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国产AI崛起,四大神器深度实测报告,带你领略中国AI的魅力!核心内容:1. 国产AI工具百花齐放,功能强大令人自豪2. Flowith:全能型选手,AI界的瑞士军刀,无限画布交互革新3. Manus、Skywork、Lovart:各具特色,实测体验与应用场景分析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好好深扒一下最近风头正劲的四款AI神器:我个人最爱的 Flowith 和 Manus,还有实力不俗但让我有点“爱恨交加”的 Skywork AI,以及一度惊艳但后来有点“一言难尽”的 Lovart AI。它们个个都号称身怀绝技,但哪个才是真·生产力王者?哪个又可能让你踩坑?这篇万字长文,就是我呕心沥血的第一手体验报告!? 准备好了吗?发车!??
首先,必须吹爆我的新晋No.1——Flowith!如果用八个字形容它,那就是:处理超强,体验丝滑! ? 对于我这种天天跟文字、图片、各种复杂任务打交道的人来说,Flowith简直就是AI界的瑞士军刀,全能到让你想哭!?
它的核心黑科技,首推Agent Neo和Oracle模式。Agent Neo号称是“世界首个无限AI智能体”,能够实现无限步骤、无限上下文(百万级上下文!)、无限工具地干活!
但最最让我惊艳的,还是Flowith的“无限画布”交互界面!
在具体的“处理能力”上,Flowith也绝不含糊。
至于Flowith有多牛,在这里可以研究下:
https://flowithai.feishu.cn/docx/I5J6dQZt9opp2Rxhdi2c0JnrnKc
一定要看哈,Flowith真的可以惊掉你下巴
Flowith的口号是“Stop Chatting, Start Creating”(停止聊天,开始创作)
聊到团队背景,Flowith虽然是2023年6月成立于美国加州的公司 ,但它的创始人之一Derek Nee 是咱们华人同胞!我看过他的履历,从河南到清华,再到海外深造和创业,足迹遍布中美两地,并且Flowith的设计和早期开发也有在上海进行的经历,还获得了YC中国的支持(通过Miracleplus)。这种中西合璧的基因,加上对两国用户习惯的深刻理解,可能正是Flowith能够做出既有国际视野、又能精准戳中咱们国内用户痛点的好产品的原因吧!Flowith在主要用户来源地上,美国和中国都占据了显著份额,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它的广泛吸引力 。这妥妥的也是咱们中国智慧的结晶!????
价格方面,Flowith提供了很有竞争力的订阅计划,包括免费套餐(每日100次AI模型调用限额)和不同等级的付费套餐(如付费用户每日600次调用限额)。考虑到它提供的强大功能和丝滑体验,我个人觉得性价比真的很高!? 比如,它的Oracle模式(超级模型)每执行一步消耗一个T-1配额,知识库内的文件不消耗Token,基于知识库的对话则按标准服务定价,这些都可以在其官网上查到清晰的说明 。
一些行业大佬和早期用户也对Flowith赞不绝口。例如,dora.run的创始人Charles Liu就评价说Flowith是“近期看到的最令人惊艳的AI产品之一,可追溯性清晰,分解和答案都可靠”。AI研究者Yemengard也认为“Flowith让AI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本位工具,用于深度思考和头脑风暴!”。这些评价都印证了Flowith在交互创新和实用性上的出色表现。
如果说Flowith是全能的创意大师,那么接下来要聊的Manus,就是雷厉风行的“行动派”专家!在我心中,Manus的实力稳坐第二把交椅,它的出现,同样让我感受到了国产AI的强劲脉搏!?
Manus最核心、最牛X的地方,就在于它惊人的“自主性” (Autonomous Task Execution) 。你只需要给它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帮我写一份关于全球变暖的市场分析报告”或者“给我规划一个为期三天的成都旅游行程”,它就能像一个能力超群、不用睡觉的超级助理一样,自己去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撰写内容、生成图表,甚至帮你比较酒店机票并给出预订建议!。而且,就算你关掉网页,Manus也能在云端默默地把活儿干完,完成后再通知你 。这种“你只管提需求,剩下的我来搞定”的体验,简直不要太省心!?➡️??
