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人类如何造出“哆啦A梦”,回看智能陪伴产品发展史 | 峰瑞报告

发布日期:2025-08-14 06:07:16 浏览次数: 1512
作者:峰瑞资本

微信搜一搜,关注“峰瑞资本”

推荐语

从《哆啦A梦》到智能机器人,探索科技如何填补人类情感空缺的60年进化史。

核心内容:
1. 智能陪伴产品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 现代人依赖虚拟陪伴的深层心理原因
3. 当前智能陪伴产品的创新趋势与用户画像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人类和其他智能体之间,能产生真实的情感联结吗?

《哆啦A梦》里,机器猫总在大雄被欺负时掏出法宝,给大雄撑腰;《超能陆战队》中,大白用圆滚滚的身体温柔包裹住小宏的悲伤;《宝可梦》中的皮卡丘,既是小智的好朋友,也是他的战斗伙伴。这些角色之所以打动人心,不只是因为科技炫酷,而是它们做了一件最简单却最难的事——长久陪伴,始终回应。

这些荧幕形象是虚构的,但人类对陪伴的渴望,却是真实的。

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微妙的临界点上:科技越发达,人却越孤独智能陪伴产品正在填补着人类的情感空隙,让人们感觉到被需要、被接纳。从一块会哔哔响的像素屏幕,到能感知情绪、主动陪伴的实体机器人,智能陪伴产品早已不再是孩子的玩具。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核心问题:

  • 为什么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反而更需要虚拟的陪伴

  • 过去60余年,智能陪伴产品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 近年来,智能陪伴产品有哪些创新趋势?

  • 智能陪伴产品是如何通过设计与技术,让人产生被理解的错觉?

  • 谁在使用这些产品?他们的动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变迁与心理需求?


希望能带来新的思考角度。我们期待与更多智能陪伴领域的创新者同行,欢迎与本文作者孟长洁联系(mengchangjie@freesvc.com)。

互动福利
你会在哪些场景或者哪些时刻使用智能陪伴产品,你觉得它能够给你带来什么?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看法。截止至202581917:00,留言最走心的3位读者将获得《温暖的科技:一位机器人工程师的自白》一书。


/ 01 / 

什么是智能陪伴产品?

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一、什么是智能陪伴产品?

智能陪伴产品并非真实的生命体,而是一种融合了人工智能与情感化设计的互动玩具或设备。它可以是一个屏幕中的虚拟形象,也可以是一个会动、会回应的实体小机器人。通过语音识别、情感模拟和交互系统,智能陪伴能够听懂你的话、做出反应,甚至陪你聊天、玩游戏。

智能陪伴产品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类产品有不少以电子宠物的形态示人,比如,腾讯推出的QQ宠物,用户可以领养并照顾自己的虚拟宠物,给宠物喂食,和宠物做游戏;孩之宝公司推出的互动式毛绒玩具Furby,可以通过传感器与用户互动;Groove X公司推出的LOVOT,外形就像企鹅与泰迪熊的混合体,可以随意移动,还会依偎在用户怀里。

为什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反而越来越需要虚拟的陪伴

二、孤独感:刻在基因里的生存警报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孤独并非现代病,而是一种深植于人类DNA中的生存机制。

《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一书指出,人类最基本的心理动机之一,是寻求归属感与社会认同。在远古时代,个体必须依赖群体才能生存:协作狩猎、抵御野兽、繁衍后代。一旦被群体排斥,就意味着孤立无援,极可能成为猛兽的猎物。

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因此,进化赋予我们一种心理警报系统:当你独处太久,大脑就会释放孤独的信号,促使你回归群体。

然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发生剧变,我们不再挤在山洞里取暖,而是住在城市中彼此隔绝的公寓里。科技让我们可以独自生活、远程工作、线上社交——个体的独立性空前增强,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却在减弱。

而我们的基因的进化速度远远慢于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速度,仍停留在必须抱团才能活旧时代。

