本(如字典形式)有助于剪枝操作,确保主要指令和目标得到保留,同时可以对文档或历史部分进行剪枝或总结。
上下文总结最初是为了处理较小的上下文窗口而开发的,但研究发现它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当上下文超过一定长度(如 10 万 token)时,智能体可能会过度依赖历史记录,而不是生成新的计划。
预防性总结:在达到长度限制之前主动总结,避免上下文分散问题。
质量导向总结:不仅是为了长度控制,更是为了提升响应质量。
总结功能应该作为独立的模块开发,这样可以收集评估数据来优化这一关键任务。
通过复述机制操控模型注意力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当智能体处理需要大量工具调用的复杂任务时(平均 50 次调用),容易偏离主题或忘记早期目标。
动态目标复述:定期将任务目标重写到上下文末尾,将全局计划推入模型的近期注意力范围。
待办清单维护:创建和更新任务清单,勾选已完成项目,保持任务焦点。
这种方法使用自然语言来引导注意力,无需特殊的架构修改。
智能体犯错是现实,不是缺陷。语言模型会产生幻觉,环境会返回错误,外部工具会异常,边缘情况随时出现。在多步骤任务中,失败是循环的一部分。
保留错误轨迹:将失败的尝试保留在上下文中,让模型看到失败的行动和相应的观察结果。
隐式信念更新:模型会根据失败经验隐式更新内部信念,改变先验假设,降低重复相同错误的可能性。
错误恢复能力是真正智能体行为的重要指标,但在大多数学术研究和公共基准测试中仍然代表性不足。
少样本提示在智能体系统中可能产生反效果。语言模型是优秀的模仿者,如果上下文充满相似的行动-观察对,模型会倾向于遵循这种模式,即使不再最优。
结构化变化:在行动和观察中引入控制性的结构化变化——不同的序列化模板、替代措辞、顺序或格式的微小噪音。
模式打破:受控的随机性有助于打破固化模式,调整模型注意力。
上下文越单一,智能体就越脆弱。适度的多样性是保持智能体灵活性的关键。
结构化上下文管理:将上下文组织成结构化格式,便于各种操作(剪枝、总结、隔离)。
主动监控和维护:定期评估上下文质量,主动清理冗余和有害信息。
任务导向的优化:根据具体任务类型选择合适的策略组合。
性能与质量平衡:在响应质量和计算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
迭代改进:上下文工程是实验性的,需要持续测试和优化。
上下文工程已经成为构建高效 AI 智能体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尽管大语言模型在能力、速度和经济性方面不断进步,但原始能力无法替代精心设计的记忆、环境和反馈机制。
上下文的塑造方式最终决定了智能体的表现:运行速度、错误恢复能力和扩展潜力。每个 token 在上下文中都有其价值,必须赚取其存在的理由。现代 LLM 的大上下文窗口是强大的能力,但不是信息管理松懈的借口。
智能体的未来将通过一次一个上下文的精心构建来实现。在构建下一个智能体或优化现有系统时,关键问题是:上下文中的每个元素都在发挥应有的作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现在有十种策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05
AI与AIGC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2025-08-05
让AI回答更“聪明精准”?你必须认识“命题切块”技术!(附实测详解、RAG新范式解析)
2025-08-05
你的AI,还是它的偏见?揭开大型语言模型在投资分析中的“认知黑箱” | Arxiv 论文
2025-08-05
这家AI Infra公司为什么做了一个“中国版的E2B”?|甲子光年
2025-08-05
n8n舆情自动化分析工作流搭建——暨全网首个AI量化评估资讯教程
2025-08-05
独家对话火山引擎,企业级Agent落地难在哪儿?
2025-08-05
智谱推出Zread搭载GLM-4.5,为开发者重构技术理解力
2025-08-05
Context Engineering:不要构建多代理
2025-05-29
2025-05-23
2025-06-01
2025-05-07
2025-05-07
2025-06-07
2025-06-21
2025-06-12
2025-05-20
2025-06-19
2025-08-05
2025-08-05
2025-08-04
2025-08-02
2025-08-02
2025-07-31
2025-07-31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