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0 经验,从 0 到 1,我用AI编程3个月做一个 10W+产品

发布日期:2025-07-28 08:21:39 浏览次数: 1540
作者:纵所周知101

微信搜一搜,关注“纵所周知101”

推荐语

从零经验到10W+产品,3个月AI编程实战经验分享,教你避开三大致命坑。

核心内容:
1. AI时代产品开发的核心思维转变:从技术驱动到需求驱动
2. 新手最容易踩的三大坑:技术自嗨、伪需求、变现盲区
3. 30天快速验证的实战方法论与首月7万+变现案例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我知道在座很多人都在想:AI 这么火,我能不能也分一杯羹?

能。但有个前提——你得避开那些坑。

刚开始做产品的时候,我也和很多人一样,

觉得技术很牛逼,功能很炫酷,结果用户不买账,钱包也不买账。

后来才发现,原来做产品和写作文一样,本质是解决问题。

我从失败中总结出的方法论。从怎么找需求,

到怎么找搭子,再到怎么快速迭代,每一步都踩过坑。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 AI 时代的知识付费,已经从"教你怎么做"变成了"帮你直接做"。

Image

这个认知的转变,会决定你能不能在这波风浪里真正赚到钱。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人试过做产品,结果做出来没人用?

我也是。一年半前,我做了个产品,猎头智能体,上线第一天,

用户数是——7 个。

其中 5 个是我朋友,剩下 2 个是我自己的小号。

但最近的一个数据,会把你吓了一跳。

AI 生成的代码,已经占到全球代码产出的 41%。

什么概念?就是说,现在每写 10 行代码,有 4 行是 AI 写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过去那种"先有技术,

再找用户"的开发模式,已经彻底过时了。

我记得 2 年前,做一个产品至少要 6 个月。

找技术、写代码、测试、上线,每个环节都是坑。

现在呢?从想法到上线,1 个月够了。

我的智能笔尖,30 天从想法到上线,首月变现 7 万多。

AI 把产品开发的门槛降低了 90%。

但是,大部分人还在用老的思维做新的事情。

传统开发失败率 90%,AI 开发成功率能提升 5 倍。

以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个技术很酷→做出来→找用户→没人要→凉凉。

现在是这样的:

用户天天问我这个问题→用 AI 快速实现→48 小时验证→有人付费→继续迭代。

看到区别了吗?以前是我想做什么,现在是用户需要什么。

意味着不会编程的人,也能做产品了。

门槛降低了,但机会真的来了。


AI 编程现状

Image

说实话,看到很多人做 AI 产品,我都替他们着急。因为大家都在重复类似的错误。

第一个坑,技术坑。

"哇,我的 AI 能识别 128 种狗!" 用户:"那又怎样?"

功能再酷,不解决真问题,就是自嗨。

追求酷炫功能,忽视用户痛点。就像我当初做的 AI 简历生成器,技术很牛,效果很好,就是没人付费。为什么?因为简历这事,一年最多用一次,没有复购。

第二个坑,需求坑。

"我觉得大家都需要 AI 记账。"

真相:需要是需要,但不愿意为这个需求付费。

这就是为什么 90%的 AI 产品都死了——他们只懂技术,不懂需求;或者只懂需求,不懂变现。

伪需求包装,没有付费意愿验证。我见过一个朋友,花了 3 个月做 AI 数据分析平台,

功能复杂得不行,结果用户上手就懵了。

太复杂的东西,再有用也没人愿意学。

第三个坑,商业坑。

"我的产品日活 1 万!" "那你赚了多少?" "...还在探索商业模式。"

有流量无转化,变现路径不清晰。就像我那个 AI 绘画工具,追热点做的,用户不少,就是不赚钱。为什么?没有差异化,被大厂免费产品碾压。

真相是什么?

懂技术+懂抓需求,得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才能做出付费的 AI 小产品。

不是技术不重要,是你得先知道做什么,再考虑怎么做。


踩坑经验

Image

说到踩坑,我真是专业的。

第一个作品:AI 简历生成器。

当时我可兴奋了,一键生成专业简历,还能根据不同岗位定制。技术上,我用了最先进的模型;界面上,我请了设计师朋友。

结果呢?

用户用完就跑,为什么?因为简历这东西,一年最多用两次。没有复购,怎么赚钱?

Image

结论:AI 简历生成器,功能很强但没人付费。用户用完就走,根本没有复购需求。我花了 2 个月才明白,低频使用的产品,不太适合目前起步阶段。

AI 数据分析平台,花了 3 个月做出来,用户看一眼就关了。太复杂了,学习成本高得离谱。我才知道,用户是懒的,能一步解决绝不走两步。

AI 绘画工具,追热点做的,结果呢?

