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要投稿

LLM可观测技术初探

发布日期:2025-11-14 12:23:01 浏览次数: 1528
作者:亚信科技新技术探索

微信搜一搜,关注“亚信科技新技术探索”

推荐语

揭秘大语言模型"黑盒":如何通过可观测技术实现高效管理与优化?

核心内容:
1. LLM可观测技术的四层核心架构与关键技术解析
2. 端到端追踪、效能分析与资源监控三大应用场景
3. 评估标准、性能开销与隐私合规三大挑战应对方案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编者荐语



随着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入企业核心业务,其"黑盒"特性引发的可靠性、安全性与成本可控性挑战日益凸显。本文系统剖析了大模型可观测技术体系,从OpenTelemetry数据采集、语义化行为建模到端到端追踪与质量评估,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框架。文章深入探讨了评估标准主观性、性能开销权衡、隐私合规等前沿挑战,旨在为AI工程师和技术决策者构建可信、高效、合规的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应用提供系统性参考。


LLM可观测技术初探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摘要:LLM可观测技术通过收集数据、理解语义、分析行为,帮助开发与运维人员了解模型实际运行状态和决策依据,进而判断 “输出是否可靠、决策是否合理、成本是否可控”,实现LLM应用的优化管理。

文章围绕该技术展开,介绍“采集-存储-模型-应用”四层核心架构、OpenTelemetry标准数据采集等关键技术,端到端追踪、调用效能分析、资源性能分析三大场景应用,以及评估标准主观性、性能开销权衡、隐私合规三大挑战及应对方案。该技术是LLM生产环境安全高效合规运行的关键,未来将成为企业AI能力建设必备基础设施,支撑可信AI应用生态。


引言


传统监控主要关注服务是否可用,很难应对LLM应用中的新问题,比如输出内容是否准确、工具调用是否恰当、资源消耗是否异常等。随着LLM应用从简单问答发展为多智能体协作、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增强和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工具调用等复杂架构,系统的行为更加依赖上下文和语义,故障定位时间也从几分钟延长到几小时。LLM可观测技术能够在不影响推理性能的前提下,对输入提示、模型决策、工具调用和输出内容进行系统收集和评估,帮助尽早发现模型退化、安全攻击和偏见等问题。


基本架构与应用


LLM可观测性不是传统监控技术的简单延伸,而是一种理解生成式AI系统行为的方法。其核心是通过构建模型行为的语义建模,将原本不可见的决策过程转化为可测量、可分析的对象,从而实现对LLM应用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


(一)基本架构


基本架构采用分层设计,通过标准化协议实现全链路追踪,将LLM应用的决策过程转化为可测量、可追溯、可优化的工程对象。整体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架构设计三个核心环节。


1. 数据采集


采用基于OpenTelemetry标准的数据采集框架,实现对LLM调用过程的端到端跟踪。主要实现方式如下:


表1:数据采集方案说明



2.数据处理


采集后的数据需进行结构化处理,包括模型的思考过程、工具调用记录及资源使用情况等。通过多维度关联分析(如决策质量、执行效率、资源利用和行为合规性),实现对LLM应用运行过程的可观测、可解释,并据此优化系统行为和资源分配。



图1:数据处理过程


3.架构设计


整体架构分为四层:采集层负责实时收集运行时的各组件状态、交互及工具调用信息;存储层分类保存指标、日志、链路等数据;模型层通过资源与服务性能、提示词及关联日志、RAG组件调用追踪构建观测基础;应用层提供链路分析、仪表盘、提示词评估、成本分析等功能,形成覆盖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到业务决策的闭环观测体系。



图2:功能架构示例


(二)场景应用


场景一:端到端追踪&故障分析


通过全链路追踪技术,将用户指令到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可视化,快速定位问题环节并分析决策链路原因,将问题排查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图3:调用链路展示


