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们为什么选择 Spring AI 开发智能体,而不是 Dify?

发布日期:2025-11-12 08:18:48 浏览次数: 1535
作者:7sh科技

微信搜一搜,关注“7sh科技”

推荐语

Spring AI vs Dify:深度解析为何技术团队更青睐代码级框架开发智能体。

核心内容:
1. 智能体开发的两大路径对比:低代码平台与代码优先框架
2. Dify平台的三大痛点:黑盒逻辑难调试、扩展性不足、运维成本高
3. Spring AI的核心优势:工程化能力、深度定制空间与Java生态集成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在大模型Agent智能体开发热潮中,工具选型成为每个技术团队的关键决策。

面对开源低代码平台 dify 这类低代码开发平台 与 Spring 官方推出的 Spring AI 和 大家熟知的Langchain这类代码级别框架,我们最终坚定选择了后者。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从 架构、可控性、集成能力 等维度,深入剖析这一选择背后的逻辑。有些内容可能存在争议,请大家在评论区文明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谢谢。

一、智能体开发的两条路

当前,构建 LLM 驱动的智能体主要有两类路径:

低代码/可视化平台:如 Dify、LangFlow、n8n等,强调“拖拽即用”,快速搭建对话机器人。

代码优先框架如大名鼎鼎的 LangChain, 支持Python/JS/Java,还有LlamaIndex、以及今天重点想聊的 Spring AI —— Spring 官方项目,强调工程化、可维护性与深度定制

由于我们公司作为一家以 Java 技术栈为核心、对系统稳定性与安全合规有严苛要求的软件服务提供商,在评估了 Dify 与 Spring AI 后,还是放弃了“看起来更快”的低代码方案,转而拥抱 Spring AI。

二、Dify 的“快”是短期便利,也是长期枷锁

Dify 确实很“香”——开箱即用、界面友好、支持知识库上传、Prompt 编排、多模型接入,甚至能一键部署 Web 聊天界面。但深入使用后,我们发现了几个难以忽视的问题:

黑盒逻辑,调试困难

Dify 的核心流程,比方说 Prompt 拼接、工具调用、记忆管理,这些封装在前端配置和后端服务中,而后端是 ‌Python,基于 Flask 框架写的,对于我司技术团队大部分成员而言,一旦出现异常,比如 RAG 结果不准、工具未触发,排查只能靠“猜”和反复试错,无法像写代码一样打日志、断点调试。

扩展性弱,难以集成业务系统

我们的智能体需要对接内部 采购系统很多业务数据,本身对智能体运行结果的展示也与业务功能融为一体。

Dify 虽然支持“Function Call”、MCP等,但其工具注册机制僵化,无法灵活处理复杂数据的逻辑处理向量数据库数据的高级操作异步回调事务一致性等。更别说与 Spring 、MyBatis、Redis、MQ等现有组件无缝协作。

部署与运维成本被低估

Dify 依赖 PostgreSQL + Redis + 向量数据库 + 前端 + 后端 多个服务,并作为一个独立系统运行。这意味着:

需要额外维护一套基础设施,对于我们的客户而言,需要多出不少的资源部署成本;

我们很多智能化场景其实与业务系统本身的逻辑、数据高度关联,Dify作为独立运行的系统,意味着业务服务与其之间的交互都要通过RPC方式通信,效率低下。

未来升级版本时,或客户要求对接他们自建的大模型平台(可能是非标API)、智能体平台时,功能不可控,因为这类智能体平台各自的接口均互不兼容,还存在数据迁移风险。

无法复用公司已有的 CI/CD、监控告警、日志收集体系;

三、Spring AI 才是基石

Spring AI 是 Pivotal,现在叫 VMware Tanzu哈,于 2023 年启动、2024 年正式 GA 的官方项目,目标明确:让 Spring 开发者以熟悉的方式构建 AI 应用,可以说是为 Java 生态的企业量身打造的 智能体基石

无缝融入 Spring 生态,零学习成本

使用 @Service@Component 编写 Agent 逻辑;

通过 application.yml 配置模型参数、向量存储;

支持 Spring Boot Actuator 监控、Micrometer 指标、OpenTelemetry 链路追踪;

@Servicepublic class CustomerSupportAgent {      @Autowired      private ChatClient client;      public String answer(String question) {            return client.chat(question).getResult().getOutput();      }}
这段代码,任何一个 Spring 工程师都能秒懂。

代码即配置,高度可控

所有 Prompt 模板、文档处理、工具函数、记忆策略 都以 Java 代码或资源文件形式存在,同样也支持:

Git 版本管理;

单元测试(Mock AiClient);

A/B 测试(通过配置切换不同 Prompt);

动态加载(结合 Spring Cloud Config 实现热更新)。

企业级集成能力

向量数据库及模型原生支持 Milvus、Qdrant、PGVector及主流的Embedding模型,如BGE系列等;

模型提供商OpenAI、OllamaDeepSeek、通义千问、智谱AI的GLM等;

批处理与流式响应支持 Reactor Flux 实现 SSE 流式输出。

四、开发方式对比

维度
Dify
Spring AI
开发方式
可视化配置
Java 代码 + 注解
调试能力
仅日志查看
断点调试 + 单元测试
对接 CRM
需写 Webhook,逻辑受限
直接注入 Service,事务一致
权限控制
全局角色,无法按会话隔离
结合 Spring 自己实现字段级控制
部署形态
独立系统
嵌入现有微服务

在我们的实际项目中,基于 Spring AI 构建的客服 Agent智能评审Agent文件智能编审Agent等 ,可以复用大量现有业务服务的能力,而且在后续迭代中展现出极强的灵活性

比如临时增加“专有名词替换”、“意图判断”、“知识粗筛”、“查询业务数据库表数据”、“联网搜索”、“结果重排”、“第三方系统API调用”、“自定义文档切片逻辑”、“自定义Word、PDF文件中的图片及表格解析”、“智能体执行结果回调给业务服务”等等功能,因为是代码级别的开发,这些需求都较为容易扩展。

快,不是唯一标准,稳,才是企业底线!


Dify 这类低代码平台降低了 AI 应用开发入门的门槛,快速实现一些智能体原型效果,这些确实值得肯定。但对企业级智能体而言,“可控、可测、可运维”远比“拖拽快”更重要。

五、课代表小结

选择Spring AI 这类代码级别的开发框架虽然不是最快的路,但一定是更稳妥的路它让我们在享受大模型能力的同时,依然保持对系统的完全掌控,这正是我们这些 Java 企业开发者最珍视的价值。

如果你也正在Java web生态系统中,构建面向生产环境的智能体场景,不妨问问自己:

你是要一个看似灵活易用的“拖拉拽的低代码工具”,还是一个“真正自主可控、高度灵活、与业务结合更紧密”的企业级产品?

欢迎友善发表你的看法!

猜你还想了解:

AI为什么数不对6根手指头?

专家都说:AI的尽头是储能!!!

什么是CUDA?大模型推理过程中的计算为什么需要它?

好了,本期内容就是这么多,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感谢您能读到最后,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请您点赞转发给予鼓励,咱们下期再见。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