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不是又一道前菜,而是彻底改变人类科技发展轨迹的正餐,它将重塑我们与技术的关系。核心内容: 1. 过去60年科技发展只是AI盛宴的前奏 2. AI作为正餐的三大独特特征分析 3. 科技发展路径依赖与AI飞轮效应
全文配图|邱志杰作品 《科技史地图》
From:公众号「邱志杰工作室」
过去六十年,科技一次次给人类带来新的惊喜。每一代技术都像是一道前菜:精致、美味、甚至足以改变人的食欲,让人期待下一道菜的到来。但它们终究只是开胃,而非真正的正餐。
今天,当AI走到我们眼前时,我越来越坚信:AI不是前菜,而是真正的正餐。它不再只是某个新工具的出现,而是我们使用工具、理解世界、生产价值方式的根本性重写。
如果说半导体是第一把锋利的菜刀,个人电脑是人类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餐桌,互联网则把全球所有餐桌连在一起,移动互联网更是把餐厅搬进了每个人的口袋——那么AI就是那场真正的正宴。前面的几十年,我们只是不断准备食材、布置餐桌,而今天,正餐终于要上桌了。
■ 前六十年的前菜
很多人喜欢把科技史讲得抽象,但我更愿意用故事来描绘。
• 1960年代,半导体:摩尔定律第一次被实践出来,晶体管像一个个微小的火苗,把算力的火点亮。硅谷由此诞生,像是一间厨房第一次配备了真正的炉灶。
• 1980年代,个人电脑:人们第一次把计算能力带进家里。微软的软件生态,就像给人们提供了刀叉和餐具。第一次,普通人有了自己的餐桌。
• 1990年代,互联网:连接了全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Google、Amazon崛起,餐桌之间连成网络,形成了一座巨大无比的美食城。
• 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智能手机把餐厅开到了每个人的口袋里。苹果、Facebook靠端到端的关系,定义了平台经济,就像餐饮连锁巨头扩张到全球。
这些前菜让我们逐步习惯了一个事实:科技不仅是工具,它塑造了生活方式。但它们终究只是前奏,AI的到来,把一切之前的努力汇总成一场盛宴。
AI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它是“又一个新工具”,而在于它具备了三个前所未有的特征:
1. 总接口性:
过去几十年,每一代工具都有各自的专用接口:电脑有键盘鼠标,互联网有浏览器,移动有APP。但AI不一样,它是“所有工具的总接口”。就像你突然拥有了一只万能遥控器,不仅能开电视,还能控制冰箱、空调、车子,甚至帮你订餐。未来,人类使用其他一切技术,都会先通过AI来完成。
2. 红利叠加性:
传统科技时代,你抓住一个红利就了不起了——互联网红利、移动红利。但AI的独特之处是它同时捕获三种红利:算力红利、数据红利、模型红利。换句话说,它像同时中了三种彩票,而且还能叠加在一起。赢家通吃效应因此前所未有地强大。
3. 路径依赖性:
半导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存在路径依赖,但AI的飞轮效应更极端。拥有算力、掌握高质量数据的公司,会形成一个闭环飞轮:更多数据 → 更强模型 → 更多用户 → 再获得更多数据。这就像一辆高速列车上了轨道之后,根本停不下来,后来者几乎没有机会追赶。
这三个特征叠加在一起,让AI成为真正的正餐。它不仅是最贵的一道菜,也是唯一一道不能缺席的菜。
有人说,今天AI公司的市值太疯狂了。但我认为,这不是泡沫,而是估值逻辑的重写。
在PC时代,微软的价值基于软件许可的现金流。在互联网时代,Google和Amazon的价值基于流量和电商规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和Facebook的价值基于端到端的用户关系。
而今天,AI公司的估值基于“算力获取能力 + 模型演化速度”。NVIDIA的价值不只是卖芯片,而是它掌握了全球算力分配的主动权;OpenAI和Anthropic的价值,不只是一个API,而是它们的基础模型不断在迭代。
因此,市值的跃迁不是资本疯狂,而是人类集体在用新的逻辑重新理解什么叫“科技公司”。
很多人问我:“如果AI这么厉害,为什么我还没看到大规模的应用落地?”答案很简单:真正的大规模应用,需要等技术进入平台期。
回顾历史,PC用了20年才让办公自动化真正普及,互联网用了15年才孕育出Google和Amazon,移动互联网用了近10年才迎来超级App。
当技术还处在剧烈变化期,应用就很难沉淀。今天的大模型,每隔三个月就出现新的版本,接口和能力都在快速迭代。看似“门槛很低”,一个人加一台电脑就能做个AI应用,但这种低门槛带来的往往是高同质化。
于是我们看到各种类似的AI编程助手,各种自动写作、自动制图的产品,各种一键生成PPT的工具,产品海量但差异极小,竞争必然走向价格战,甚至免费化。
■ ARR的幻觉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追逐过 PV/UV;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追逐过 DAU/MAU。到了今天,大家追逐的指标变成了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表面上看,ARR似乎是最确定的东西,订阅模式意味着收入可预测,增长曲线是资本最爱。
但我认为:在AI行业,ARR是极不可靠的。
首先,续费率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用户今天愿意付钱,不代表三个月后还愿意,尤其是在同类产品泛滥的情况下。其次,价格战不可避免。很多产品从一开始收费,到后来打折,再到最后免费。AI应用的生命周期被压缩得极短。再次,用户心智还未固化。今天一个工具火了,明天另一个工具可能就把它替代。
所以,把ARR当作评估AI公司核心价值的依据,是一种危险的幻觉。
如果说前面的部分是分析,那么结论其实很简单:
对企业而言,不要急于押注某个短期应用。AI应用的大规模成熟,一定要等技术进入平台期甚至瓶颈期。那时,机会才真正清晰。
对投资人而言,不要迷信ARR曲线,它可能是最不可靠的确定性。真正的判断力在于看创始人:他是否具备独特特质,是否拥有穿越剧烈变化的洞察力。
对普通人而言,今天的AI应用,像是90年代的个人网站——热闹、混乱、充满机会,但大多数注定消失。要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而不是沉迷于短期风口。
最后,还是回到开头的比喻里,AI是正餐,但这顿正餐还没完全上桌。食材已经准备齐全,炉火已经烧得很旺,但餐厅的菜单还在不停变化。真正决定我们能不能吃上一顿改变世界的盛宴,不是炉火本身,而是厨师的手艺与心智。
换句话说,AI技术的变化不可控,但能驾驭变化、不断重写脚本的创始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关键。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阅读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9-19
PolarDB Supabase 助力 Qoder、Cursor、Bolt.diy 完成 VibeCoding 最后一公里
2025-09-19
货拉拉离线大数据跨云迁移-综述篇
2025-09-19
ContextCite: 探究模型生成内容与上下文引用的关系
2025-09-19
从丁黎和米粿AI如何服务专业漫画师,看AI产品的价值内核
2025-09-19
上市就卖爆的360 AI Note,当我用它刷了半小时视频后...
2025-09-19
如何用好 Codex?OpenAI 内部实践指南:7 个最佳应用场景,6 个使用 Tips
2025-09-19
从需求场景出发的AI应用项目落地方法论
2025-09-19
OpenAI 内部 Codex 使用指南曝光:顶级工程师的秘密武器!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9-16
2025-07-29
2025-09-08
2025-08-19
2025-08-20
2025-09-14
2025-09-14
2025-09-19
2025-09-18
2025-09-18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6
2025-09-14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