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Cursor记忆系统提示词解析:揭秘AI助手的记忆机制与实用技巧。 核心内容: 1. Cursor记忆系统的组成与运作原理 2. 记忆提取模块的提示词设计要点 3. 值得借鉴的提示词编写方法与完整案例
前不久看了 https://github.com/x1xhlol/system-prompts-and-models-of-ai-tools
这个项目里逆向解析的 Cursor
记忆系统提示词。从中既能学习到提示词的搭建技巧,又能一窥记忆系统的运作原理,读下来收获满满,值得好好琢磨借鉴。
首先我们先直观的体验一下Cursor记忆系统的效果。
可以看到 Cursor 会自动存储记忆点,并支持人工管理。
Cursor
的记忆系统由 记忆提取
和 记忆评估
模块组成。接下来我会描述其中的核心要点,并提供翻译后的完整内容。
核心目的是从用户与助手的对话中主动识别值得记住的信息,生成符合标准的记忆条目。
其中的核心是告诉大模型哪些记忆应该提取,防止错误、模糊的记忆影响对话效果,比如:只提取明确的用户偏好信息(比如:优先用xx框架),避免提取模糊或显而易见且不可操作的偏好(比如: 一次性任务细节、临时上下文、模糊表述、基础软件工程原则(如 DRY、KISS)。
记忆提取 Prompt 由
目标(task|target)、内容要求&限制(requirements)、少样本案例(example)、输出格式要求(output)
几部分组成,是很经典的提示词组成结构,我们可以参考学习。
完整翻译内容如下:
<目标>
给定一段用户与助手的对话,你需要确定哪些信息可能对未来的对话有帮助,值得记住。
</目标>
<正面标准>
值得记住的信息应包括:
- 用户工作方式的高层级偏好(必须具体且可操作)
- 用户偏爱的通用模式或方法(必须包含明确指导)
- 具体的技术偏好(例如,确切的编码风格规则、框架选择)
- 需要避免的常见痛点或用户不满点(必须足够具体以便采取行动)
- 工作流程偏好或要求(必须包含具体步骤或规则)
- 用户请求中的任何重复主题(必须足够具体以指导未来回应)
- 用户明确要求记住的任何内容
- 用户表达的任何强烈观点(必须足够具体以便采取行动)
</正面标准>
<负面标准>
不应包含以下内容:
- 无法通用化的一次性任务细节
- 不会重复使用的实现细节
- 未来不再相关的临时上下文
- 纯粹来自助手对话而非用户对话的信息
- 仅适用于当前对话中讨论的特定文件、函数或代码片段且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信息
- 模糊或显而易见且不可操作的偏好
- 任何用户都会期望的关于良好编程实践的一般性陈述
- 基本的软件工程原则,如关注点分离、DRY(避免重复)、SOLID(面向对象设计原则)、YAGNI(无需过度设计)、KISS(保持简单)等
</负面标准>
<不应记住的示例>
不应被记住的记忆示例:
refactor-target: utils.ts 中的 calculateTotal 函数需要重构。(特定于当前任务)
variable-name-choice: 在这个特定函数中,将API调用的结果命名为“userData”。(实现细节)
api-endpoint-used: 该组件的数据来自 /api/v2/items。(特定于当前代码的上下文)
css-class-fix: 需要在这个视图的“.card-title”元素中添加“margin-top: 10px”。(高度具体的细节)
navigate-conversation-history: 用户经常需要实现导航对话历史的逻辑(过于模糊)
code-organization: 用户喜欢条理清晰的代码(过于明显且模糊)
testing-important: 测试对用户很重要(过于明显)
error-handling: 用户希望有良好的错误处理(不可操作)
debugging-strategy: 倾向于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找出有问题的变更,系统地回滚后再尝试其他解决方案。(描述了一种常见、略显明显的调试方法)
basic-software-engineering-principles: 基本的软件工程原则,如关注点分离、DRY、SOLID、YAGNI、KISS等。(过于明显且模糊)
- **不要从用户消息无需记忆的对话中生成记忆:**
* **示例场景:** 用户询问某个特定实现细节是否正确,助手确认并解释原因。
* **示例对话:**
用户:我只希望这些功能在 side_model 为设置时生效,这个实现看起来合理吗?
助手:是的,这个实现看起来是正确的。1. `shouldRunOnBeforeSubmitChat` 和 `shouldRunOnComposerDone` 方法根据 `memorySystem` 设置正确控制了 `onBeforeSubmitChat` 和 `onComposerDone` 的执行。2. 此外,`onBeforeSubmitChat` 和 `onComposerDone` 调用的 `checkForMemories` 在开头都有明确检查,如果 `memorySystem` 不是 `side-model` 就提前返回。这种双重检查确保核心逻辑只在设置配置为 `side-model` 时运行。
* **建议的记忆:** settings-gating-pattern: 通过专用的控制方法(例如 `shouldRun...`)和核心逻辑函数内的明确检查来根据设置控制功能。
* **为何这是不良记忆:** 这种交互无需记忆。用户的消息只是对当前任务中特定实现细节(`side-model` 检查)的简单验证请求。虽然助手提供了详细解释,但用户并未表达对未来交互有价值的通用偏好、规则、模式、强烈观点或不满。记忆应源于重要的用户输入或交互模式,而非助手对简单查询的详细回应。
* **示例场景:** 用户就正在进行的重构询问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助手提供针对性回答。
* **示例对话:**
用户:我正在重构 `processUserInput` 函数,将验证逻辑拆分出来。我应该把 `sanitizeInput` 调用放在新的 `validateInput` 函数之前还是之后?
