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入口”新变局:OpenAI开源模型+“口袋里的设备”,企业管理会发生变化吗?

发布日期:2025-08-13 08:38:05 浏览次数: 1520
作者:MAR-X AI

微信搜一搜,关注“MAR-X AI”

推荐语

口袋里的超级智能即将改变企业管理方式,OpenAI的开源模型与新型硬件将重塑数字入口。

核心内容:
1. OpenAI开源模型实现本地化部署,带来离线智能与隐私保护
2. 收购AI硬件公司,开发无屏幕、环境感知的新型终端设备
3. 数字交互方式从手动操作转向自动协同,提升企业效率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Someday soon something smarter than the smartest person you know will be running on a device in your pocket, helping you with whatever you want.
This is a very remarkable thing.”
不久的将来,会有比你所认识的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的东西,在你口袋里的某个设备上运行,帮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Sam Altman,2025年8月6日

Sam Altman提到的“口袋里的超级智能”,表面上是对AI未来的乐观畅想,但结合OpenAI近期的技术和产业布局,其实已在悄然预示一场关于数字“入口”的新变革正在发生。

一、技术节点:OpenAI开源模型重塑“入口”逻辑

2025年8月5日,OpenAI发布了GPT-OSS 20B/120B等开源模型。
GPT-OSS(Open Source Series):这是OpenAI首次大规模放开参数量级的开源GPT系列,涵盖20B(200亿参数)、120B(1200亿参数)等不同规模。
这些模型可以本地化部署(edge/on-device),支持在手机、个人电脑以及未来的AI专用硬件上直接运行。具备较高的通用推理能力、生成能力,并针对隐私、延迟、安全等进行了优化。
用户因此获得了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强的隐私保护和更高的自主可控,AI能力首次真正实现“随身可用,离线智能”。

二、硬件趋势:智能终端不是“手机2.0”

更值得关注的是硬件方向的变化。
今年5月,OpenAI 以约 65 亿美元(约合 6.5 billion USD)完成了对 Jony Ive 创办的 AI 硬件公司 io Products 的收购,这是 OpenAI 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笔收购 。Sam Altman 和 Ive 表示,新硬件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升级版”,而是面向生成式 AI 时代的 全新设备家族,定位为“口袋级、无屏幕、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形态,依赖语音与传感器交互,强调极致便携与持续主动服务。
他们预计首款设备将在 2026 年推出,代表 OpenAI 在硬件端对数字入口的一次全面重塑,成为手机之后的新智能物种。

三、入口迁移:从手动操作到自动协同

Altman那句“helping you with whatever you want”背后,真正的转折点在于:
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正从“手动点App”转向“说出目标、自动完成”。
• 过去:打开App、查航班、选酒店、同步日历、通知同事,每一步都需手动操作。
• 未来:你只需一句“帮我订下周去北京的行程,并同步相关项目资料”,AI终端就能自动整合数据、跨平台处理、通知相关团队,全流程自动化。

这才是真正的入口质变——变革的不只是工具性能,而是“操作”这一环节本身被重新定义,直接嵌入并重塑了整个业务流与协作逻辑。

四、现实反思:为什么手机和App已不够用?

手机没有坏,但它的边界已到极限。
移动互联网初期,App曾是提升效率的利器。如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信息孤岛、流程割裂、重复劳动和手动输入,都日益成为效率瓶颈。对于企业而言,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协同与自动化更是难点。

手机和App的现有操作逻辑,依然是被动、线性和碎片化的。面对愈发复杂的协作需求,这样的入口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场景的需要。

五、企业管理与协作的现实启示与方法论

数字入口的变革,对企业来说,绝不只是一次工具升级,更是思维方式、协作能力和管理哲学的深层重塑。
1. 从“操作驱动”到“目标驱动”
企业需跳出“靠流程推着走、靠人盯着做”的旧模式,主动构建“以目标为锚、以自动化为路径”的管理框架。真正的变革,不在于让每个人都操作更快,而在于让系统自动理解目标、串联任务,组织者主导方向。
2. 从“手工拼接”到“系统协作”
不再依赖人工搬运和多平台割裂,各部门、岗位间通过数据、任务和信息流自动对接实现协同。协作效率的提升,依赖“协作机制重构”,而非仅靠单点效率提升。
3. 入口权背后的技术哲学:先有人后有机
技术入口的升级,不意味着一夜之间工具换代,更关键的是认知先变、机制先行。
在AI硬件和智能入口尚未全面落地前,企业和个体应提前培养“入口思维”:
• 用系统性视角看待业务和信息流转,
• 培养自动化、目标导向、主动创新的组织文化,
• 让团队具备协作与目标拆解的能力。

六、现实建议:在技术未至前,先改变认知与行为
• 主动进行“目标导向+自动协同”训练
在日常管理中有意识地减少对具体操作的依赖,多聚焦于目标与协作链路,借助流程自动化工具先做局部试点。
• 推动组织向“系统运营”思维转型
通过跨部门协作、小型创新项目等方式,让团队体验系统联动的高效,把协作主导权从个人操作转移到组织机制。
• 将AI入口升级纳入企业战略,循序渐进,小步快跑
不幻想一夜转型,而是把“认知升级+流程重构”作为每个季度、每个小团队的实际行动,持续推进。

方法论的底层逻辑是:技术会到来,但人的主动适应与管理哲学的提前布局,才是数字入口变革中最值得投入的变量。

这也是MAR-X一直倡导的实践路径——用认知和方法论为企业搭建“迎接AI入口时代”的桥梁,让组织在变化来临前就做好准备。

七、结语:入口变革,是认知升级的起点

短期内,手机、App不会消失,但数字入口的重构已然展开。未来的企业管理与个人协作,将越来越依赖“目标导向+智能自动化+系统协同”的新范式。
这正是MAR-X持续深耕的领域——用入口重构的视角,为企业与个人带来认知升级和管理进化。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