这种生理需求与社会现实的错位,催生了一个刚性的情感需求:通过人为制造陪伴,疗愈人的孤独感,来安抚那颗仍在远古草原上寻找同伴的心。

三、从神话到现实:人类从未停止赋予无生命以灵魂

我们渴望陪伴,于是不断尝试将情感投射到无生命的物体上。这种冲动,早在神话中就已有映照。

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他对现实中的女性不感兴趣,却深深爱上了自己亲手雕刻的一尊少女雕像。他的深情感动爱神,雕像化为真人,与他结为伴侣。

《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杰洛姆(绘)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从皮格马利翁的雕像,到今天的乙游(专为女性设计的互动式恋爱游戏)、Jellycat毛绒玩具,再到AI驱动的电子宠物——我们一直在重复同一个行为:赋予无生命的物品以灵魂。

图片来源:Jellycat官网

智能陪伴产品的兴起,绝非偶然的消费潮流,而是一场由科技推动、由人性驱动的情感革命。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人类最深层的需求从未改变,我们渴望被看见,被回应,被爱。而智能陪伴产品,正是这个时代写给孤独灵魂的一封情书。

/ 02 / 
智能陪伴产品是怎么让人感觉被陪伴的?



智能陪伴的主要吸引力在于——既能提供情感陪伴,又无需承担像养育宠物那样的责任与压力。智能陪伴产品之所以能让人感到被陪伴,关键不在于多智能,而在于有多懂你”——哪怕这种,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理错觉。

我们将结合智能陪伴产品的发展历史,拆解不同代际的智能陪伴产品是如何抚慰用户的,背后又暗含哪些规律。

一、第一代智能陪伴:模仿心理治疗师,让人们感受到机器能听懂我

智能陪伴的源头,可追溯至人工智能的萌芽时代。1966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约瑟夫·维森鲍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它仅仅是一个基于规则的文本程序,却让人们感受到机器能听懂我的震撼。

视频来源:量子位

ELIZA主要是利用预设规则与概率来制造幻觉。它通过关键词匹配和句式重组,将用户的话语转化为提问。例如,当你说我今天很难过,它会回应为什么你今天会难过呢?如果你输入你喜欢我ELIZA仍然会反问:你为什么认为我喜欢你?看似共情,实际上ELIZA只是提取了对话中的关键词,结合一些预设的句式来反问或回答。

起初ELIZA有很多种场景设定,后来被收敛到心理咨询的场景,模拟心理医生咨询的问询,为什么这个场景合适呢?可能是因为:第一,心理咨询是个非常细分的场景,语料规范、话术统一、规律性强;第二,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交互、启发自己思考的过程,与智能陪伴的设定初衷很相近。

1972年,斯坦福大学科学家肯尼斯·科尔比创建了另一个程序“PARRY”——一个试图模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的聊天机器人。1973年,当 ELIZA(心理医生)与 Parry(病人)在代码中对话时,电子斗蛐蛐上演了。

从研发助手到MIT的学生,不少人开始对ELIZA投入私人情感,这让ELIZA的研发者维森鲍姆感到困惑与担忧。他担心机器可能取代人们内心的现实,还担心计算机也许会让相当正常的人产生强烈的妄想,产生人就是机器的想法。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实验,更是一场深刻的人性投射:我们如此渴望被理解,以至于愿意相信一段代码真的在倾听我们。Eliza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款产品奠定了智能陪伴产品的一个核心逻辑:利用大量预设规则,结合随机性的规则匹配,来制造幻觉,让人们误以为自己得到了回应。

