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如何在企业落地?

发布日期:2025-08-25 15:05:17 浏览次数: 1519
作者:被摧残的IT人生

微信搜一搜,关注“被摧残的IT人生”

推荐语

AI如何真正融入企业而非成为孤岛?本文揭示从单点应用到系统集成的关键路径。

核心内容:
1. 当前企业AI应用的现状与痛点分析
2. AI与业务系统深度集成的四大方向
3. 未来企业AI落地的实操建议与展望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AI · 企业落地困境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探索AI在企业的落地,实际上,企业内部的应用场景和方式,并不像外部宣传的那样完美。

当前企业中AI应用的真实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企业,仍然是以单点的应用场景为主,比如客服、知识问答、生成图文等。

实际上,单点的AI应用,在企业内部使用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要做整个企业的AI战略规划时,我们发现,除了单点应用外,我们怎么将AI融入到业务中,而不是AI工具的孤岛,这是IT从业人员最最关注的。

本文的观点是,AI需要与业务系统、办公工具(含研发工具)无缝集成,避免建设太多的AI“应用孤岛”,才能实现AI在企业的全面推行。

PS:新书发布的进程正在推进,预计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欢迎大家在文末评论!!



内容提要

1 企业AI应用的现状
2 未来AI应用的演进方向
3 AI落地建议:回归场景、系统为本、数据分析、流程优化
4 未来企业AI的应用展望





企业AI应用的现状
01


1 基于RAG方案如dify、Langchain、n8n)的定制AI助理或Workflow搭建

一些创新型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开源工具、框架和RAG(检索增强生成)方案,来打造适用于自有业务的AI助理。通过自建(或使用公网)大语言模型、小语言模型,再结合RAG技术,来实现内部问答机器人

员工可以通过浏览器与AI机器人对话,快速获取常见问题答案或流程。例如,公司选择在内网上部署dify、langchain、n8n框架,将公司知识库、内部研发文档、项目资料等进行检索增强,通过定制化Agent实现流程自动化和智能问答。这一方式的好处是灵活性极高,可以自主扩展定制workflow,满足特定场景需求,更降低了流程自动化与跨系统集成的门槛。


这种优势在于部署灵活,知识面广泛,特别适合标准问答、信息查询、流程引导等需求。但它的痛点也很明显 —— 对知识库的更新、融合企业多个系统的数据等方面不够便利,而当知识边界外延、场景需求越来越多时,对于IT或者AI的运维运营成本会越来越大


这种成本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知识库需同步自企业各种文档系统、在线文档(如飞书、钉钉上的在线文档管理),而这类“抽取-同步-更新”过程往往复杂、易出错;并且权限的管理和在线文档的权限又分离了,很容易带来权限风险。

2)用户需要特意打开一个独立系统或(在集成情况下)站在某个系统的页面上,才能调用AI能力,这让AI的触达有“门槛感”,没有形成随时随地、贴合业务流程的流畅体验。


企业业务系统原生集成AI能力

还有一些企业,选择直接在OA、ERP、CRM、BI等业务核心系统中嵌入AI能力。比如:

  • 有的OA平台嵌入了AI助手,实现文档智能检索、流程审批自动化、AI合同助理等;

  • 有的ERP系统植入了智能分析,自动生成运营报告、库存分析等;

  • 有的CRM系统新增AI线索收集,辅助销售预判客户需求、自动生成外呼电话;

  • 有的BI大屏内集成了“智能问数”、自动解读等智能分析工具;

  • ……


这样,用户无需跳出原有业务系统,在原有系统上“多了一个AI助理”,操作系统更加高效便捷。

相比于上面两种方式,应用系统集成AI能力的体验更加“丝滑”,也更易被大多数员工接受和习惯化。但这类集成往往受限于系统供应商的能力和节奏,企业自定义和二次开发的空间较有限,且多系统并行时,AI能力的耦合和统一还需进一步打通。

应用模式

技术实现

企业典型应用案例

核心痛点

RAG知识库应用

LangChain /Dify框架/大模型/小模型部署

智能客服

知识更新滞后、交互割裂、数据孤岛

业务系统嵌入

业务系统+AI

AI合同助理、搜索简历

IT系统分散,AI定制不方便






未来AI应用的演进方向
02
真正高效的AI应用需满足两点:

