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竞赛进入下半场,"超级工厂"模式正成为行业最优解,云计算厂商凭借资源池化和弹性计费优势占据先机。 核心内容: 1. 算力需求激增与行业困境:模型训练成本飙升与推理经济效益挑战 2. 云计算的核心优势:弹性部署能力与TCO优化对创业公司的关键价值 3. "AI超级工厂"的产业意义:实现数据-算力-场景闭环的工业化生产流水线
2025 年的夏天,巨头们对 AI 的热情因 Agent 异军突起而再添一把火。
巨头们在尽情发挥“钞能力”,其中一项就是砸钱堆算力。7 月 23 日,马斯克宣布 xAI 计划在 5 年内上线等效于 5000 万块英伟达 H100 Tensor Core GPU 的算力;萨姆・奥尔特曼也曾提到过 1 亿块 GPU 的技术愿景。
这背后折射的行业共同困境是,模型训练、推理以及规模化落地应用,每一项都在提出新的算力需求,算力市场仍是供不应求。
具体来看,在训练侧,当 Scaling Law 带来的收益逐渐减弱,模型每增大 10 倍,算力需求可能增大 30~50 倍,而性能提升却不足 2 倍。为了摊薄这 30~50 倍的算力成本,训练集群必须保持更高的利用率,并且能按需扩 / 缩容。自建 IDC 除非全年满负荷,否则利用率波动会把边际成本推高至不可承受,而公有云通过资源池化和弹性计费天然满足这一条件,因此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理性选择。
或许对于日均千卡以上、全年持续训练的超大规模企业(如头部互联网厂、国家实验室),“自建数据中心 + 弹性混合云部署”可在 TCO 上与公有云打平,甚至略优。但这类玩家终究只是寥寥数家,对绝大多数 AI 创业公司而言,公有云仍是唯一能在数月内上线千卡集群的路径。
在推理侧,“每千 Token 的净利”已经成为决定商业模式可行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这场竞赛的核心,不再只是模型跑分高低,而是单位经济效益,即每个 Token 能带来多少价值,又消耗了多少成本,这背后涉及到一整套系统级的优化。
当模型落地到真实的应用场景时,基础模型的同质化,让竞争焦点迅速转移到“后训练”阶段。如何利用强化学习(RLHF)、模型微调(Fine-tuning)等手段,让模型更懂特定行业、特定场景,成为创造差异化价值的关键。
这些变化意味着,价值创造不再依赖于一个“万能模型”,而是需要将“数据 - 算力 - 场景”三个轮子同时转动,形成快速迭代的小闭环。
因此,无论是美图的 AI 绘画,还是金融行业的风控模型,都需要将行业 Know-How 深度融入 AI 的生产流程。单点技术的突破已不足够,世界需要的是一条能将数据、训练、微调、推理和应用无缝衔接的工业流水线。
这条流水线,就是“AI 超级工厂”。
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
新华社最近把镜头对准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给出了一个直白的注脚:云计算,就是今天 AI 的“超级工厂”。为什么新华社将云计算定义为 AI 时代的“超级工厂”?新华社探访阿里云,又在向行业传递哪些信号?
“超级工厂”一词,最先由特斯拉带入公众视野,它代表了现代制造业的巅峰:极致的规模、先进的自动化工艺、高度柔性的生产线、智能化的中央管理系统,以及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协同。
将这个概念平移到 AI 领域,一个合格的“AI 超级工厂”也必须具备类似的特质。巧合的是,这些特质与云计算的底层逻辑十分契合。
首先是极致的规模化。
物理世界的超级工厂受限于土地和空间,而云上的 AI 超级工厂,其规模是虚拟和弹性的。云计算通过“资源池化”技术,将全球数百万台服务器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整合成一个看似无穷大的资源池。
阿里云仁和数据中心机房
当一个 AI 训练任务需要从一千张卡扩展到一万张卡时,云可以跨越多个数据中心(可用区),在几分钟内调度所需资源,这是任何单一企业自建 IDC 都难以企及的规模和弹性。
超级工厂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其生产工艺上,例如一体化压铸和自动化机器人。云的“先进工艺”则体现在软硬件的协同设计上。
云厂商深入到芯片、服务器、网络、数据中心制冷(如液冷整机柜)等硬件层面进行定制和优化,再通过自研的虚拟化、操作系统和调度软件,将硬件性能压榨到极致。这种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控制,使得云平台能像升级软件一样,不断为上层 AI 应用提供更优的“制程”。
阿里云仁和数据中心液冷机房
除自动化工艺外,现代制造还追求柔性生产,能快速切换产线以适应不同产品需求。云计算的“柔性”则通过 Serverless(无服务器计算)、容器化和模型即服务(MaaS)等技术实现。今天产线跑的是 70 亿参数的开源模型微调,明天就可以无缝切换到千亿参数的多模态模型推理。开发者无需关心底层 GPU 型号和服务器配置,只需通过 API 调用,按需、按量使用算力。
在整套生产流程底层,还需要有一套系统,担任超级工厂的“大脑”,对各条生产线进行智能管理,实现故障预测和能耗优化。在这一环节,制造业的超级工厂依赖复杂的 MES(制造执行系统),而 AI 超级工厂的“大脑”,则是云原生技术栈。
以 Kubernetes 为核心的容器编排系统,配合 AIOps(智能运维),能够自动化地进行资源调度、故障自愈和负载均衡,确保数万个 AI 任务高效、稳定地运行。它能预测硬件故障,智能调度任务以避开峰值电价,实现整体拥有成本(TCO)的最优化。
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
最后,决定一家超级工厂产能“天花板”的因素,是生态链接的能力。没有一个超级工厂是孤立的,它需要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AI 超级工厂同样如此。