市场已经是红海,没有差异化,被大厂免费版本打得措手不及。

三个产品,三种死法,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小而美永远胜过大而全。

不要想着做平台,不要想着做生态,就做一个小功能,

做到极致,用户愿意付费,这就够了。

好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是迭代出来的。


定赛道

好,现在进入正题。怎么找到那个"对的点"?

答案可能会让你意外——看看你的微信通讯录。

真的,你的私域就是你的金矿。

Image

别去看什么行业报告,别去分析什么大趋势,就看你的粉丝每天在问什么。

第一步,我翻了翻我的公众号后台。2 万粉丝,我导出了他们的互动数据。发现了什么?70%是内容创作者。

这是第一个信号。

第二步,我统计了最近半年的私信。排名第一的问题是什么?

"你的文章是怎么写的?有什么技巧吗?" "AI 写作工具推荐一个?" "怎么保持日更还能有质量?"

这是第二个信号。

第三步,我去看了市面上的竞品。ChatGPT 太通用,不懂中文语境;其他工具要么太贵,要么不好用。

私域分析三步:粉丝画像分析、历史互动挖掘、竞品空白发现。

三个信号汇总,答案就出来了:做一个懂中文、懂公众号、懂创作者的 AI 写作工具。

这就是"智能笔尖"的由来。

再举个例子,我的第二个产品"认知图解"。

怎么来的?我发现每次发文章,都有人问:"你的配图是怎么做的?"

一开始我还挺得意,一个个回复。后来问的人太多了,我就想——这不就是需求吗?

8 万粉丝,如果 1%的人有这个需求,那就是 800 个潜在客户。如果转化率 10%,客单价 399,你算算是多少?

不要凭空想需求,你的粉丝会告诉你答案。

我的粉丝,70%是内容创作者,他们每天最头疼的是什么?写作效率低,日更压力大。高频问题就是产品机会。

Image

我发现市场上没有针对中文语境的 AI 写作工具,于是决定做"智能笔尖"。

还有认知图解,因为很多人问我文章插图怎么做的,但用 AI 也做不出高级卡片,这就是机会。

认知图解的地址:https://xiaojuexing.com/ 、

有兴趣的圈友可以免费内测,领取内测码即可

XWUMKHXAG6


和产品视频:

一个公式:私域积累+痛点挖掘+竞品分析=精准赛道。

我们的深度理解,就是护城河。


盘需求

找到方向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让粉丝参与你的产品设计。

我的方法很简单,四个渠道:

Image

第一,深度访谈。

我找了 10 个经常互动的铁粉,每人聊一小时。不是问"你需要什么",而是问"你现在是怎么写文章的"。

有个粉丝跟我说:"每天最痛苦的不是没东西写,而是有想法但写不出那个感觉。"

这句话点醒了我——用户要的不是 AI 帮他写,而是帮他把想法变成文章。

第二,社群调查。

我在几个创作者社群发了问卷,收集了 127 份反馈。最有意思的是,大家的痛点出奇一致:

"想保持个人风格" "怕被平台判定为 AI" "要有持续的爆款能力"

第三,竞品分析。

我去看了所有竞品的差评。你知道用户骂得最多的是什么吗?

"生成的内容没有灵魂" "一看就是 AI 写的" "不懂中文的表达习惯"

骂点就是机会。

第四,同行交流。

我找了几个做内容的朋友聊天。其中一个朋友说了句特别有意思的话:

"我不是不会写,我是不知道怎么开头。"

这让我意识到,AI 不应该替代创作者,而应该做创作者的副驾驶。

通过这四个渠道,我终于搞清楚了用户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是一个写作机器,而是一个懂他的写作伙伴。

观察用户行为比听用户说话更重要。

有思考的你+会写作的智能笔尖=未来 AI 作家。


瞄得准

Image

什么是真需求?

高频×刚需×付费意愿=真需求。

怎么判断哪个是真需求?

我有三个标准,特别简单:

第一,看频率。

写作是不是高频需求?是的,日更博主天天要写。 相比之下,做简历是高频需求吗?不是,一年两次。

第二,看痛苦程度。

不写文章会怎样?没内容就没流量,没流量就没收入。 这是真痛,不是痒。

第三,看付费意愿。

我做了个测试。在社群里说:"如果有个工具能帮你提升 50%的写作效率,你愿意付多少钱?"

