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搞钱,还得是中医AI

发布日期:2025-08-07 20:34:40 浏览次数: 1515
作者:AI故事计划

微信搜一搜,关注“AI故事计划”

推荐语

中医遇上AI,资本与科技如何重塑千年智慧?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既带来机遇也暗藏挑战。

核心内容:
1. 中医AI市场爆发式增长与资本狂热
2. 学界与企业争相研发中医大模型的现状
3. 科技赋能传统中医的争议与行业反思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

在“任何行业都可以用AI重做一遍”的感召下,中医与AI结合的性感故事,正吸引着资本争相入局。

2024年,中国数字医疗市场共发生85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额达12亿元。AI中医成为一级市场的重点投资标的。学界、企业以及名医本人纷纷扎堆研发AI中医大模型。

不过,这场科技与传统的联姻,似乎存在不少漏洞。岐黄秘术接入AI算法,成了资本炼金术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中医界,迎来“赛博祖师爷”

2025年7月24日,博鳌亚洲论坛的讲台上,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抛出了个设想:能否用AI复活孙思邈?

刘清泉行医几十年,最多只能记住500个方子。而孙思邈《千金方》中的药方数量,是他的十几倍。他希望,能通过AI让古代神医在线问诊。

刘清泉不知道的是,中医界的“赛博祖师爷”早就降临到AI圈。

2024年,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薛栋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一款名为Sunsimiao(孙思邈)的中文医疗大模型。

据说,该模型基于baichuan - 7B框架微调而成,训练了十万条高质量中医药数据。相当于把《千金方》和《唐新本草》的智慧压缩进算法。

AI药王抢先落地,学术圈把目光转向了医圣。今年1月,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医院,推出了另外一款中医垂直AI大模型“仲思”。

该模型据称拥有340亿参数,收集了380多万条医疗指令数据,兼孙思邈和张仲景两家之长,做到了诊治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则盯上了《黄帝内经》。去年1月,该校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出了“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模型涵盖了8万多个中药方剂,1000余本古籍,拥有1万多名用户。

AI的风吹遍各行各业,终于还是吹到了中医界。这两年,从学界到企业到名医本人,都在争先恐后研发AI中医大模型。

企业层面,今年,一级市场上最知名的一笔投资来自蓝驰创投和真格基金。年初,二者领投了问止中医科技的A2轮融资。问止中医号称全球首家人工智能中医诊所,正准备在港股挂牌上市,冲击“中医AI第一股”。

这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卖点是“中医大脑”。“中医大脑”是其主开发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背后的技术原理是把名医们的诊疗思路做成AI模型,患者线上即可完成问诊,之后AI会根据其症状开出处方。

简单来说,这款产品就像一个拥有医学百科全书的智能专家,类似“医学版的DeepSeek”。

除了问止中医,去年5月一家叫归元堂生物的公司也获得千万投资,用于研发中医皮肤健康管理AI大模型。同年12月,吾征智能完成数千万元融资,该公司致力于利用医学生物特征计算AI技术把“望闻问切”搬上互联网。

接入AI后,传统中医算是被点石成金了。这应该算是最容易盈利的应用领域。

有数据显示,中医AI的市场规模2020年还只有20亿,2025年已猛增至150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1400亿元。

大厂方面,自然也不愿意错过风口。今年5月,华为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云南白药集团等机构,共同开发了一款叫“神农大脑”的中医药大模型,据说该模型完成了中医史上最大规模的古籍数字化工程,能10秒开方。

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科大讯飞及多家高校,共同研发出一款中药学科的教育专用大模型“薪火中国药”。该模型主要用于助学和助教。

阿里、腾讯、百度等公司,在医用AI大模型领域都有布局。虽然没有专门做中医AI产品,但也能进行中医问诊。它们的产品内容也包括与中医机构合作、探索拓展中医理论,进行辅助诊断和健康管理等项目。

AI郎中,幻觉频发

浪潮来袭,老中医也坐不住了。71岁的中医专家黄煌,率先插上了赛博翅膀。

黄煌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2022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该称号份量仅次于国医大师。他向来一号难求。

今年起,黄煌决定通过“AI分身”看诊。有科技公司以他为IP,上线了两款AI工具:黄煌经方AI辅助诊疗系统和黄煌经方大语言模型。技术原理方面,这两款产品没有太大的创新。它们最大的卖点是,收纳了黄煌行医50年积累的30万真实医案。

“有了经方AI ,我就犹如孙悟空的一把毫毛撒出去,变成无数个孙悟空。”黄煌说。

黄煌的“毫毛”已经撒进了基层门诊。广西容县六王镇中心卫生院的诊疗室和深圳坪山社康中心,都用上了这两款AI产品。医疗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只需掏出手机拍摄患者面部和舌象照片,指尖滑动输入脉象数据。三分钟后,屏幕自动跳出“黄煌经方AI系统”推荐的方剂。

“AI中医”上岗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这两年成为普遍现象。不过,大多还是以安装中医智能诊断设备为主。

这些AI智能仪器,号称可以通过大模型完成“望闻问切”等关键环节。患者只要将下巴放在仪器固定处,仪器就能迅速拍摄下清晰的面部和舌部照片。接着便是脉诊环节。最后,完成了一份问卷后,“AI中医”就能智能开方了。

准确与否,常常会成为玄学。社交媒体上,有人想知道如何善用AI,于是发帖询问。有网友告诉他:谨慎食用车厘子。

原因是,这位网友去年体验了一把去某科技公司推出的AI舌诊仪。按照宣传,用户只需根据指示吐一吐舌头,被喂过上万张人类舌苔图像的仪器,就能根据用户的舌色与舌形,自动为其生成一份体质报告。

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因为早餐内肉过于丰富,他的舌苔弄懵了高科技。舌诊前该网友喝了豆浆,因此被判定为白腻舌,诊断出寒湿体质。AI贴心推荐多吃红枣桂圆。而他的朋友则因为刚吃完车厘子,舌苔上沾着几点红色果汁,结果被提示心火亢盛,属燥热体质。

面对某些中医AI产品,人类的一饮一啄都得小心翼翼。

一些中医AI器械,也闹出过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某中药企业,开发出了一款“AI抓药机器人”。这台搭载视觉识别系统的机械臂,能精准称量0.1克的药材,却在面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复杂配伍禁忌要求时当场宕机。此类中医术语,对AI来说还太过复杂。

至于中医核心理论中的“气”“阴阳”等概念,更是无法找到对应的数学表达。

玩不起烧钱游戏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的算法,还很难将不可言传的“医感”转化为可复制的模型。

更合理的做法是“AI预诊 + 专家决策”的人机协同模式。这样既能保留医生的最终裁决权,又能释放AI的效率潜能。

还有一些没有宣之于口的是:大模型是个需要疯狂烧钱的游戏,市面上很少有资本和公司愿意在中医AI大模型上大笔押注。

目前,这个的市场规模才刚过百亿,盘子还不够大。

以问止中医为例,作为AI中医行业的头部公司,它成立6年多共获得5轮投资,估值增幅近40倍。但这家以AI为卖点的企业,在研发费用的投入上却有点寒酸。

招股书显示,过去两年,问止中医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都只有几百万,只占公司总营收的5%左右。相比之下,其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2倍多。

而大模型,归根结底是大资本的游戏。需要烧钱豪赌技术。

- END -

撰文|杨梅

编辑|张霞





往期回顾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