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要投稿

小米发布 MiMo-Audio:用 1 亿小时音频预训练打造“通用语音大模型”

发布日期:2025-11-18 08:50:43 浏览次数: 1523
作者:Halo咯咯

微信搜一搜,关注“Halo咯咯”

推荐语

小米MiMo-Audio突破语音AI边界,用70亿参数大模型实现语音理解与生成一体化,训练规模达1亿小时音频。

核心内容:
1. 语音AI领域的现状与MiMo-Audio的创新突破
2. 关键技术:高保真RVQ Tokenizer与Patch化序列建模
3. 训练策略与规模带来的"涌现"能力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当下大家谈论大模型,更多关注点还停留在文本和多模态。但在语音领域,真正能兼顾理解和生成的通用模型却凤毛麟角。最近,小米 MiMo 团队带来了一个重量级新品——MiMo-Audio,一个参数量高达 70 亿的音频语言大模型。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能“听懂”语音,还能像 GPT 一样做“下一步预测”,实现跨语种语音翻译、声音风格转换、语音续写等复杂任务。

更让人惊讶的是,MiMo-Audio 的训练规模突破了 1 亿小时音频,相当于一个人连续听 1.1 万年才走完的时长。这背后不仅是算力堆砌,更是架构和训练策略上的深度创新。


一、为什么 MiMo-Audio 值得关注?

1. 语音 AI 的短板

过去的语音 AI 模型往往各司其职:ASR(自动语音识别)负责转文字,TTS(语音合成)负责生成语音,中间要经过复杂的任务堆叠。 问题是:一旦换任务,就得重新设计和微调。更别提语音里包含的情感、语调、身份特征,大多数模型都会在“压缩—还原”的过程中丢失。

2. 小米的破局思路

MiMo-Audio 的核心理念很直接:统一一切,只做下一步预测。 它没有设计复杂的多头任务网络,也没有分散成 ASR、TTS 等子任务,而是把语音转化成高保真离散 token,与文本 token 混合,交给大模型统一建模。这意味着,模型既能像 GPT 预测下一个字,也能预测下一个语音片段。

这种方法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是极高的工程难度:如何在不丢失语音细节的情况下,把声音变成大模型可理解的“字母表”?


二、关键技术突破

1. 高保真 RVQ Tokenizer

MiMo 团队自研了一套 残差向量量化(RVQ)分词器,每秒生成约 200 个 token,能完整保留语音的音色、韵律和说话人特征。 相比传统声学 token,这种方法几乎没有信息损失,堪称“无损语音分词”。这让大模型第一次可以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声音,而不仅是把它转成文字。

2. Patch 化序列建模

语音的时间维度远比文字密集。MiMo-Audio 通过把 4 帧语音合成一个 patch,把 25Hz 的语音流压缩到 6.25Hz,让 70 亿参数的语言模型能在可控的长度内处理超长音频。 这种“打包压缩—再解压”的方式,既保持了语音细节,又避免了计算爆炸。

3. 单一目标函数:下一步预测

MiMo-Audio 不再人为区分“理解”还是“生成”,而是把所有训练都统一成下一步预测(next-token prediction)。 无论是语音续写、翻译,还是语音编辑,模型都能在统一框架下完成,大幅降低了架构复杂度。


三、从“规模”到“涌现”

Xiaomi 在报告里强调:“规模本身就是算法。” MiMo-Audio 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只关注文本和语音交织的 token 预测,让模型学会对齐语音与语义;
  2. 第二阶段则引入语音生成损失,覆盖语音续写、语音翻译、语音到语音对话等任务。

在数据规模超过 1 亿小时之后,模型突然出现了“涌现能力”:

  • 语音续写:像小说续写一样,模型可以自然地补全一段未说完的话,保留原说话人的声音与情绪;
  • 声音转换:输入一句话,就能把普通话变成天津话、英语口音,甚至直接模仿另一位说话人的声音;
  • 情绪迁移:把平淡的语音变成愤怒、悲伤或愉快的版本;
  • 跨语种翻译:直接实现语音到语音翻译,不必中转成文本。

这种能力并非任务驱动调教的结果,而是大规模预训练下自然涌现的现象,和 GPT-3 在文本领域的 few-shot 能力非常相似。


四、性能与评测

MiMo-Audio 在多个公开基准上取得了领先成绩:

  • SpeechMMLU:语音理解推理任务,得分超越 GPT-4o-Audio;
  • MMAU:综合音频理解基准,缩小了语音与文本任务之间的差距,仅剩 3.4 分;
  • 多语音对话:在 Big Bench Audio、MultiChallenge Audio 上表现优异,能流畅参与多语境的语音对话。

更重要的是,小米还开源了 MiMo-Audio-Eval 工具包,让研究者和开发者可以自行复现评测结果。


五、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

MiMo-Audio 的设计不仅是学术突破,还非常契合落地需求:

  1. 语音助手升级过去的语音助手主要是“听懂—执行—播报”,声音单调缺乏个性。MiMo-Audio 可以直接用用户的语气续写对话,让助手听起来更“像人”。

  2. 内容创作播客、小说、有声书主播,可以通过简单的语音片段生成完整长篇录音,还能自由切换语音风格。

  3. 跨语种沟通实时语音到语音翻译,无需中转文本,保留情绪和韵律,更适合跨境会议和多语言场景。

  4. 游戏与虚拟人角色配音不再需要大量录音,只要几分钟音频,就能生成千变万化的对话,极大降低成本。


六、开放生态与未来趋势

MiMo 团队已经开源了:

  • Tokenizer:高保真语音分词器;
  • 模型权重:基础版与指令微调版;
  • 评测工具包:MiMo-Audio-Eval;
  • 在线 Demo:展示语音续写、情绪迁移、语音翻译等功能。

在语音 AI 的发展路径上,MiMo-Audio 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的方向:用统一的大模型架构替代分散的任务堆叠。这意味着未来的语音 AI 可能会像今天的 GPT 一样,成为一个“万能基座”,开发者只需在其上做轻量化微调,就能快速适配各种语音应用。


七、总结与思考

MiMo-Audio 的突破可以概括为三点:

  1. 技术上:通过 RVQ 高保真分词器 + Patch 化建模 + 单一目标函数,解决了语音理解与生成的统一问题;
  2. 规模上:1 亿小时训练数据带来了涌现能力,让模型具备了少样本学习的通用语音智能;
  3. 生态上:开源权重与工具,推动语音 AI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对于开发者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研究课题,更是一个新机会:下一代语音应用的想象力,可能正被小米这样的大模型一步步点燃。

你觉得,未来几年里,语音 AI 会不会像今天的文本大模型一样,成为新的“超级入口”?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 关注 我们,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关注我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