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主观聊几句腾讯的 AI 局面

发布日期:2025-09-23 15:29:22 浏览次数: 1535
作者:AI产品阿颖

微信搜一搜,关注“AI产品阿颖”

推荐语

腾讯在AI领域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凭借社交和游戏生态构建独特竞争力。

核心内容:
1. 国内外AI大模型头部格局现状分析
2. 腾讯从"补课"到聚焦3D模型的战略转型
3. 社交生态与游戏数据带来的差异化优势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今天不忙,我特想写写腾讯。因为最近和很多人聊天,我觉得自己似乎看懂腾讯在 AI 上的打法了。今天的文章,大家当成我的笔记就好,我写的比较松散,都是最近的感受和思考。

不用多说,大家都能感受到,大模型行业的竞争依旧相当激烈。谁能最终跑出来,现在还难以预测。但站在当下的视角看,头部格局其实已经基本定型了。

国外拿到船票的公司有 Google、OpenAI、Anthropic 和 xAI;国内则是字节、腾讯、阿里、DeepSeek

这几家公司,目前基本都站稳了脚跟。剩下的还没浮出水面的公司,还在各种折腾,但就从模型的视角看,留给大家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最多两年?大概这样。

今年年初,OpenAI 内部有一个判断:之前,OpenAI 的模型会领先其他公司 12 个月,但未来大家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模型层面压倒性的领先基本不可能了。

所以,现在我们也看到了,OpenAI 不断在构建自己的产品壁垒。ChatGPT 周活已经超过 7 亿,这个其他公司很难撼动。

我的判断是,腾讯在 AI 方向仍然是被低估的。因为国内这几家头部互联网公司,腾讯守着社交,阿里守着电商,字节守着短视频,大家每人都拿着一块巨大的蛋糕。

但相比其他几家公司,腾讯的用户基数,以及产品能力,决定了它的后劲会比较大。

怎么理解?打个比方。上学的时候,有的人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成绩都不错,但一上高中,就开始有点跟不上。

因为高中之前,其实并不拼智力,一个孩子只要愿意学,按照老师的方法认真做作业,巩固知识,那成绩铁定差不了。但高中的知识变得更难了,这时候挺考验悟性的。

如果把 2023 年看作 AI 大模型爆发的元年,那坦白讲,前两年腾讯的模型表现中规中矩,谈不上耀眼,甚至被唱衰。记得 2024 年初我用过一次他们的模型,印象并不好,之后再没怎么关注。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赢家可能是 AI 六小龙。

后来到了 2025 年春节,DeepSeek 发布 R1,腾讯火速在自己的 AI 应用元宝中接入,并且依靠流量优势,元宝快速冲到了国内 AI 应用的 Top 3。我也是从那时起,成为了元宝的日活用户。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前后,我注意到混元的 3D 模型,没记错的话,那时候他们刚刚发布 3D 的 2.0 模型,我同事迅速在他们的创作引擎中,做了一个 3D 角色,非常兴奋。

我意识到,腾讯的策略应该是一边补课,一边去思考什么才是自己最擅长的。

感觉 3D 模型只有他们才能做好。因为这东西天生就能够从游戏场景里长出来,而游戏,又是腾讯的核心业务,腾讯有非常多的数据和 Know How 经验,这对模型训练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目前看,混元的 3D 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看都是顶尖水准的。

另外,早几个月,使用元宝的时候,我会切换到 DeepSeek 模型,但最近,我发现,其实混元模型和 DeepSeek 的输出结果没什么差异。混元也是在一点点赶上来。

挺有意思,这些事情让我想到了微信,当年微信并不是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上第一个 IM 应用,但微信还是后来居上。

段永平有句名言叫敢为天下后。腾讯或许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还有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7 月底,腾讯还发布了混元 3D 世界模型 1.0。