Manus不仅仅能处理文字,它还具备多模态处理能力,可以理解和生成文本、图像、代码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同时,它还能与外部工具如浏览器、代码编辑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进行无缝集成,从而获取实时信息、自动化执行更复杂的工作流 。这种能力使得Manus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从商业分析、软件开发到内容创作、教育辅导,几乎无所不能。不少早期用户在体验后都惊呼:这简直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了!。
在衡量AI真实世界问题解决能力的权威GAIA基准测试中,Manus也交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绩单。有报道称其取得了SOTA(State-of-the-art,即当前最佳)的表现,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包括OpenAI的GPT-4在内的一些国际大厂模型!。例如,有评测指出Manus在GAIA测试中得分约86.5% 。这可不是随便吹牛的,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产AI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Manus的开发团队是来自中国的初创公司Monica。其创始人肖弘先生,是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牛人,在校期间就展现出非凡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 。Monica团队凭借Manus的惊艳表现,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近期完成了由顶级风投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估值达到5亿美元 。这充分说明了市场对其技术实力和未来前景的高度认可。纯正的国产AI力量,必须给一个大大的赞!???
说到用户体验,很多用过Manus内测的朋友(包括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真人干活感” 。它在执行任务时,会一步步地展示自己的思考路径和操作过程,比如打开浏览器搜索信息、分析文件内容等等,让你感觉真的有一个非常能干的人类助手在帮你处理事务,过程非常直观和透明。这种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用户对AI的信任感。
当然,作为一款横空出世的创新产品,Manus也并非完美无缺。在我(和一些其他早期用户)的体验中,它偶尔会出点小bug,或者在访问量大的高峰期出现卡顿甚至服务不稳定的情况 。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评测也提到它在处理付费墙、高负载时会遇到困难,有时甚至会崩溃 。毕竟还是新产品嘛,成长的烦恼也是有的。而且,由于初期采用的是邀请码机制,一度还出现了黄牛倒卖邀请码的现象,引发了一些“营销味太重”的争议 。不过,我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随着团队的持续优化和算力资源的扩充,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瑕不掩瑜,Manus展现出的潜力依然让人充满期待!?
费用方面,Manus采用的是点数(Credits)计费系统。用户购买套餐后会获得一定数量的点数,执行任务时会根据任务的复杂度(例如调用的LLM Token数量、虚拟机使用时长、第三方API调用等)消耗相应的点数。比如,一份标准的数据分析可视化任务可能消耗290点,而一个复杂的App原型设计则可能烧掉900点 。其套餐价格从每月39美元(约合人民币280元,包含3900点数)的入门版到每月199美元(约合人民币1400多元,包含19900点数)的专业版不等 。对于个人用户或者小型团队来说,如果要频繁执行非常复杂的任务,这个成本确实需要仔细掂量一下。这一定价策略也表明,Manus可能更侧重于那些能够通过其强大自动化能力带来显著时间或成本节省的高价值复杂任务场景。
Manus的出现,不仅仅是又多了一个强大的AI工具,它更代表着一种AI发展的新方向——从被动响应的助手,向主动执行的“数字员工”或“AI合伙人”转变 。它试图弥合人类意图与复杂任务执行之间的鸿沟,让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又近了一步。
接下来聊聊Skywork AI,它的中文名叫“天工”,是国内知名A股上市公司昆仑万维旗下的AI猛将 。如果说Flowith是创意无限的艺术家,Manus是雷厉风行的行动派,那么Skywork AI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严谨治学的“科研学霸”?。它特别擅长进行深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专业级的文档、PPT演示文稿、数据分析表格等“硬核”内容 。如果你需要处理大量信息、撰写深度报告或者制作数据驱动的演示,Skywork AI绝对能祝你一臂之力!
Skywork AI的核心技术之一是“DeepResearch” 。官方宣称,这项技术能够进行比传统RAG(检索增强生成)方法深入多达10倍的内容搜索和分析,从而挖掘出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有效减少AI产生“幻觉”(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概率 。为了实现专业化的输出,Skywork AI还构建了一套由“5个专家智能体+1个通用智能体”组成的垂直专业系统 。这五个专家智能体分别专注于文档写作、PPT制作、电子表格分析、播客生成和网站创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听起来就非常专业!
除了强大的研究和文档处理能力,Skywork AI也能进行多模态内容创作,比如将文本转化为播客音频,甚至生成视频内容 。同时,它也非常注重内容的“可溯源性” (Source Tracing) 。在生成的文档、PPT或表格中,很多关键信息都会标注引用来源,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证,这对于需要严谨性的学术研究和商业报告来说至关重要,让你用得更放心。Skywork AI还允许用户上传自己的文档、链接和媒体资源,构建个人知识库,让AI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从而保证内容与用户的既有知识、品牌风格等保持一致 。
在AI能力评测方面,Skywork AI同样不甘示弱。官方宣称,其DeepResearch智能体框架在GAIA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一度号称全球第一,甚至超越了OpenAI Deep Research和我们前面提到的Manus(根据截至2025年5月10日的数据,Skywork的GAIA评分为82.42)。这口气可真不小!看来国产AI领域真的是神仙打架,竞争异常激烈啊!