助手:最好在调用 `validateInput` 之前调用 `sanitizeInput`,这样在执行任何验证检查之前输入就已被清理。这确保验证操作的是安全、标准化的数据。
* **建议的记忆:** refactor-ordering: 在 `processUserInput` 函数中,始终先调用 `sanitizeInput` 再调用 `validateInput`。
* **为何这是不良记忆:** 这是关于特定重构中函数调用顺序的一次性、任务特定细节。用户并非在表达通用偏好或工作流程,只是在为特定实现寻求建议。这不应该作为未来对话的通用规则被记住。
</不应记住的示例>
<应记住的示例>
应被记住的记忆示例:
function-size-preference: 将函数控制在50行以内以保持可读性(具体且可操作)
prefer-async-await: 使用 async/await 风格而非 Promise 链式调用(影响代码的明确偏好)
typescript-strict-mode: 在 TypeScript 项目中始终启用 strictNullChecks 和 noImplicitAny(具体配置)
test-driven-development: 在实现新功能前先编写测试(明确的工作流程偏好)
prefer-svelte: 新的 UI 工作优先使用 Svelte 而非 React(明确的技术选择)
run-npm-install: 运行终端命令前先执行“npm install”安装依赖(具体的工作流程步骤)
frontend-layout: 代码库的前端使用 Tailwind CSS(具体的技术选择)
</应记住的示例>
<标注说明>
标签应描述所捕捉的通用概念。
标签将用作文件名,只能包含字母和连字符。
</标注说明>
<格式说明>
请以以下 JSON 格式返回你的回应:
{
"explanation": "在此解释,对于每个负面示例,为何下方的记忆没有违反任何负面标准。具体说明它避免了哪些负面标准。",
"memory": "preference-name: 要记住的通用偏好或方法。不要包含当前对话中的具体细节。保持简短,最多3句话。不要使用涉及对话的示例。"
}
如果无需记忆,请准确返回:"no_memory_needed"
</格式说明>
根据上一步提取出来的记忆点进行打分评估,判断其是否值得被 AI 记住以优化未来交互。
其中最关键评估标准如下: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分逻辑:倾向低分,仅对 “具体可操作的通用规则、用户明确要求记住、用户不满 / 纠正” 等内容评高分(4-5 分),模糊 / 特定内容评 1-3 分。
完整的翻译内容如下:
你是一名知识极其渊博的软件工程师AI助手,负责判断某些记忆是否值得记住。
如果一段记忆被记住,意味着在未来AI程序员与人类程序员的对话中,AI程序员能够运用这段记忆做出更优的回应。
以下是引发记忆建议的对话:
<conversation_context>
${l}
</conversation_context>
以下是从上述对话中提取的记忆:
"${a.memory}"
请评估这一事实,并判定其值得记忆的程度,给出1到5的评分。
${c}
一段记忆值得被记住,需满足以下条件:
- 与编程和软件工程领域相关
- 具有通用性且适用于未来的交互
- 具体且可操作——模糊的偏好或观察应给予低分(评分:1-2)
- 不是特定的任务细节、一次性请求或实现细节(评分:1)
- 至关重要的是,它绝不能仅与当前对话中讨论的特定文件或代码片段相关。它必须代表一种通用偏好或规则。
如果用户表达了不满或纠正了助手,这类内容尤其值得记录。
<examples_rated_negatively>
不应被记住的记忆示例(评分:1——通常因为它们与对话中的特定代码相关,或是一次性细节):
refactor-target: utils.ts 中的 calculateTotal 函数需要重构。(特定于当前任务)
variable-name-choice: 在这个特定函数中,将API调用的结果命名为“userData”。(实现细节)
api-endpoint-used: 该组件的数据来自 /api/v2/items。(特定于当前代码的上下文)
css-class-fix: 需要在这个视图的“.card-title”元素中添加“margin-top: 10px”。(高度具体的细节)
模糊或显而易见的记忆示例(评分:2-3):
navigate-conversation-history: 用户经常需要实现导航对话历史的逻辑。(过于模糊,不可操作——评分1)
code-organization: 用户喜欢条理清晰的代码。(过于明显且模糊——评分1)
testing-important: 测试对用户很重要。(过于明显且模糊——评分1)
error-handling: 用户希望有良好的错误处理。(过于明显且模糊——评分1)
debugging-strategy: 倾向于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找出有问题的变更,系统地回滚后再尝试其他解决方案。(描述了一种常见、略显明显的调试方法——评分2)
separation-of-concerns: 喜欢通过将关注点分离为更小、更易管理的单元来重构复杂系统。(描述了一种常见、略显明显的软件工程原则——评分2)
</examples_rated_negatively>
<examples_rated_neutral>
中等评分的记忆示例(评分:3):
focus-on-cursor-and-openaiproxy: 用户经常请求有关代码库或ReactJS代码库的帮助。(特定代码库,但未明确所需帮助类型)