云计算平台则天然是一个生态中心。它通过开源模型社区(如 Hugging Face、魔搭社区)、MaaS 模型市场、行业解决方案模板等形式,汇聚了全球的开发者、数据提供商和行业专家。企业可以在这个生态中,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基础模型、工具和合作伙伴,大大缩短了从想法到产品的距离。
至此,我们已抽象出“AI 超级工厂”的必备特征。接下来,借助新华社的镜头,我们可以剖析阿里云 2025 最新“AI 产线”作为实例验证,看这些特征如何落地。
AI 的原料是数据。一个现代 AI 工厂,首先需要一个能容纳海量、多模态数据的“原料仓”。
阿里云的对象存储 OSS,可以作为 PB 级的数据湖底座,存储来自互联网的文本、图片和视频数据;面对数据合规和版权缺口,其人工智能平台 PAI(Platform for AI)中的 Data-Juicer 等工具,还能高效处理和生成高质量的合成数据,为模型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
模型训练开始后,就要求企业能够高效调动大规模算力集群。阿里云通过自研的 HPN 高速网络和 PAI-DLC(分布式训练服务),已经可以支持万卡级别的单任务训练,实现接近线性的加速比。
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
更关键的是容错能力。训练大模型往往持续数周,任何硬件故障都可能带来回滚损失。阿里云通过抢占式实例(Spot)与弹性调度、秒级快照(EasyCKPT)、AIMaster 自愈机制,可在节点故障后分钟级恢复,将训练回滚控制在秒级,支撑千卡 / 万卡任务长期稳定运行。
对于场景方来说,基础大模型只是“毛坯房”。若企业拥有敏感行业数据或必须私有化部署,可把后训练工具链(如 LoRA、RLHF 框架)搬到私有环境;若数据可上云、且希望快速迭代,则可直接调用阿里云的 PAI-ChatLearn、PAI-Designer 等托管服务,降低对齐与微调门槛。
至此,距离模型真正落地可用只差临门一脚。
模型上线前,还经过严格的“质检”和“精加工”,即推理优化。阿里云则先用 PAI-Blade 将模型图融合、算子剪枝并量化到 INT4,在几乎不损精度的情况下把延迟压到最低;而后由 PAI-EAS 以 Serverless GPU 形式毫秒级弹性伸缩,像双 11 流量洪峰也能秒级扩容、按需计费;最后借 KV Cache 与 Group Query Attention 等全链路加速,把吞吐再提一档,把大模型打磨成可直接上线的高性能成品。
最后,训练好的模型需要一个 “成品仓库”和高效的“物流体系”,将其运送到各行各业的业务场景中。
阿里云的 ModelScope(魔搭社区)则扮演了 MaaS 市场的角色,汇聚了数千个开源和自研模型,开发者可以一键部署。而其“百炼”平台则更进一步,提供了面向“法律合同审查”“医疗影像报告”等垂直场景的行业模板,让企业 30 分钟就能上线一个可用的 AI 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阿里云遍布全球 29 个地域、89 个可用区的数据中心网络,确保了模型可以被快速分发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实现毫秒级的低延迟响应。
俯瞰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机楼
看完阿里云的实践,我们或许可以回答前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云计算是 AI 的“超级工厂”?
因为它提供的不只是算力,而是一整套工业化的 AI 生产体系:从海量数据的处理,到弹性稳定的训练,再到标准化的运维和灵活的交付。云计算把 AI 研发从一项少数人才能玩的“炼金术”,变成了可度量、可管理、可规模化的“现代工业”。
未来的 AI 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背后“超级工厂”能力的竞争。新华社的镜头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而阿里云之所以成为首批被探访对象,既因其全栈自研的技术布局,也与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节点落地有关。报道虽并不构成技术排名,但确实验证了公有云作为 AI 基础设施的社会共识正在形成。
随着算力需求不断增长且越发多样,AI 超级工厂亦在各个环节持续优化迭代。当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像使用水电煤一样使用 AI 能力,一个由 AI 驱动的新工业时代便真正到来。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06
企业级智能体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2025-08-06
AI 场景内存降本 95%!一文看懂 OceanBase BQ 向量量化
2025-08-06
AI编程实战:AI要独立开发了?TRAE SOLO 后端生成能力深度实测
2025-08-06
AMD 显卡解锁 Ollama 支持:没有 N 卡也能跑大模型
2025-08-06
【重磅发布】Claude Opus 4.1等模型现已接入Refly
2025-08-06
20个进入实用阶段的AI应用场景(咨询公司篇)
2025-08-06
断网后,你的 AI 还能用吗?
2025-08-06
最佳实践|Zilliz 如何助力MiniMax的AI落地与预训练数据管理
2025-05-29
2025-05-23
2025-06-01
2025-06-07
2025-06-21
2025-06-12
2025-05-20
2025-06-19
2025-06-13
2025-05-28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5
2025-08-05
2025-08-05
2025-08-04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