然而,说到Skywork AI,就不得不提我(以及可能很多小伙伴)在使用过程中最肉疼的一点——成本!? 我在体验时发现,Skywork AI“基本执行一个任务能耗几千点,几十块RMB的样子”。这个“点数消耗”模式,给人的感觉可比官方宣传的每月1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45元)的订阅费 要“刺激”得多!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同样的任务我让loveart能生成画面,生成视频,就是它直接不用chatgptimg来生成用flux生成的图让我头疼,其他都非常强,好比说直接用kling生成的视频,反正比我人手挫的要好多了,只是画面不尽如人意,还能给你配上背景音乐。但是同样的在skywork生成的图像也是gpt,只是他生成两幅,后边就换模型了,不知道是我没充值还是啥,但是这体验感就变差了,然后让他做ppt,也经常生成报错,虽然很明显知道它有能力,但是就是不到位。任重道远!
虽然官方宣传其“综合任务价格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70%” ,甚至“DeepResearch能力媲美OpenAI,成本仅为其40%” ,但这和我实际感受到的“点数刺客”有点对不上号啊。? 经过一番琢磨,我猜测这可能是因为Skywork AI的计费方式比较复杂。基础的19.99美元月费可能只包含了一部分通用功能或者一定量的基础点数。而像DeepResearch这样的高阶操作,或者通过API进行大规模调用,可能就需要额外消耗大量的“点数”,并按照实际使用量进行付费。国内很多大模型服务,比如DeepSeek V3的API也是按照百万Token来计费的 。如果Skywork AI也是类似的模式,那么“一个任务几十块”的说法就能解释通了。这一点,真心希望官方能够把计费规则和点数消耗标准弄得更透明、更清晰一些。毕竟,功能再强大,如果用起来成本高到让人望而却步,那也白搭啊!? 一位Reddit用户在体验分享中提到Skywork.ai“目前免费”,这可能指的是早期测试阶段或者一个非常有限的免费试用额度,并不能反映其在处理复杂或大量任务时的真实成本结构。
团队背景方面,Skywork AI是由注册在新加坡的公司Skywork AI Pte. Ltd.推出的 。但它和国内A股上市公司昆仑万维关系匪浅,其核心产品“天工超级智能体”正是由昆仑万维发布的。可以说,Skywork AI是昆仑万维在AI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有这样的大厂背景加持,其研发实力和资源支持应该都相当雄厚,这也为其能够打造出DeepResearch这样的硬核技术提供了保障。
Skywork AI凭借其深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智能体套件,无疑为需要高质量、高可信度内容输出的专业人士和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选择。但其略显复杂的成本结构,确实是用户在选择时需要仔细考量的一个因素。
最后,我们来聊聊Lovart AI。这款工具,我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确实是被结结实实地惊艳到了!✨ 我还记得当时参加内测,它初期的生图效果特别好,不仅能根据文本提示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还能辅助进行图像编辑、做设计稿、做分镜,甚至一度宣传可以直接输出视频(集成了Keling视频模型和Suno音乐模型等)。当时我一度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AI设计神器!
Lovart AI将自己定位为“全球首个设计智能体” (Design Agent) ,宣称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让AI自动分解设计需求,完成从草图到成稿的全链路设计,听起来就非常具有颠覆性 。它还强调“人与AI在同一画布上共同创作”的理念,支持多模态协作和智能图文分离等高级功能 。
但是,但是!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用着用着,我就发现不对劲了。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Lovart AI“后边就开始降智”,生成的图片“品质不咋滴”。这种从云端跌落到谷底的落差感,简直让人“一言难尽”啊!? 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打开方式不对,还是因为产品要控制成本,偷偷把模型的核心参数调低了,导致输出质量大不如前?总之,这种体验让我测试它的欲望都大大降低了。
而且,我的这种负面感受似乎并非个例。在知名的AI工具导航网站FutureTools上,Lovart AI甚至被打上了一个非常显眼的警告标签?,理由是“试图操控点赞系统、糟糕的客户评价或可疑行为” 。这无疑为Lovart AI的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些用户在Reddit等社区的讨论中,也提到了使用Lovart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消耗过多credits来修复错误,或者网站功能不完善等 ,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产品在质量和用户体验上可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困扰。虽然这些反馈不一定都直接指向“降智”,但也暗示了产品在某些方面未能达到用户的期望。
关于Lovart AI的背景,我之前也听到坊间传闻说它是liblib.art(哩布哩布AI)旗下的产品。经过一番挖掘,这个说法基本得到了证实。有信息显示,Lovart AI确实是由中国科技公司Liblib开发,并由其首席研究员王浩帆领导 。LiblibAI在国内AI图像模型和创作社区可是大名鼎鼎,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模型资源,也获得了数亿元的融资 。按理说,有这样强大的技术和资源背景,Lovart AI的品质应该持续精进才对,怎么会出现用户普遍感受到的“降智”现象呢?这确实让人有些费解。
或许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在用户量上来之后调整了后端模型的调用策略;又或者是模型在迭代更新过程中,为了追求某些方面的提升(比如更快的出图速度或更强的“安全性”),牺牲了部分创意和细节表现力,导致了用户体感的下降。AI模型的调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时候“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不管原因如何,Lovart AI从初期的惊艳到后来的“一言难尽”,确实让不少早期看好它的用户感到惋惜。刚开始的眼前一亮是真的,后来的失望和吐槽也是真的。真心希望Lovart团队能够认真倾听用户的声音,正视存在的问题,努力优化产品,早日找回那个曾经让我们惊艳的AI设计伙伴!?