80%的人选择了 50-200 元/月的区间。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需求不仅真实,而且用户愿意为它买单。

但光有理论还不够,我做了个 MVP 来验证。

花了 48 小时,我和技术搭档做了个最简版本:

  • 只有一个功能:输入想法,生成开头
  • 界面奇丑无比
  • 但是能用

我找了 10 个种子用户测试。

第一天,3 个人说"有点意思"。

第二天,7 个人问"什么时候能出完整版"。

第三天,有人直接问"能不能先预定"。

这时候我知道,这事儿能成。

Image

不要相信用户说的,要看用户做的。愿意掏钱的需求,才是真需求。

讲真,用户的行为比承诺更诚实,场景比功能更重要。

10 个精准用户胜过 100 个泛用户。


找搭子

Image

产品方向有了,需求验证了,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找个靠谱的技术搭档。

说实话,这步最难。为什么?因为好的技术人才都很贵,而且未必愿意跟你一起创业。

我是怎么找到的?

先说说我的标准:

第一,技术要过硬。注意,不是会调用 AI 接口就行,而是真的懂架构。

我面试过一个哥们,说自己精通 AI。我问他:"怎么处理并发请求?"他愣了。

这种就不行。

第二,要有产品思维。

写代码谁都会,但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的人不多。我现在的搭档,经常会反问我:"用户真的需要这个功能吗?"

这种才是好搭档。

第三,执行力要强。

创业最怕什么?最怕拖延症。说今天做,结果下周还没动。这种人再厉害也不要。

第四,价值观要一致。

什么叫价值观一致?就是都认同"先把产品做出来,赚到钱再说"。

那么去哪找这样的人?

我试了三个渠道:

第一个,技术社区发帖。比如稀土掘金,CSD N。

第二个,技术大 V 的粉丝群。很多程序员都有副业需求,而且能力不错。

第三个,黑客马拉松。这个最有效,因为能现场看到实力。

怎么确定的?

很简单,先做个小项目测试。我出了个题目:"48 小时内,做个简单的文本生成工具。"

不仅看结果,更看过程。有个哥们儿,虽然功能简单,但代码结构清晰,注释完整,还写了使用文档。

简单直接,不画饼,不忽悠。

现在回头看,找对搭档,真的是成功了一半。

总结就是:先做小项目测试、明确分工和收益、签署简单协议。

我的经验,其实这个靠缘分,懂的都懂。

(真实的事,我和我的合伙人墨云认识很久)

好的搭子,不只是技术实现,是能和你一起思考产品方向的人。

价值观匹配比技术水平更重要。


认知流程重写

Image

很多人用 AI,还是在做加法。

真正的 AI 化,是重新设计流程。

拆解→AI 化→重组,这是核心方法。

我拿公众号写作举例。

原流程:选题→查资料→写初稿→改 5 遍→配图→排版,3 小时。

AI 流程:输入选题想法→AI 生成→人工优化→一键排版,30 分钟。

效率提升 90%,体验提升 10 倍。

但这不是简单的工具替换,是流程再造。

你要问自己:哪些步骤最耗时?哪些环节最难?AI 能解决什么?

重点是,能一步的绝不两步,能自动的绝不手动。

AI 不是让你的工作变得更复杂,是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流程 AI 化五步法:画出现有流程、标注痛点、AI 能力匹配、重新设计流程、极简化体验。

但这还不够。我们发现一个问题:AI 生成的内容太"AI"了。

怎么办?

我们加了个"风格学习"功能。用户可以上传自己以前的文章,AI 会学习他的写作风格。

这样生成的内容,既高效又有个人特色。

有个用户反馈特别有意思:"用了你们的工具,我老婆都没发现文章是 AI 帮我写的。"

这就对了。最好的 AI 工具,是让人感觉不到 AI 的存在。

记住:不要让用户适应你的产品,而要让产品适应用户的习惯。


出产品文档

Image

产品流程有了,接下来要写产品文档。

很多人觉得这个不重要,大错特错。一份好的产品文档,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我的产品文档特别简单,就一页纸:

产品名称:智能笔尖 (为什么叫这个?笔是写作,尖是精准,智能不用说)

一句话介绍:让 AI 帮你写出 10W+爆款文章 (注意,不是"AI 写作工具",而是"写出 10W+",直接说结果)

核心功能:就三个

  1. 1. 智能写作(不是生成,是辅助)
  2. 2. 风格学习(保持个人特色)
  3. 3. 爆款分析(什么样的文章容易火)

目标用户:日更的公众号博主 (越具体越好,不要"内容创作者",而是"日更的公众号博主")

独特价值:懂中文语境的 AI 写作工具 (市面上大部分工具都是英译中,我们是原生中文)

收费模式:99 元/月订阅制 (为什么是 99?不是 69 也不是 199?因为刚好低于 100 元的心理价位)

这份文档,我们前后改了不下 20 版。每改一次,产品思路就清晰一分。

最有用的是那句"一句话介绍"。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你的产品,说明你自己都没想清楚。

还有个小技巧:把这份文档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次想加新功能的时候,

看看它。如果新功能不符合核心定位,坚决不加。

克制,比放纵更重要。

文档写作三要点:简洁明了、具体量化、场景化表达。

没有文档的产品,就像没有说明书的电器。


选前端

Image

用户不会因为你的技术有多牛而付费,但会因为界面太丑而离开。

是的,这个看脸的世界,产品也要看颜值。

我们的第一版,那叫一个惨不忍睹。灰色背景,宋体字,按钮都是默认样式。

结果用户反馈:"这是 10 年前的网站吗?"