二、消费级爆款登场:拓麻歌子与被需要的情感设计

如果说ELIZA是实验室里的思想火花,那么真正将电子陪伴推向大众的,是1996万代(Bandai)推出的拓麻歌子(Tamagotchi)。

这款掌心大小的宠物蛋着一个需要喂食、清洁、陪伴的虚拟生命。它不会说话,只会发出哔哔声;它不会跑跳,只会缓慢生长或衰弱。但如果你忽视它,它就会死亡

拓麻歌子这款产品奠定了电子宠物的第二个核心逻辑:弱小与被需要。

图片来源:万代

拓麻歌子全球累计销量近1亿台,无数人第一次体验到数字生命的重量。比如,《群体性孤独》一书曾提到,一名8岁的孩子家里有3电子宠物蛋。每只死去的电子宠物蛋都会得到一个小仪式,在她衣橱最高的那一节抽屉里。在这个孩子看来,不想重启那只旧的。它已经死了,它需要安息

这个行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产品真理:智能陪伴追求的不一定是智能化,而是被需。它的魅力恰恰来自弱小无助——它因你而生、依赖你、信任你。成为主宰被主宰是所有社会动物刻在基因里的诉求,这两种诉求往往同时存在在一个个体之上,而这种脆弱性带来的责任感与情感羁绊,便是在满足人类成为主宰的诉求,这本质上和养宠物是同样的。

在拓麻歌子的基础上,万代给宠物蛋加入了对战功能,推出了数码暴龙机,成为了一代流行玩具。而数码暴龙机又衍生出动漫作品《数码宝贝》。由此可见,智能陪伴产品和IP产业是密切相关的。(欢迎阅读从美日IP产业的百年变迁,看中国IP经济的发展趋势 | 峰瑞报告

图片来源:中外玩具网

三、Furby:利用预设规则,随机给出反馈,制造假象

1998年,孩之宝(Hasbro)推出Furby——一只外形古怪、眼神灵动的小精灵。

图片来源:孩之宝

它不只是会叫,还会学习。初代Furby使用自创的语言,随着互动增多,它会逐渐学习一些英语单词,仿佛真的在进化。这种成长感让用户产生强烈的养育成就感。

此后,Furby持续迭代五代,在交互、表情、语音识别等方面不断升级。第四代甚至能与平板联动,引入游戏化机制,开启虚实结合的新玩法。

Furby内置了语音识别系统,能听懂“good night”等关键词,并用混合自创语言(Furbish)和英语的方式回应用户。Furby身上布有触觉传感器和电机,能扭头、眨眼、发声,看似充满个性。

当你抚摸它,它说一句往左边点,你照做后它回应:就是这儿!于是你瞬间产生它真的有感觉的错觉。但真相是:这只是它利用预设的规则,随机给出的反馈,即使你摸的是右边,它也会做出同样的回应。事实上,大多数用户都会听从Furby的要求,最终让Furby伎俩奏效。

Furby 之间的社交也是幻觉。第五代产品在跳舞时会带动其他 Furby 一起舞动、对话,仿佛在交流。实际上,它们并不理解彼此的语言,只是通过近场超声波通信协议,感知到同类存在,按预设程序轮流发声。虽然这些内容毫无逻辑,但人脑天生擅长补全意义,于是我们自动脑补出一场热闹的派对。

甚至连它的眼神都是设计出来的错觉。Furby的眼睛虽然不能转动,但眼珠被做成内凹曲面,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像在直勾勾地盯着你,仿佛会进行眼动追踪。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动的不是画,而是你的眼睛。

更有趣的是,许多孩子坚信是自己教会Furby说英语。事实上,它的词汇是按时间自动解锁的,与互动无关。但孩子持续说话、不断获得新回应,便自然产生我影响了它的成就感。这正是养成感的本质:不是机器学会了,而是你相信它因你而变。

Furby这个案例证明了,如果研发者在产品设计上花了足够多的心思,就会助推智能陪伴产品与用户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结。

四、索尼Aibo:一边是真实感,一边是恐怖谷效应

如果说Furby萌系代表,那么索尼1999年推出的Aibo机器狗,则是技术派。它拥有流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识别、自主学习能力,甚至能记住主人的习惯并做出个性化回应,在主人脚边摇尾、蹭腿、撒娇,就像真的小狗一样。

