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字节开源MineContext项目,打造个人记忆与知识的智能管理框架,为AI应用开发带来全新思路。核心内容: 1. MineContext项目的背景与字节在Context领域的布局逻辑 2. OpenContext开源框架与VikingDB向量数据库的三步走战略 3. MineContext作为个人工作助手的实际应用场景与价值
最近在开源社区闲逛,发现字节悄悄放出了一个叫 MineContext 的项目。
看简介觉得平平无奇,但用了一周后,我才意识到这东西有点不一样。
https://watcha.cn/products/mine-context
在聊 MineContext 之前,得先说说字节在这件事上的布局逻辑。
和字节Viking团队的小伙伴聊天时,我了解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MineContext 团队其实在今年四五月份就有了初步想法,甚至更早之前就在思考:如何围绕个人的完整记忆来做应用。
到七月份,团队意识到可以把记忆(从对话中抽取的)、知识(RAG 相关的)等各种信息都作为 Context,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框架 —— 也就是未来会推出的 OpenContext。
但这里有个问题:一个开发者框架,怎么让大家看懂它的价值?
这样的情况下,团队决定首先开发一个应用来“秀肌肉”,这就是 MineContext 这个应用诞生的背景情况。
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是 Viking 团队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一种 Context 的消费形态。
更宏大的叙事是,这是一个“三步走”的开源策略:
1. MineContext(开源客户端应用):结合 Context Engineering 和 Minecraft 理念的个人应用;
2. OpenContext(开源开发者框架):全模态全周期的上下文管理框架,支持上下文的捕获、加工、存储管理、智能召回和消费;
3. VikingDB(开源向量数据库):面向生成式 AI 时代,主攻海量索引、极低成本、安全可信。
OpenContext 和 MineContext 这两个项目,它们的命名其实挺精妙的:
OpenContext 代表开放的底层框架,MineContext 代表基于这个框架能做出的顶级个人应用。用最开放(Open)的技术,成就最私密、最有价值(Mine)的个人上下文空间。
团队对我说:“我们认为要做出更智能更普惠的 Agent,除了 React 的模型能力,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就是 Context 的能力,想将这些能力开源,也是想基于我们多年的积累和思考,赋能给开源社区,与广大开发者共建,推动整个 AGI 的更快速普惠。”
对于团队在 Context 能力方面的看法,我个人是十分赞同的:如今在开发 AI 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要么在模型方面投入竞争,要么在 Prompt 上花费大量精力,其实事实上,很少有人会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怎样才能让 AI 真正的理解“我”呢?
下载安装后,我第一件事是把它当成工作记录助手来用。
之前我的工作习惯是这样的:开着十几个浏览器标签页,在 Notion 里记笔记,偶尔用 Flomo 记灵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信息散落在各处,想找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在哪。
用了 MineContext,很惊喜的发现,AI 可以主动的帮你记录你的碎片日志,成为你电脑上的贾维斯。
MineContext 提供了三个核心功能:
1. 自动收集屏幕上下文,总结用户的活动
MineContext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会自动收集我在电脑上的活动轨迹——看了哪些网页、读了哪些文档、做了哪些笔记。
这个过程完全无感,我不需要手动复制粘贴,不需要纠结分类和标签,它就在后台默默记录着。
到了晚上,我打开 MineContext,发现它已经帮我整理好了今天的活动总结:上午主要在研究 AI Agent 相关的技术文档,下午和团队讨论了开源策略,晚上看了几篇关于 Context Engineering 的文章。
就像有人帮你记录了一整天的数字足迹,但不是冷冰冰的时间记录,而是真正理解你在做什么、思考什么。
2. 智能生成日报和待办事项
基于收集到的上下文,MineContext 会主动生成日报和待办事项。
比如它发现我今天和团队聊到“下周要写一篇关于 OpenContext 的文章”,就会自动在待办事项里加上这条,并且把相关的聊天记录、参考资料都关联好。
周五下午,它还会推送一份周报,把这周的关键进展、重要对话、产生的想法都梳理出来。这种主动交付的设计,让我不用再费力回忆“这周我到底干了什么”。
3. 基于总结进行对话,获得深度分析
更有意思的是,我可以基于这些总结和 MineContext 对话,获得更深层的洞察。
比如我问它:“我这周的时间分配合理吗?”,它会分析告诉我:“你 60% 的时间在收集信息,30% 在沟通讨论,只有 10% 在真正产出内容。可能需要调整一下输入和输出的比例。”
又比如我说:“Context Engineering 和 RAG 有什么本质区别?”,它会结合我这周看过的所有相关内容,给出一个综合性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搜索某一条笔记。
你的所有知识和经历,都变成了一个可以对话的知识库。而且因为所有数据都存储在本地,我不用担心隐私泄露的问题。
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 MineContext 除了做自动记录的 AI 工具,未来还可以延展一些意想不到的用法。
1. 工作记录和 Insight 助手
想象一下,如果把每天的工作内容、会议记录都自动收集起来,MineContext 可以在周末帮你生成一份工作总结,甚至指出一些你没注意到的模式。
比如告诉你:“你这周有 60% 的时间在开会,实际产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周三下午和周五上午。”这种洞察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时间分配,找到真正的效率瓶颈。
2. 屏幕健康监测
有点像 RescueTime,但可以做得更智能。不只是记录用了多长时间的电脑,而是分析在看什么内容、思考什么问题。
生成一个“个人上网旅程地图”,把内容消费、时间分配都可视化出来。这种“被看见”的感觉,某种程度上可以辅助养成更自律的习惯。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数据完全本地化,只为个人服务。
3. 团队协作的可能性(但团队明确不会做监控)
技术上来说,这套 Context 能力确实可以延展到团队协作场景。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会不会被做成“团队协作监控器”,用来监控员工有没有划水?