场景二:调用效能分析


监控智能体各组件的调用效率和执行质量,发现工具调用中的瓶颈,优化决策流程,保证任务高效执行且资源使用合理。



图4:LLM性能图表展示


场景三:资源性能分析


详细监控智能体运行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模型性能,分析Token使用情况,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图5:资源性能展示仪表盘


关键技术


(一)数据收集与跟踪框架


针对LLM交互数据的非结构化特性,系统需要在采集阶段即完成语义解析与特征抽取。通过对LangChain、LlamaIndex等主流框架的集成,在提示构造、模型调用、输出解析等关键节点植入探针,实现细粒度行为记录。


数据收集内容主要包括:


1.输入/输出监控:记录所有用户查询和模型响应,用于后续分析和质量评估。


2.上下文跟踪:捕获对话历史、会话状态等上下文信息,辅助理解模型行为。


3.性能指标采集:收集响应时间、token使用量、API调用频率等性能数据。


4.用户反馈集成:结合用户直接反馈和间接行为,作为评估输出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输出质量评估机制


输出质量评估是LLM可观测性的核心挑战之一,以下是目前常见的几种方法:


1.自动化评估指标:使用BLEU、ROUGE等传统NLP指标,以及专门针对LLM设计的评估方法。


2.基于模型的评估:利用专门训练的评估模型对LLM输出进行打分。例如,Arize AI提供了基于模型的评估工具,可以自动检测输出质量下降和异常模式。


3.人工评估集成:将人工评估结果与自动化指标结合,形成更全面的质量视图。


挑战与前沿方向


(一)评估标准的主观性与场景适配性


LLM输出质量往往带有主观性,尤其在创意生成、文案撰写等场景中,很难用统一标准判断好坏。因此,系统需要支持根据不同场景定制评估策略。例如,Weights & Biases提供的Eval Framework允许用户自定义评估维度,并通过可视化工具对比不同模型版本在各维度下的表现分布,从而支持基于业务目标的模型选型与优化。


此外,结合强化学习人类反馈(RLHF)数据构建偏好模型,已成为提升评估一致性的重要方法。通过引入Bradley-Terry模型对人工排序数据进行建模,系统可获得一个隐式奖励函数,用于对模型输出进行连续评分,从而实现对“人类偏好”的量化逼近。


(二)性能开销与监控粒度权衡


在高并发场景下,全量采集与实时评估将带来显著性能开销。为此,需在监控策略中引入智能采样机制。当前主流方法包括:


· 基于重要性采样的动态追踪:系统可根据提示复杂度、用户等级、输出长度等特征动态调整采样率。例如,对于包含多轮上下文或外部知识注入的请求,系统可自动提升其追踪优先级。


· 分层评估架构:将评估任务拆分为轻量级在线筛选与重量级离线分析两个阶段。在线阶段仅进行异常检测与关键指标计算,离线阶段再对可疑样本进行深度语义分析与人工复核。


(三)隐私合规与数据治理


LLM可观测性需处理大量用户交互数据,涉及严格的隐私合规要求。尤其在金融、医疗等敏感领域,应在数据采集阶段即完成脱敏与匿名化处理。当前主流方案包括:


· 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机制:在采集用户反馈与模型输出时注入可控噪声,确保无法反向识别个体信息。


· 本地评估与边缘计算:将部分评估任务下沉至用户终端,避免原始数据上传。例如,在客户端部署轻量级质量评估模型,仅回传评分结果。


例如,Arize AI已通过SOC 2 Type II与GDPR合规认证,其平台内置PII检测与自动脱敏模块,支持在数据入库前完成邮箱、手机号、地址等敏感信息的识别与替换。


结语


LLM可观测性是保障大语言模型在生产环境中安全、高效、合规运行的关键技术。通过系统化的数据采集、语义建模与行为分析,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LLM应用特有的“语义黑盒”挑战,将模型行为从不可知状态转变为可测量、可优化的工程对象。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行业实践的深入,LLM可观测性技术将成为企业AI能力建设的必备基础设施,为构建可信赖的AI应用生态提供有力支撑。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