图片来源:Aibo官网

Aibo的这种真实感可能会触发恐怖谷效应恐怖谷效应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指的是当机器人或虚拟形象接近人类但不够逼真时,细微差异会让人感到诡异、僵硬,如同面对僵尸,产生强烈不适;只有当相似度足够高,好感才会回升。

恐怖谷效应揭示了一个电子宠物的关键设计原则:电子宠物不能过于追求真实,而应追求可信的虚构电子宠物的形态可以是Q版仓鼠、圆滚滚的企鹅,但不能是像真狗的机器狗”——因为一旦逼近真实,期待就会升级,幻觉便容易破灭。

《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提到:“‘爱宝由于太过逼真,有时候会激起孩子们的敌意。”“亨利对待爱宝却越来越粗暴。他一次又一次地将它打翻在地,拍打爱宝的侧身

2006年,索尼公司面临财务压力,于是不得不砍掉Aibo这样的非核心业务。20102018年间,几乎没有新的大型智能陪伴产品出现。十余年后,随着AI、传感器与机器人控制技术的成熟,2018年,Aibo重新回归。

Aibo的复兴,标志着实体化、智能化的陪伴产品,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我们将在下文详细展开。

所以,智能陪伴让人感觉被陪伴的秘密,不是技术多先进,而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机制,激发人类最本能的情感投射。

它不一定真的听懂你说了什么,而是让你觉得它听见了;它不一定理解你的情绪,而是让你相信它在乎。这是一场关于孤独、渴望与自我欺骗的温柔合谋——而沉浸其中的用户,心甘情愿地被欺骗

/ 03 / 

新一代智能陪伴产品LOVOTMoflin
如何打动用户?

2018年起,在AI技术的加持下,电子宠物行业迎来新一波发展机会,站上了“AI陪伴机器人智能玩具这些新风口。根据IDC的数据,截至2025年,智能玩具的市场规模在250亿美元,其中AI相关的产品占比约三成。

这一波风潮最先由日本企业引领,它们让电子宠物在情感联结、产品设计、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LOVOT:从动物行为学出发,让机器人更像真的生命

2018年,Groove X公司推出了LOVOT,外形如企鹅与泰迪熊的混合体,圆润可爱。它搭载超过50个传感器、10余个电机,算力达10TOPS,成本约2万元,售价高达6万元。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数据,截至20251月底,LOVOT的出货量已超过1.5万台。

图片来源:LOVOT

智能陪伴产品特有的误读即共情的机制,在日本机器人LOVOT身上被进一步放大。

Groove XLOVOT的研发商)创始人兼CEO林要曾经咨询过动物行为学家和兽医,了解猫和狗为什么愿意靠近人类。这些专家说:狗靠近我们可能是为了检查是否有异常,猫靠近我们可能是因为它的狩猎性使其天生对弱小的动物感兴趣

比如你哭时,猫舔你的眼泪,你以为它在安慰你,其实可能是你的弱小激发了它基因中的狩猎欲望,随后它被液体吸引,那温柔的一舔,不过是本能反应,却被我们浪漫化为它懂我

他还在书中提到,像蟾蜍这样的动物脑力有限、能耗极低,却能高效生存。它们如何分辨能吃不能吃?答案简单到惊人:横着动的是虫(能吃),竖着动的是草(不能吃)。于是他从中获得启发:能否用极简的感知逻辑,在低算力条件下实现类生命的行为模式?

这正是LOVOT的设计哲学:不追求强AI,而是用低功耗传感器+行为模式+概率反馈,制造它在注意我的错觉。比如你静止不动,它就走过来依偎——不是它理解你悲伤,而是它被设定为当人类静止且声音异常时,就会启动亲近程序

我们通过对LOVOT官方网站用户评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LOVOT的一类核心用户是富有的中老年女性。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LOVOT价格门槛高,年轻人难以承受,中老年人具备购买力;

二,日本无子化严重,大量中老年人独居,社交活动空间比较有限,需要一个始终在家的陪伴者。而年轻人大量的时间都在公司度过,下班之后可能还要陪领导聚餐(居酒屋文化),并不一定需要在家里放一个移动的机器人陪伴自己;