团队的态度很明确:MineContext 不会做这样的应用。
他们的理念是,Context 应该服务于个人,帮助个人更好地思考、创造,而不是成为监控工具。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直强调“隐私第一”“数据本地化”。
不过,OpenContext 作为开源框架,未来可能会有开发者基于它做出团队协作的应用,但那是开发者的选择,而不是 MineContext 这个产品的方向。
对于 MineContext,我觉得它有价值的地方不只是功能本身,而是背后的一些设计理念。
1. 主动洞察
现在大部分笔记工具都是被动的 —— 你记录,它存储,你想起来了就去搜索。但 MineContext 试图做的是:在合适的时机,主动给你需要的信息。
这个理念有点像 Flomo 的少楠老师说的:“好的笔记系统,应该是一个会主动和你对话的伙伴。”
2. 无负担收集
很多人不喜欢记笔记,因为整理这件事太累了。MineContext 的策略是:先收集,后整理。而且整理这件事,大部分交给 AI 来做。
这让我想起 Minecraft 的理念 —— 先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自由探索、收集资源,然后再慢慢建造。MineContext 这个名字,确实挺贴切的。
3. 上下文工程
团队构建了一个支持多模态、多源数据的完整生命周期架构 —— 从捕获、处理、存储,到管理、检索、使用。最终能生成六种类型的智能上下文。这套架构未来会通过 OpenContext 开源出来。
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意味着不用从零开始做上下文管理,直接基于这个框架就能快速搭建 AI 应用。
有个有意思的视角是:如果把个人的 Context 看成一个人的注意力,那 MineContext 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
在 AI 时代,个人注意力管理应该是什么样的?
传统的答案是靠自己:用 GTD 管理任务,用笔记工具管理知识,用日历管理时间……
但最终,我们花在管理上的精力,可能比真正去思考和创造还要多。
MineContext 给出的答案是:让 AI 来做管理,做每个人的贾维斯,你只需要思考和创造。
这个答案是否正确,现在还不好说。但至少,他们在认真地探索这个方向。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开源。OpenContext 未来会以 Python 库的形式开源,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基于这个框架,做出自己理想中的 Context 应用。这意味着:
未来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义属于自己的 Context 空间。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0-22
DeepSeek 和百度,把 OCR 推到了新水准
2025-10-22
Zilliz,源于Milvus,高于Milvus
2025-10-22
OpenAgents:只需几条命令即可构建协作式 AI 网络
2025-10-21
不想给 Claude 付费,但想玩 Skills?我用国产模型搞定了
2025-10-20
重磅:阿里的 Qoder CLI 正式发布
2025-10-20
想做独立产品的人,趁早放弃Coze拥抱编程
2025-10-20
DeepSeek开源的不仅仅是个新OCR模型。。。
2025-10-20
DeepSeek又开源,这次是OCR模型!附论文解读!
2025-08-20
2025-09-07
2025-08-05
2025-08-20
2025-07-29
2025-07-31
2025-07-29
2025-08-26
2025-07-27
2025-08-22
2025-10-13
2025-09-29
2025-09-17
2025-09-09
2025-09-08
2025-09-07
2025-09-01
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