痛定思痛,我们确定了三个原则:

第一,美观。 不求惊艳,但求舒服。我们参考了 Notion 的设计,简洁但不简陋。

第二,简单。 3 秒学会用。首页就一个输入框,一个按钮。用户不需要看教程。

第三,快速。 点击就有反应,生成不超过 3 秒。宁可功能少一点,也要速度快一点。

特别是第三点,太重要了。

我们测试发现,如果生成时间超过 5 秒,50%的用户会关闭页面。

所以我们做了很多优化:

  • 打字机效果,让用户感觉 AI 在实时创作
  • 预生成机制,提前准备好常见内容
  • 多模型负载均衡,哪个快用哪个

用户反馈:"我擦,效果比克劳德还好"

在用户眼里,快就是好,美就是对。


理架构

Image

架构这块,说实话是技术搭档的主场。但作为产品负责人,你也要懂基本逻辑。

我们的架构演进很有意思:

V1.0 版本,特别简单。 一个前端页面,一个 API 接口,直接调用 OpenAI。部署在 Vercel 上,免费。

这版本支撑了我们的 MVP 测试。

V2.0 版本,用户多了,问题来了。 API 调用频繁超限,用户体验差。我们加了 Redis 缓存,把常见请求缓存起来。

效果立竿见影,成本降低了 60%。

V3.0 版本,追求稳定。 我们接入了多个 AI 模型,做负载均衡。OpenAI 挂了用 Claude,Claude 挂了用通义千问。

用户无感知,但稳定性提升了 90%。

这里有个血泪教训: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架构。

我见过太多项目,还没有用户就在纠结"微服务还是单体","用 MySQL 还是 PostgreSQL"。

真相是:你的用户不关心你用什么技术栈,他们只关心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先跑起来,再优化。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跑得快

Image

私域冷启动,不是终点,迭代才是王道。

我的节奏是这样的:每周小更新,每月大更新,每季度战略调整。

产品上线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是迭代。

我们的策略很简单:快速迭代,小步快跑。

每周五,我们会做三件事:

第一,看用户在骂什么。

是的,你没听错,专门看差评。第一周,骂得最多的是"生成的内容太模板化"。

我们立刻优化了提示词,加入了更多变化。

第二,看用户在求什么。

有个功能需求出现了 17 次:"能不能一键生成小红书文案?"

虽然这不是我们的核心功能,但用户需要,我们就加。结果这个功能成了付费转化率最高的。

第三,看用户在夸什么。

被夸最多的是"风格学习"功能。这给了我们信心,继续在这个方向深挖。

我们的迭代节奏是:

  • 每周小更新(修 bug,微调体验)
  • 每月大更新(新功能上线)
  • 每季度战略复盘(要不要调整方向)

举个例子,我们的"爆款标题"功能,就是这么迭代出来的:

第一周:基础版,随机生成 5 个标题 用户反馈:太随机,不够精准

第二周:加入行业分类 用户反馈:还是不够个性化

第三周:结合历史爆款数据 用户反馈:这个可以!

第四周:加入情绪分析 用户反馈:绝了!这就是我要的!

四次迭代,付费率从 5%提升到 23%。

记住乔布斯那句话:好产品是迭代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

不是所有需求都要满足。如果偏离了核心价值,宁可不做。


最后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重要的感受。

AI 时代的知识付费变了。

过去卖课程,教你怎么做;现在卖工具,帮你直接做;未来卖方案,替你想明白。

本质变化:从"知识交付"到"解决方案交付"。

不再是教会你,而是替你做好。

更狠的是,AI 时代有三大机会:

产品开发门槛降低 90%,AI 编程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做产品。

认知和私域是最大资产,深度理解用户需求比技术更重要。

Image

重新定义"价值交付",真正的机会不在技术,在商业模式。

这轮 AI 浪潮,像极了互联网早期的野蛮生长。

机会属于那些敢于重新定义"价值交付"的人。

这轮 AI 浪潮,真正的机会不在技术,而在重新定义"价值交付"。

如果你依旧不顺手下场,再牛的 AI 也改不了命。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