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4S | 从工具到伙伴:大模型如何重塑科研范式?

发布日期:2025-09-22 12:46:02 浏览次数: 1539
作者:复杂系统与计算社会学

微信搜一搜,关注“复杂系统与计算社会学”

推荐语

AI正在从科研辅助工具升级为科研流程的核心参与者,这场范式革命将如何改变科学研究的未来?

核心内容:
1. AI与科研融合的范式转换:从"Science + AI"到"AI + Science"的系统性变革
2. 通用大模型在科研应用中的局限性及领域适配挑战
3. 未来科研体系围绕AI重构的路径与产业影响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2025 年 7 月 27 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 “AI for Science:通用智能与领域专家的融合之道” 的高水平思辨会。多位来自人工智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围绕“大模型如何重塑科学研究范式”“科学基座大模型的必要性与发展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本次思辨会邀请了多位重量级嘉宾,涵盖 AI 底层模型、科研系统工程、生物物理计算、科学治理与产业转化等多个维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魏煊作为特邀嘉宾之一,从从“范式转换、科学性、模型演化、架构创新”四个角度阐释了 AI 与科研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图片


从“AI 辅助科研”到“AI 重塑科研”,是一种范式的切换

魏煊指出,AI 进入科研的方式,其实正在经历一场从“工具理性”到“系统性参与”的转变。


过去我们谈 “Science + AI”,更多是希望用 AI 来“加速”或者“替代”某个科研环节,比如数据清洗、更好的文献搜索,这是相对初级的应用。但如今,科研范式正在往“AI + Science”转变,我们需要思考围绕AI如何重新布局整个科研流程。例如,我们需要的能力不再是撰写文稿,而是评判AI产出的能力;我们需要更好的科学洞察力;我们的人员架构、能力需求都会不同。他说:“AI 不是科研的‘外挂’,而是有潜力成为科研的‘新主体’,成为科研流程本身的一部分。”


这一观点,他用一个经典比喻进行了说明:就像工业革命中的电力改变了工厂布局——蒸汽时代的工厂围着动力主轴设计,而电力时代由于有了分布式电机,整个工厂结构变得更加灵活高效。今天的科研流程,也有可能因 AI 这个”新电力:的出现而被重塑,进入“围绕 AI 的科研系统设计”阶段。


从“Science + AI”到“AI + Science”,不只是角色变了,更是方法论、组织方式与创新节奏的一场全面升级。


通用大模型能直接做科研吗?“科学性”不是靠参数堆出来的

随着通用大模型(如 GPT-4、Gemini 等)参数规模不断扩大,推理能力不断提升,也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模型够大,是不是就可以直接用来做科研了?魏煊教授给出的回答很明确:短期内大模型持续“扩参”并不等于自动具备“科学性”。


他说,目前的大模型主要处理的是文本和图像模态,而科学研究面对的却是蛋白质序列、晶体结构、偏微分方程、张量场等高度结构化、具有领域特点的专业数据。这类数据的组织方式、信息密度和评估要求,与通用模态存在本质区别。


现在的通用折衷做法是先把科学数据先“翻译”成文本或图像,再交由通用模型处理。虽然在某些“模态较近”的领域,如数学,通用模型通过形式语言处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 DeepMind 的 AlphaProof、AlphaGeometry2,但是当应用到模态距离较远的生物、化学、材料科学领域时,这种“翻译式适配”显得力不从心。


更关键的是,科学研究讲求逻辑闭环、可解释性与精度保障,而不是“猜得差不多”。当前大模型仍很难稳定地产出可验证、可复现的高质量科研结论,因此,近期内仍需构建嵌入专业知识与结构先验的“科学基座模型”,而不能仅依赖通用大模型。


未来科学基座模型会如何演化?从“单任务”迈向“跨学科融合”

在讨论科学模型的未来演化方向时,魏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察:科学基座模型很可能会走一条“先近后远、先点后面”的路径。


他举了 AlphaFold 的例子来说明:从最初只做蛋白质结构预测的 AlphaFold2,到如今 AlphaFold3 已能同时建模蛋白质、RNA、小分子和离子的原子级交互,实现初步跨模态融合。未来科学基座模型的演化很可能先从“近邻学科”之间打通壁垒,比如生物和化学、代数和几何、气候和遥感等领域。不同领域的模型开始融合,能力边界变得更宽、推理跨度更大,为更复杂的科研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他以文本-图像多模态大模型的历史演化为例:先在各自模态取得突破,再并行迭代,最终走向深度融合。同理,科学基座模型很可能沿着类似轨迹演进——从学科专属模型起步,最终迈向通用、自适应的多模态、多结构、多规律统一架构。


总结来说,短期内科学基座模型会打破相似学科壁垒,形成若干“跨邻域簇群”,长期再走向跨学科大整合。

科学大模型的下一步,需要“新能力 + 新架构”

那么,科学大模型未来的技术发展路径是什么?


魏煊认为,需要的是“双升级”:一方面,模型能力要拓展到真正的“科学模态”;另一方面,架构设计也必须突破现在的框架限制。


在能力层面,科研任务需要模型处理复杂的结构数据(如分子张量)、逻辑规则(如物理约束)以及跨时空的动态推理,这种需求远超文本语言建模。


而在架构上,短期内Transformer 可能依旧是核心组件,但必须融合更多结构约束、符号推理、物理先验等模块,形成更加符合科学任务需求的混合架构。魏煊列了一些例子:PINN(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在神经网络中嵌入物理方程,用于流体力学、热力学问题;混合推理模型:将 Transformer 与符号推理引擎结合,实现逻辑演绎与知识约束的统一。


他强调,这种“新能力 + 新架构”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和架构能力就像长方形的长和宽,只有一起变大,AI for Science 的实际应用面积才可能拓展。”

结语:AI4S,科研的新“智能引擎”

通过这场思辨会,一个清晰的趋势浮出水面:AI for Science 不只是技术手段的堆砌,而是科研体系的一次深层重构。它既挑战我们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也重塑我们对“研究者角色”的定义。AI 不再只是答题者,它正在变成出题者、合作者,甚至可能是科学方法的共建者。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