很多人没理解世界模型的意义,简单说吧,世界模型与大语言模型的核心区别在于:世界模型以视频、图像等多模态数据为输入,核心功能是模拟和预测物理世界,为 AI 提供物理直觉;而大模型以文本数据为主,专注于理解和生成语言。

短期看,世界模型可以用于教育、游戏等场景。长期看,它又可以和具身智能结合,帮助机器人理解现实物理世界。

所以,谷歌这几年也一直有专门的团队 Focus 在世界模型上,李飞飞的创业公司,方向也正是世界模型。国内发布世界模型的公司,也就只有腾讯。

我同事下午花时间拉了张表出来,大家看看。从语言模型到视频模型、音频模型、3D 模型,腾讯已经一应俱全了。而且语言模型部分,还覆盖了不同尺寸。

国内有能力铺这么大摊子的公司,掰着指头数,也就字节、阿里、腾讯这三家了。

我的判断是,模型层面,腾讯确实是慢慢追上来了。而且在部分场景中,已经完成反超。

我们再聊聊应用。刚才提到了元宝,国内类 ChatGPT 的产品,我觉得有两家用户体验不错,一家是 Kimi,一家是元宝。可惜的是,今年 Kimi 似乎在产品层面投入不大,可能杨植麟想清楚了,把精力全部放到了模型上。

元宝呢,至少这几个月看,我感觉他们是在用心打磨体验。比如今年夏天,我用过很多次的高考志愿填报功能,还有输出图表、对话分组、总结视频等特性,这都是产品层面的创新。

就像前面提到的 OpenAI 的观点,目前 AI 的竞争早已经成为产品和模型的综合竞争。

前两天我在另外的文章里说,行业里普遍认为 Claude 系列依然是当前最强的编程模型,过去几个月里,Claude Code 的热度甚至一度盖过 Cursor,成为开发者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不过,如果把视角从单纯的模型能力拉回到产品本身,会发现另一股趋势正在发生:在模型差距不断缩小的背景下,OpenAI 的 Codex 正逐渐成为最好的 AI 编程产品。

原因很简单,OpenAI 在产品层面的打磨与整合能力,远远领先于 Anthropic。模型或许能短期领先,但真正让用户留下来的,是谁能把这些能力做成真正好用的产品。

过去一段时间,开发者是绕着最好的编程模型去的。哪个模型的 Coding 能力强,就用哪个,至于产品,其实没那么重要。

这有点像早两年 ChatBot 竞争中发生过的故事。DeepSeek 好我就用 DeepSeek。Gemini 好我就用 Gemini。逻辑很简单。

但现在,我相信 OpenAI 出手后,开发者的选择逻辑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模型之上叠加一层厚厚的产品能力,同样对于体验有决定性的价值。Codex 最近的口碑已经证明了这一推断。

好像对应到腾讯上也是如此。我喜欢元宝,就是喜欢它简洁但又不失丰富的设计。再加上微信、QQ、腾讯会议这些国民级应用,它们正在一点点把混元的能力融进去。

比如微信里的 AI 搜索,腾讯会议的实时翻译,还有刚刚上线的 3D Studio,都是在慢慢渗透。

在模型能力逐渐追平的情况下,腾讯擅长通过产品能力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并且,越到打明牌的阶段,渠道能力越重要。前两天,谷歌在美国市场发布了 Chrome 版本的 AI 浏览器。

我不知道 Dia、Comet 等产品怎么想。我体验了下,AI 加持后的 Chrome 体验完全不输创业公司的产品。如果有谁想越过山丘蚕食 Chrome 的份额,那至少得有超强的竞争力。

但可惜的是,这些挑战者,他们也都是在 Chromium 的基础上叠加新的用户体验,甚至连模型也是调用别人的。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就是 Context Enginnering 和产品设计。

而这,在如此重要的品类上,能赢吗?我持怀疑态度。放到国内市场上,腾讯在渠道上的优势也会逐步显现。

腾讯的后劲应该不小。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