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艾伦·凯的智慧提醒我们:AI不应替代创造过程本身,而应成为扩展人类创造力的工具。警惕"第二个我"的叙事陷阱,保持人类在技术中的主体性。核心内容: 1. AI时代人类与技术的叙事主体性之争 2. "第二个我"概念背后的拟人化陷阱分析 3. 保持人类创造主体性的技术应用建议
不要将你从事的工作自动化,而只应自动化你所用的材料。如果你喜欢画画,不要让绘画过程自动化;而是应该为你的个人电脑编程,让它为你提供一套全新的颜料。如果你喜欢演奏音乐,不要去制造一台「自动演奏钢琴」;而应该为自己编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乐器。
—— 艾伦·凯,《微电子学与个人计算机》(1976年)
我们正处在一个智能时代。
AI 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很多高级的智力劳动,编程、写作,甚至做研究。AI 还可以在与人类的社交互动中,提供很棒的「情绪价值[1]」。你甚至还可以用 AI 模拟「人格[2]」,赋予它「信念」和独特的「性格」。它不仅智能,随着技术演化,它还拥有了一定的「能动性」(Agency)。
人类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被 AI 替代的。既然如此,那么用 AI 复制出另一个「我」也是可能的。于是便有了「AI as Me」和「The Second Me」这些概念。
当听到这些概念的时候,其实我的第一反应是困惑:
「第一个我」哪里去了?「真正的我」哪里去了?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困惑:
「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个我」应该代替我做什么?更重要的,它不应该代替我做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被充分思考过,像「第二个我」这类概念就很容易将我们引向一种危险的叙事。在这种叙事里,作为主体的「我」被淡忘,而 AI 借由「第二个我」的名义上升成为了主角。表面上,叙述者似乎在讲述「我」的故事,实则是以 AI 为主语诉说着 AI 的故事。最终,AI 被赋予了某种永恒性,而人消失在了边缘。我把这种叙事叫做「以 AI 为中心的叙事」。
我们来到了一个人类需要跟 AI 竞争叙事主体性的时代。
用 AI 复制出那个我,是真的我,还是一种幻觉?
我想即使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幻觉,也需要人做很多脑补才能把它想象成为「第二个我」。
只有当我们看不清或者不理解一样东西的时候,才需要脑补。导致不理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科学还没发展到那个阶段,确实无法解释一些现象。比如,古时候的人会依赖神话来理解世界。另一种原因是,这个东西被人为地神秘化了。AI 就经常会被人为地神秘化。
叙述者想要让听众把 AI 模拟出的那个东西想象成「第二个我」,必然需要大量使用拟人化的描述,就像我在文章开头做得那样。这是不得以的事情,因为技术领域之外的人想要理解 AI,必须得借助 ta 作为人的经验和对人的认识。但这只是一种很浅层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理解层次,就会陷入过度拟人化陷阱。
如果你点开链接去阅读一下原始的内容,你会发现那些拟人概念会有对应的技术性解释。
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清晰的技术语言了。我相信,把「第二个我」的叙事换作用技术语言来解释,它会更清晰、更易懂,并且会大大降低听众的幻觉。我们不是在用 AI 复制自己,而是在系统提示词里为 AI 设计了一个角色,让它扮演自己,并且为它提供了大量的个人相关的信息作为上下文。这样它就能依据我的信息做推理,帮我完成任务。是不是这么个道理?是不是没那么玄乎了?
我不反对神秘化,因为 AI 还充满未知,我们需要用点想象力去探索它的潜能。我反对的是,为了制造幻觉而刻意去神秘化它。
你在跟 AI 交互的时候,AI 就是你的对象。你如何看待这个对象,决定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在凝视 AI 的时候,AI 也在凝视你。你与 AI 的关系会反过来塑造你的思想。
在我看来,「把 AI 当作工具」和「把 AI 当作第二个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型。
想像一个场景:假设你是一位父亲,你需要给你的女儿选择一件生日礼物。
如果你把 AI 当作工具,你会用它查信息,会让它给你提建议。你会把你的信息和女儿的信息提供给它作为上下文。最终由你决定选什么礼物。这个过程中,你知道「我」作为父亲应该做什么,你也清楚「我」实际做了什么事情。如果你把 AI 当作第二个「我」,你就会想着,不如直接让另一个「我」替我选。因为 AI 代表「我」,它就是「我」。
把 AI 当作工具时,你时刻在思考,哪些事情是「我」作为父亲应该做的,哪些事情可以交给 AI 去做。而把 AI 当作第二个「我」后,会让人心安理得地放弃这种思考。
AI 能代替人类做很多事情,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应把所有事情都交给它。「把 AI 当作第二个我」这种心智模型最危险的地方是,它会让人习惯于不加思考的把所有事情都交给 AI,包括为女儿选择生日礼物。甚至到最后,就连「该不该把一件事情自动化」这个思考本身也会被交给 AI 去决定。
控制论的开创者诺伯特·维纳告诉我们说:人有人的用处[3]。可人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我想这个问题还得交给人去思考,也只能由人去思考。
我从很小的年纪开始就有记笔记的习惯,但不是像写日记那样非常规律地记。我的记录行为比较随机,记录的内容也很随机,主要会记录脑子里的那些乱起八糟的想法,还有一些情绪感受。主打一个随性和无组织。
最开始是记在纸质笔记本上,后来换成了「数字笔记本」。跟很多人一样,我中间也用过非常多的笔记工具。曾经一段时间的稳定组合是 Apple Notes 和 Evernote:一个用来记录自己想法,一个用来保留别人的内容。现在这两个任务分别由 flomo 和 Notion 接替了。
Notion 这个工具我用了很久,而且还在它之上构建出了我的个人知行系统。我会把 flomo 里的笔记也同步到这个系统中,我的所有信息全放在 Notion 里。现在这个系统支持着我的阅读、写作和行动,并且它与我自己的思考和行为习惯有很高的适配度。
在记笔记、知识管理或者生产力领域,我应该算是一个深度的实践者了。我构建出的系统,应该也比绝大多数人的系统都要更复杂。但是,我从来没有把这些外部系统看作是我的「第二大脑」。我知道「第二大脑」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但是这个比喻非常不恰当,它是个误导性的概念。