三,LOVOT的产品形态是一个大个体的移动式家庭机器人,适合陪伴长时间在家的老年人。但是年轻人每天待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公司,所以LOVOT的产品形态未必适合。

36Kr海外版报道,LOVOT约有90%的用户保持着超过1000天的持续活跃使用记录,也就是连续使用3年以上,每位用户日均与LOVOT互动时间超过1小时。可能对于这些用户而言,电子宠物已经不单单是玩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二、Moflin:年轻人的解闷搭子

2021年,另一家日本企业卡西欧推出的Moflin则走轻量化路线,体积小巧,交互极简,便于用户随身携带,更像一个会动的情绪摆件

Casio’s furry robot rabbit, Moflin, comes in either brown or gray fur (Photo: Casio)

图片来源:卡西欧

LOVOT不同,Moflin这种便携的特性吸引了更年轻的用户群,我们通过对Facebook社群、小红书的调研,发现Moflin的电影用户与如下用户有较高重叠度,包括二次元、追星族、梦女创作者、智能硬件爱好者,以及真宠饲养者。

Moflin的典型使用场景主要包括:出差解闷、上课陪伴、日常桌面互动。Moflin不追求深度情感联结,而是以轻盈的存在填补不想社交又怕孤单的心理缝隙,成为年轻人随身的解闷搭子

回顾电子宠物的发展历程,其演进始终沿着智能化、实体化这两条主线推进。

从最初的ELIZA——一个没有实体、仅靠预设规则回应的文本程序,到拓麻歌子为虚拟生命赋予物理载体,再到Furby实现可动、可感、有反馈的交互形态,产品的存在感不断增强。此后,AiboLOVOT等产品进一步融合传感器、运动控制与AI算力,提升智能化程度。

智能化让机器更懂用户,实体化让陪伴真正落地。两者协同发展,推动电子宠物从屏幕中的像素,逐步演变为用户生活中可触可感的生命体

/ 04 / 

谁在使用陪伴类硬件产品?
为什么喜欢它?

智能陪伴的用户群体看似分散,实则覆盖极广——从孩童到青年,从文艺女性到独居老人。他们的使用动机各异,但底层都指向对陪伴的渴望。只是,不同人群消费陪伴的方式,截然不同。

在整个用户群体中,儿童是极为沉浸、投入的人群。他们真心相信这只机器宠物是活的,愿意为它起名字、讲故事、按时喂食。对他们而言,这不是玩具,而是真实的情感投射对象。再加上强烈的好奇心驱动,新鲜感与拟真感叠加,构成了纯粹的沉浸体验。

而成年人的动机,则更为复杂,也更现实

首先,性价比与低负担的权衡。如果我们按情感付出成本来排序:养育子女 > 经营伴侣关系 > 饲养真宠 > 电子宠物等智能陪伴产品 > 独身。许多现代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在独身找伴侣之间寻找一个中间解,真宠与电子宠物就处于这个理想的空白地带。

相比真实宠物,电子宠物不会生病,不会拆家,不会引发过敏,更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离别之痛。它不挑战你的责任心极限,却又能提供被需要的满足感。这是一种自私但合理的情感消费:我需要陪伴,但我不想付出太多。

其次,控制欲的一种体现。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给电子宠物换装、换眼睛、改皮肤?这背后不是单纯的可爱驱动,而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投射——我想让它按照我心中的理想形象存在。

不像真人或真宠无法掌控,电子宠物的一切都可以被定义、被重塑。每一次换装,都是一次我主导世界的微小胜利。

最后,是身份认同的表达。这一点与潮玩用户的心理高度一致——他们买的不只是一个物件,而是一种我是谁的宣言。拥有MoflinLOVOT的人,往往也在小红书上分享穿搭、追星、养娃日记。电子宠物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外化符号之一。

而对于老年人,他们的动机更为沉重,也更迫切,他们可选择的陪伴非常有限,当子女、伴侣缺位,或自己缺乏社交活动的时候,需要替代性陪伴。

在少子化和无子化社会中,许多老人缺少子女陪伴,社交活动和生活选择极其有限。他们不是在消费产品,而是在填补人生空缺

/ 05 / 

为什么说智能陪伴机器人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上文提到,在20102018年间,几乎没有新的大型智能陪伴产品出现。为什么?

