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360 AI Note 不只是会议神器,更是你碎片时间的智能助手,无感记录、智能分析,让每一刻的灵感都不再流失。 核心内容: 1. 37g 轻巧设计,磁吸手机随时记录 2. 自动转写、分段、打标,智能生成可交互素材 3. AI 深度洞察,提炼重点、生成周报、思维导图等实用功能
Hi,我是银海。
本来我以为,它只是个开会用的录音笔。
结果没想到,随手开着它刷了半小时短视频后,它直接让我有点小惊讶。
这就是我抢到的 360 AI Note 第一批产品,一个小到 37g 的“贴身第二大脑”,整个机身摸起来特别轻巧,拿在手里几乎没负担。
它的磁吸设计,轻轻一贴就能稳稳“扒”在手机背面,走路甩手、上下楼梯都不带掉的,通勤路上边走边录完全不慌。
本来嘛,开箱 360 AI Note,纯粹是冲着“会议神器”去的:录音、转写、总结一条龙,打工人开会必备,能用就行,不指望太多。
谁能想到,这玩意儿居然在我刷短视频的时候,悄悄给我上了一课:原来 AI 的生活方式,可以这么“无感又聪明”。
那天晚上,我本打算第二天再正经测试会议场景,结果手一滑,短视频刷上了。
突发奇想:“诶,不如现在就打开录音,让它陪我一起刷短视频会怎样?”
我轻轻一摁背后的开关按钮,它就能够给我快速开启闪记了,操作非常傻瓜式,比起一些要有复杂按钮区分的硬件来说实在是很人性化了。
半小时后,我点开 360 AI Note 的音频处理软件后,结果屏幕一亮,我愣住了。
刚才刷过的所有视频,哪怕我开了 2 倍速、哪怕背景有杂音、哪怕我中途切了几个 App,所有音频,一字不落,清清楚楚,全被录下来了。
不是“死录音”,是已经自动转写、分段、打标好的“可交互素材”,还提供了「AI深度洞察」。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它不是在“等你开会才工作”,是只要你带着这个360 AI Note,开启后它就在“默默学习你的世界”。
打工人标配?没错。只要你需要,它随时能把“你听过的一切”,变成“你能用的一切”。
但我觉得它更是生活场景里的 AI 搭子、碎片时间里的知识捕手、你耳朵的第二大脑,是一个专属于你贴身的全能会议助理。
它还能在360 AI Note软件里面自动总结我刚听的内容一件生成摘要、回顾重点、统计待办、生成周报、提炼重点、改写语句、思维导图...甚至生成了我的音频大纲,甚至能够直接点击模块后跳转到对应的音频区间。
可以点开这个链接看下:https://note.360.cn/ai/#/share/mpuVF955VXHK5pinwWuvcYcu?src=iot_share_Agent_chat
一瞬间,我是真的有点被它惊到:
原来只要有声音,它就能干活。
我重新翻了一下总结内容,它把一个知识点分享的视频里的观点“抽象”了出来,还顺手提了两个灵感方向,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那种能继续用的东西。
特别是我还想回顾一下视频中提到的一些小技巧,我直接向它提问了一个问题,“nano banana还有啥小技巧呢?平替是啥?”
让我惊喜的是,360 AI Note 不仅完整录下了我刷短视频时的音频内容,还通过的智能分析能力,将这些音频自动转写、结构化,并作为临时知识库纳入上下文参考。
当我随后向它提问相关话题时,它竟能精准调用刚才视频中的关键信息,结合语义理解,给出了高度匹配、条理清晰的答案,仿佛它真的“看过”那些视频一样。
这种“边听边学、即录即用”的能力,让碎片化内容瞬间转化为可检索、可交互的知识资产,对我来说是极大提升了信息复用效率。
无论是会议复盘、灵感捕捉,还是日常学习,它都能在你不知不觉中,为你准备好一份“听得懂、记得住、答得准”的智能笔记。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你是做内容的、拍视频的、写稿的,甚至你只是一个偶尔对某些观点感兴趣的普通人,它都能把你“听”到的东西变成你“能用”的东西。
360 AI Note 都能悄悄站在你身后,把你“无意间听到”的声音,变成“随时能用”的知识资产。
刷视频时的金句、播客里的洞察、会议中一闪而过的灵感、甚至地铁上偶然听到的有趣对话……
它都能默默收录、智能转写、语义提炼,等你需要时,一键调用,精准回应。它不打扰你的生活节奏,却在你最需要“素材”或“观点”的时候,成为你大脑的外挂记忆库。
更让我惊喜的是,在 360 AI Note 已深度集成「纳米AI」平台的“蜂群智能体”能力。
找了来自淘宝的产品介绍,仔细看后发现这是一组协同工作的智能体,多个领域的专家,擅长多角度解析、交叉推理与动态知识整合。
这意味着,我不再需要手动整理或上传语音内容:只要录音完成,系统就会自动将音频转写、语义结构化,并作为动态知识库直接“喂给”智能体。
我可以像调用一个随时在线的智囊团一样,直接向它提问:“刚才那段视频里提到的三个观点是什么?”“帮我总结这个播客的核心论点。”“对比一下这两段访谈的立场差异。”