首先,我清楚知道,我的脑子可比这些外部系统精妙万倍,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另外,在我的视角里,所有这些人工制品(artifact)——从纸质笔记本到数字笔记本再到复杂的知行系统——始终都只是工具。无论它们多么复杂、多么强大,始终都是与人类最初「结绳记事」用的那根绳是同一类东西。它们可以重构「记」这件事,但是不能代替我的脑子去记,更不能成为我的脑子。
如果非要做个类比,我觉得这些外部系统是我的大脑的一个「扩展模块」,而不是我的第二个脑子。
现在市面上各种笔记软件都集成了 AI 功能,也出现了很多 AI 和知识库融合的产品。
我也在用 AI 辅助我创作内容。我会把我的个人笔记放到 AI 的上下文中,让它模拟我的声音跟别人对话。不过,我并不把 AI 视为「另一个自己」,它本质上是一个功能更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一个人类心智的放大器。
技术的迭代更新往往会重塑生产活动的组织方式,进而为人类创造全新的生命体验。然而,无论技术如何演进,都无法撼动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地位。除非人类主动将自己异化为工具,或者被他人当作工具来使用。
很多产品都会宣扬,它们的目标是要利用 AI 增强人类,而不是替代人类。
大家的理念都一样,好像世界大同了。但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根本差别。产品哲学最终会反应到产品决策之上。
我不讲反面例子,只说一个正面例子:flomo。
flomo 是我目前高频使用的笔记工具,它满足了我一个关键需求——快速记录脑海中的想法。当然,能满足这个需求的应用很多,我之所以选择 flomo,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认同它的产品理念。
flomo 最核心的追求是帮助用户真实地记录自己。有记笔记习惯的人都明白,主动记录并非毫无阻力的事情。它不像被动记录那样简单——打开录音软件,顺手记下与朋友的对话内容即可。主动记录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当我们记录自我时,实际上也在建立自我,塑造真正的自己。
flomo 至今不支持批量导入,这与它的理念一脉相承。记录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表达。记录自己这件事只能亲力亲为,工具能做的是帮用户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对比市面上其他笔记工具和 AI 知识库类产品,你会发现明显的差异。它们让用户导入已有笔记或关联个人知识库,将这些内容作为 AI 的记忆,试图复制出「第二个我」。但它们并没有帮助用户建立真正的自我。表面上它们与 flomo 属于同一品类,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
在 AI 时代,还能坚持「增强人类」这种产品叙事实属难得,因为大多数人想的都是如何把思考外包给 AI。
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现实的思想实验:假设你要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设计一款 AI 产品,你会这样向用户介绍你的产品吗——AI 记住了你的一切信息,它就是你的「第二大脑」,它就是「第二个你」?
叙事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它决定了什么被看见,什么被忽视;什么被珍视,什么被贬低。
「AI 作为第二个我」这种叙事看似以人为中心,实则是在歌颂 AI:看,它可以模拟人类,甚至复制人类。当 AI 被赋予了所有人类的特质,当它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人反而沦为了背景。
并非技术本身有如此野心,而是我们在叙事中主动交出了自己的位置。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刚从神的阴影下夺回自己的主体性,确立了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而今天,在 AI 时代的开端,我们却似乎急于造一尊新神,然后把好不容易夺回的主体性再次交付出去。
我们不需要新的神话。神话是神的故事,而我们需要的是人的故事。
在人的故事里,技术始终是手段而非目的,它的价值在于放大人类能力,而非替代人类存在。「我」的价值不在于可以被复制,而恰恰在于无法被复制。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正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情绪价值: https://www.anthropic.com/news/how-people-use-claude-for-support-advice-and-companionship
[2]人格: https://www.anthropic.com/research/claude-character
[3]人有人的用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55960/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19
构建能源领域的AI专家:一个多智能体框架的实践与思考
2025-08-19
大模型应用从做出来到,怎么把应用做好
2025-08-19
AI驱动下的数据新基建:腾讯游戏数据资产治理与湖仓架构革新
2025-08-19
从腾讯财报会议看AI应用的商业化变现
2025-08-19
基于 DeepSeek 的 ITSM 工单意图识别实践 —— 从 Prompt 工程到 Go 后端集成
2025-08-19
3分钟交付结果,业界最快的实用 Agent 来了
2025-08-19
28种LLM越狱攻击方法汇总(2025.8)
2025-08-19
哪里不对改哪里!全能图像编辑模型Qwen-Image-Edit来啦
2025-05-29
2025-05-23
2025-06-01
2025-06-21
2025-06-07
2025-06-12
2025-06-19
2025-06-13
2025-05-28
2025-07-29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5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3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