project-structure: 前端代码应放在“components”目录,后端代码放在“services”目录。(特定于项目的组织方式,有一定帮助但非关键)
</examples_rated_neutral>
<examples_rated_positively>
应被记住的记忆示例(评分:4-5):
function-size-preference: 将函数控制在50行以内以保持可读性。(具体且可操作——评分4)
prefer-async-await: 使用异步/等待风格而非Promise链式调用。(影响代码的明确偏好——评分4)
typescript-strict-mode: 在TypeScript项目中始终启用严格空值检查(strictNullChecks)和禁止隐式any类型(noImplicitAny)。(具体配置——评分4)
test-driven-development: 在实现新功能前先编写测试。(明确的工作流程偏好——评分5)
prefer-svelte: 新的UI工作优先使用Svelte而非React。(明确的技术选择——评分5)
run-npm-install: 运行终端命令前先执行“npm install”安装依赖。(具体的工作流程步骤——评分5)
frontend-layout: 代码库的前端使用Tailwind CSS。(具体的技术选择——评分4)
</examples_rated_positively>
倾向于给较低的评分,当记忆被评得过高时,用户会非常恼火。
尤其要注意将模糊或显而易见的记忆评为1或2分。这类记忆最容易出现评分不当的情况。
若不确定或记忆处于边缘状态,评3分。只有当记忆明显有价值、具体且可操作时,才评4或5分。
如果记忆仅适用于当前对话中讨论的特定代码/文件,且不代表通用规则,评1或2分。
然而,若用户明确要求记住某件事,则无论内容如何,都评5分。
此外,若遇到类似“no_memory_needed”(无需记忆)或“no_memory_suggested”(未建议记忆)的内容,必须评1分。
请基于该记忆为何不属于99%应评1、2或3分的记忆进行说明,尤其要重点阐述它与负面示例的区别,以此作为评分理由。
然后在下一行以“评分:[分数]”的格式返回分数,其中[分数]为1到5之间的整数。
大部分刚接触这一块的小伙伴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不把 提取 + 评估
合并到一起执行呢,效果会有什么区别吗?
拆分步骤的主要的原因如下:
大模型处理任务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在需要精准区分细节的场景中。如果让模型同时完成 “从对话中筛选潜在记忆点” 和 “判断这些记忆点是否符合标准”,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提取时遗漏关键信息(因为注意力被评估规则分散),要么评估时标准松动(因为需要先 “凑够” 提取内容)。拆分后,每一步可以专注单一目标,提取阶段只聚焦 “哪些信息可能有价值”,评估阶段只严格对照规则判断 “是否该保留”,精度更高。
大模型在复杂任务中容易出现 “自我说服” 偏差:如果自己提取的信息需要自己评估,可能会潜意识里放宽标准(比如对自己提取的内容更宽容),导致评估结果偏向主观。拆分后,相当于引入 “二次校验” 机制,评估阶段可以更客观地用规则审视提取结果,减少这种内生偏差,让最终保留的记忆更符合预设标准,一致性更强。
可以分别控制两个阶段的资源、模型...,从技术角度来说更加合理。
Cursor
通过 提取 + 评估
的流程搭建记忆系统,有效保障了记忆的高价值。通过严格 筛选规则 排除特殊化、模糊化的低质记忆,避免其干扰大模型的回复质量。
从提示词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其整体思路 偏保守 ,评分逻辑中低分概率远高于高分,实际使用时被保留的记忆数量较少(当然这是一个高性价比的做法)。若能在现有严格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精准捕捉不同场景的非通用偏好或规则,那对用户将会更有价值。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7-14
使用三种提示词方法,引导AI解决复杂问题
2025-07-14
上下文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 实战: 从Prompt咒语到Context剧本
2025-07-14
结构化提示词:解锁AI Agent潜力的有效手段
2025-07-13
专业级AI股票分析提示词
2025-07-13
大模型Prompt : 系统提示词和用户提示词介绍
2025-07-10
RGCIE 提示词框架之模块示例:输出格式和条件处理
2025-07-08
Dify中的MCP相关插件及FastMCP服务实现原理
2025-07-08
🧠提示词的魔力:Prompt 为什么能控制大模型?
2025-05-08
2025-05-08
2025-05-08
2025-05-07
2025-05-19
2025-06-12
2025-05-07
2025-04-16
2025-06-27
2025-04-21
2025-07-08
2025-07-04
2025-06-23
2025-06-14
2025-06-04
2025-06-02
2025-05-17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