它都能基于真实录音内容,给出结构清晰、引用准确的回答。
对内容创作者、研究者、甚至日常灵感捕捉者来说,这简直是“生产力外挂”:语音不再是沉睡的文件,而是可检索、可交互、可推理的活知识。
对我而言,真的“太很香了~~”
你看我让他直接帮我生成PPT生成网页,我就是选择智能体网页制作专家后,把我刚刚的一些音频文件作为知识库数据给到他,然后它就能够全自动的给我们去生成。
真的非常的香,把整套日常办公的工作流都串联了起来,在一个地方就能搞定。
360 AI Note 一个很小巧的录音贴,很轻很薄,重量也就 37g,厚度6mm,直接通过磁吸的方式贴在手机背后几乎没感觉,而且不容易甩掉。
在AI Note 软件里面,你的所有录音、转写、总结、洞察、生成内容这些功能都在这里完成。
你只需要连接一下,它就能开始工作。
官方把它定位成“全能会议助理”,但我觉得这描述其实有点保守了。
它确实能做会议纪要、转写、待办拆解这些事,但它的能力其实更偏向那种“听懂你说的话,然后帮你继续往前走几步”的搭子。
尤其是结合它的智能体功能之后,它不光能听、能记,还能帮你想、帮你写、帮你总结甚至改写。
你说一句,它能变十句,变结构化,变内容,就那刚才的短视频音频,我们还能改写个新的脚本出来...而且它还搭载了通义千问、DeepSeek、Kimi等多种模型自由选择。
另外,还有件事情,也让我意识到它真正实用的地方不止是会议或者内容创作。
我自己是 iPhone 用户,说实话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iPhone在接电话的时候没法录音”、“微信电话会议也不能录音”...
系统不支持,直接使用第三方 App 也做不到,平时和别人打一通电话,正事儿一讲就是二三十分钟,挂了电话就只剩“好像聊得还行”这种模糊印象,细节全靠回忆。
尤其那种客户含糊其辞的回复,比如“我们考虑看看”、“再沟通下”,一旦没记清楚,后面再追进度就会很被动。
360 AI Note 有个“自适应无感录音”的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刷短视频的时候好像就是开启了这个模式,所以声音即便开的不响也录得很清晰)。
你把它直接贴在手机背后,打电话的时候它就能录下听筒音和你的声音,不用 App 权限、不提示、不打扰,录得还特别清楚。
对 iPhone 用户来说,这真的算是刚需。
360 AI Note 录完导入后,它能自动帮你转文字,还会识别通话里一些“看似随口说说、实则很重要”的句子,帮你提炼成任务点、提醒点,非常丝滑。
会议场景就不过多说了,反正一结束,360 AI Note全程录音、自动转写,再加上它多语言和专业术语识别的能力,能直接整理出中英文对照的纪要。
客户随口提到的产品型号、内部简称,也能在这上面直接维护专业术语库,识别并标准化处理,内容就自动沉淀了。
经过这一次“意外的录制”,我也越来越喜欢用它来干那些“非会议”的事。
到最后我感觉,它不是个工具,更像是你生活里的一个“默默听你说话、帮你整理、不会烦你”的人。
它不会问你“你说这个干嘛”,也不会“装懂”,就是一直在听,一直在帮你记住那些你说完可能就忘的东西。
你不用理解它的技术原理,你只要把它贴上、开着、用就好了。
有人说,它就记。
你没说清楚,它也能帮你补,很多东西其实我们不是记不住,是根本没来得及记。
这看上去挺小的玩意儿,算是真帮我接住了那些本来要丢的事...
© THE END
都是对我最好的认可!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9-19
周航:和AI这道正餐相比,前几十年的科技总和只是前菜
2025-09-19
PolarDB Supabase 助力 Qoder、Cursor、Bolt.diy 完成 VibeCoding 最后一公里
2025-09-19
货拉拉离线大数据跨云迁移-综述篇
2025-09-19
ContextCite: 探究模型生成内容与上下文引用的关系
2025-09-19
从丁黎和米粿AI如何服务专业漫画师,看AI产品的价值内核
2025-09-19
如何用好 Codex?OpenAI 内部实践指南:7 个最佳应用场景,6 个使用 Tips
2025-09-19
从需求场景出发的AI应用项目落地方法论
2025-09-19
OpenAI 内部 Codex 使用指南曝光:顶级工程师的秘密武器!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9-16
2025-07-29
2025-09-08
2025-08-19
2025-08-20
2025-09-14
2025-09-14
2025-09-19
2025-09-18
2025-09-18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6
2025-09-14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