说了这么多,我知道大家最想要的还是一个直观的对比!别急,贴心如我,早就准备好了一张“四大AI神器横评表”,让你一眼看明白这几款工具的优劣长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按需选择不迷路!?
特性维度 (Feature) | Flowith | Manus | Skywork AI (天工) | Lovart AI |
核心亮点 |
AI Agent自主任务执行 |
DeepResearch深度研究 |
||
用户反馈亮点 |
处理能力超强 |
“真人干活感” |
||
用户吐槽点 |
点数消耗大, 单任务成本高 (几十元RMB) |
后期输出质量下降明显 (“降智”) |
||
我的推荐指数 |
||||
一句话点评 |
||||
团队背景 |
中国创业公司Monica |
Liblib.art (哩布哩布AI) 旗下 |
这张表格清晰地总结了四款工具的核心特点、用户口碑、潜在问题以及我的个人推荐。希望它能帮助大家在选择AI工具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看完这四大AI神器的评测,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对咱们中国AI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遐想?
这些优秀的国产(或有深厚中国背景的)AI工具的涌现,并非偶然。它背后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鼓励创新、以及庞大市场需求驱动的必然结果。正如一些报告指出的,中国在AI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和高引用率论文数量上均名列前茅,AI人才的培养也已超越美国,成为AI人才的最大生产国 。同时,中国职场中AI工具的使用率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些都为本土AI工具的快速发展和迭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个人在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尤其是Flowith和Manus,深刻感受到了它们在提升工作效率、激发创意思维方面的巨大潜力。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的“智能伙伴”。我强烈推荐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优先体验Flowith和Manus,这两款工具在综合能力和创新体验上,绝对能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Skywork AI的功能虽然强大,尤其适合需要深度研究和专业报告的用户,但在使用时确实要注意成本控制,看是否符合自己的投入产出预期。至于Lovart AI,虽然我目前的体验有些遗憾,但依然期待它能认真听取用户反馈,早日优化,找回那个曾经让我们眼前一亮的“设计精灵”。
AI时代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产力工具。这波由AI技术引领的变革红利,你准备好抓住了吗?希望我的这篇深度体验分享,能为大家打开一扇了解和运用这些前沿AI工具的窗户。赶紧去试试这些令人振奋的AI神器吧,让它们成为你工作学习、创新创造的超级buff!?
最后,跟大家互动一下哈:
你还用过哪些让你惊艳的国产AI工具?或者对今天聊到的这几款工具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和体验?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分享,我们一起交流心得,一起学习进步,一起见证中国AI的辉煌崛起!???
如果你觉得这篇评测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在看?、转发↗️三连哦!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输出干货的最大动力!爱你们!❤️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5-25
AI应用的三层结构
2025-05-24
CraftWeave:我用 AIGC 打造的第一个 DevOps 工具
2025-05-23
实测Manus和Lovart,谁才是Agent新王?
2025-05-23
AI Agent 能做什么?10大应用场景全览
2025-05-23
打造你的专属AI Agent: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全指南
2025-05-22
天工超级智能体:用 Office Agent 重新定义 AI 生产力
2025-05-22
什么是简洁?与孙子、乔布斯谈 AI 产品的设计过程
2025-05-22
新一代 IDE 横空出世,轻松碾压 VS Code 和 Copilot?
2025-03-06
2024-09-04
2025-01-25
2024-09-26
2024-10-30
2024-09-03
2025-03-12
2024-12-11
2025-02-18
2024-12-25
2025-05-24
2025-05-23
2025-05-22
2025-05-21
2025-05-21
2025-05-20
2025-05-20
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