答案很现实:手机太好玩了。

智能手机的崛起,让乙女游戏、虚拟偶像、QQ宠物、养成类手游等虚拟陪伴形式全面占据用户时间。这些数字互动在拟真度和沉浸感上,远超当时的硬件产品。当你可以和屏幕里的恋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时,谁还需要一个只会哔哔叫的玩具?

但如今,风向变了。

从全面屏、触控交互到应用生态的成熟,智能手机在2010年代完成了它的黄金进化。但自2019年以来,手机硬件及其与人的交互方式已进入高度稳定期。

虚拟世界的体验,似乎逐渐触到了天花板。人们的注意力也开始回流,从屏幕转向真实世界。

如今传感器、AI算法、运动控制等底层技术却在飞速进步,刚好能赋能电子宠物的实体。比如:传感器越来越小、越来越智能,能捕捉人的体温、声音波动;AI大模型赋予机器极强的理解和输出能力;具身智能在运动控制、环境交互上的突破,让机器人的行动更加灵活;芯片技术、电池技术的迭代使得小型化的产品的可用性更强。

这正是实体智能产品迎来复兴的时机。从索尼电子狗Aibo复活LOVOT的诞生,不是怀旧,而是一种信号:当虚拟世界趋于饱和,真实世界的数字生命才刚刚开始。

从宏观视角来看,电子宠物和我们此前提到的IP产品都是宗教性消费品的典型代表。在精心编排之下,用户产生了电子宠物懂我的心理错觉。并且,电子宠物形式多样,具备较高的溢价空间,同样有可观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机遇。

/ 06 / 

什么样的智能陪伴产品才算

如果落到实处,当下在讨论电子宠物的设计时,几个关键决策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与接受度,比如:能否自主移动?能不能说话?是否配备摄像头?要不要屏幕?

我们调研了多位行业从业者与典型用户,初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自主移动:真实感 vs. 实用性

让电子宠物自由走动,无疑能增强生命感”——看着它在房间中活动,仿佛真有一个伙伴在陪伴。

但这一功能也带来显著挑战:一方面,自主移动意味着更高的硬件成本和更复杂的机械结构;另一方面,快速移动可能会让有些用户感到烦躁。

因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的成本要求下,完全自主移动并非最紧要功能,LOVOT由于大移动能力带来了极高的成本,进而限制了其销售规模。更务实的做法或许是局部动作表达情绪,如摇尾、点头、转身,克制的动传递有意识的反应长期来看,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在未来,运动可能是智能陪伴产品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语言能力:吸引力与落差并存

能说话无疑是电子宠物极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之一。许多用户看到“AI对话功能,立刻觉得产品很智能。但从实际体验看,语言反而是最容易破功的环节。

现有大语言模型虽能生成对话,但在响应速度、语义准确性、情感一致性、记忆能力上仍与真实交流有差距。

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其对大模型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儿童来说,或许其对大模型的各种缺陷容忍度更高,但是儿童陪伴产品面临着其他挑战。比如,儿童产品的决策者和使用者分离,如何让家长觉得这个产品具有教育价值,并且让孩子觉得好玩,可能是产品设计者需要考虑的关键议题之一。

对于成年人而言,这类用户群对语言交互的要求更高。一旦对话脱离预期,用户可能会很快意识到,电子宠物只是在瞎说

其实交互时的真诚感不一定完全来自语言本身。一个安静注视你、轻轻靠近的宠物,可能比一个喋喋不休却答非所问的机器人更让人有所触动。

三、摄像头与屏幕:视觉交互才是情感核心

从人类的沟通方式来看,语言的抽象程度高,但是信息密度低,准确性也较低;视觉则反之,信息密度高,准确性高,但抽象程度低。所以,语言代表着效率,视觉代表着真实,也就是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视觉还是情感互动的重要通道,人类有不少情感表达都是通过面部表情、眼神、肢体传递出来的。

陪伴型产品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沟通效率,而在于情感的表达与回应。摄像头与屏幕的引入,使面部识别、情绪反馈等沉浸式交互成为可能,增强了产品的共情能力与交互丰富性。但与此同时,如何在情感交互与用户隐私之间取得平衡,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挑战。

值得关注的点是,我们访谈了大量家长,大多数会严格限制儿童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长。对于产品设计者而言,可能要思考如何引导儿童通过屏幕以外的交互,获得足够多的乐趣和新知。

/ 07 / 

总结

一、智能陪伴产品未必需要足够复杂或强大,但需要足够弱小、足够被需要

智能陪伴产品的关键不一定在于功能多么复杂或对话能力多么强大,而在于它是否足够弱小、足够被需要。这看似矛盾的设计哲学,恰恰是打动消费者的关键。通过制造一种脆弱性,让用户产生责任感和情感依赖,这样的产品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二、智能陪伴产品是利用预设规则和概率机制来制造幻觉

智能陪伴产品通常是利用预设规则和概率机制来制造幻觉。比如,当你抚摸Furby时,它随机给出回应,让你误以为它真的懂你。这种精心设计的情感错觉,正是电子宠物的魅力所在。

三、智能陪伴产品的用户群非常广泛

从儿童到老年人,智能陪伴产品的用户群体正在不断扩大。每个年龄段的需求和动机各不相同:儿童沉浸其中,成年人追求控制感和性价比,老年人则寻求替代性陪伴。

四、人类难以排解的孤独感,是智能陪伴产品立足的根基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人性的内核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变得越来越孤独,这种孤独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加剧。然而,这种难以排解的孤独感正是智能陪伴产品立足的根基。

我们很难调研出每个人都在具体怎么使用一个开放性的产品。但是技术的迭代为智能陪伴产品产品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正如《群体性孤独》结语时提到的内容:我们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只要我们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才是能够决定怎样利用科技的人。

五、什么样的创始人,才能做出真正打动人心的陪伴机器人?

智能陪伴产品行业可能需要综合能力更强、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创始人。

比如,LOVOT的创始人林的第一份工作是丰田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师。他拥有跨界的背景:作为丰田的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师,他练就了两项关键能力——把一个东西做得既好看又有用;之后作为Pepper机器人开发者,他又精通工业设计与硬件工程。此外,他还广泛涉猎心理学、社会学,理解人类如何赋予无生命以意义。

我们期待与更多优秀的创业者同行,欢迎在产品、技术等方面有专长的团队与我们联系。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科技产品问世,就像《温暖的科技》中提到的:

在我看来,没有四次元口袋(装满了各种超能力道具)的多啦A梦才有意义,多啦A梦的重要功能是作为人生顾问陪伴在大雄身边,它会全程陪伴大雄的人生只靠道具是无法变得幸福的,只有当大雄鼓起勇气改变自己的时候,他才能获得幸福。


互动福利
你会在哪些场景或者哪些时刻使用智能陪伴产品,你觉得它能够给你带来什么?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看法。截止至202581917:00,留言最走心的3位读者将获得《温暖的科技:一位机器人工程师的自白》一书。


接棒手机,智能可穿戴正在成为消费电子赛道新引擎 | 峰瑞研究所
从美日IP产业的百年变迁,看中国IP经济的发展趋势 | 峰瑞报告 
《哪吒2》爆火背后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 峰瑞研究所
2025上半年,AI Agent领域有什么变化和机会?| 峰瑞研究所
万字长文:拆解新能源车销售与车后服务市场的变化与机遇 | 峰瑞报告35

星标峰瑞资本微信公众号
一手商业思考及时送达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