① 场景即时性(无需切换系统去找AI)——工具AI、业务系统AI并存;

② 数据穿透性(自动调用多个源头数据)——应用作为中台,IM作为前台,AI作为能力连接。

系统原生AI化:AI成为各业务系统一部分

未来,AI将进一步从“外挂”变为企业系统的原生能力。

无论是OA、ERP,还是CRM、项目管理、BI等系统,AI都会如助手一样,自带悬浮窗,或隐形助手,随时感知或响应用户指令。比如,当用户登录CRM系统,AI自动弹出“智能助理”侧边栏,根据当前页面自动分析,预判用户意图,提供下单建议、数据统计等一键服务。


这样,AI能力自然融入业务主流程,数据不再割裂,极大缩短AI触达的距离。尤其是面对大规模员工与复杂业务,全员无门槛用AI,显然推广效果会更好。


办公工具(含业务工具)原生AI化:AI与IM、邮件、会议、开发工具等工具“无缝结合”

另一趋势是AI深度嵌入企业日常办公工具之中。比如,

· 在企业IM(如钉钉、企业微信、飞书)内集成AI,问题自动回复、日程智能调度、消息摘要生成、日常流程AI化(对话式创建、访问、处理流程等),员工随时可以感受AI的存在;

· 在企业邮箱中,AI可帮助邮件撰写、内容总结、智能归档;

· 在视频会议系统内,AI可实现自动会议纪要、发言人多轮追踪、会议要点智能提醒、数字人分身回复等;

· 在开发工具上直接嵌入AI代码Copilot插件,AI Agent自动编写整个工程代码,AI自动补全代码、修改代码、自动化测试等;

· 主流的研发设计和仿真工具厂商(CAD/CAE/EDA)都已将AI/ML能力作为新一代核心卖点,嵌入AI提升设计和仿真效率· ……


此方式的最大优势是“AI零距离”,员工无需更换习惯,AI随时可见并主动服务,无形中提升沟通和协同效率。


AI既是能力,也是连接

IM作为企业的协同办公工具,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入口都搬迁到IM上,且AI助理作为IM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使得IM作为协同办公工具,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果要使得应用系统具备AI的能力,除了应用系统本身,在IM上,使用AI助理来连接应用系统就显得越发重要了——将应用作为中台,IM作为前台,AI作为能力连接。






AI规划建议
03
回归场景、系统为本、数据分析、流程优化

技术永远服务于场景,技术选型和投入应高度回归具体业务诉求和用户体验。正如红衣大叔周鸿祎说的那样,“大模型是能力,不是产品”。

我们建议企业在AI应用建设时,可参考以下原则:

先梳理AI能赋能的核心业务场景


不是为了用AI而用AI,而是真正理解“人在哪里、业务卡在哪里”,找到可用AI降本增效或突破现有生产力瓶颈的关键节点。比如,什么时候用户最需要查资料?哪些流程自动化最能省人工减少错误?



优先融合AI至现有的应用系统/工具

如果AI能无缝嵌入OA、ERP、CRM等主业务流或常用办公工具(IM、邮箱、会议),则优先让AI“随流程而生”、随用随取,不加重用户的使用负担。切忌再造“工具孤岛”。

在企业内部,AI作为能力如何连接IM和业务系统?

AI助理做问答+群通知:每个领域创建,关联知识库做AI助理问答,再加入到群,然后连接应用系统,做应用系统的数据推送、告警、问答等。

AI助理做连接平台:对于企业的应用系统本身而言,如果作为中台之后,AI助理则是连接工具,即:创建一个公共的AI助理,专门用来对应用系统的数据变更、任务完成/超期预警、提前多少天提醒用户等多种消息推送,甚至是数据更新与处理等。


结合企业自有数据和权限管理能力

AI赋能要保障数据隔离和知识安全。避免AI系统权限粗放,严格梳理数据口径、接入权限和操作审计,让AI应用既安全又合规。


4、持续运营和优化

AI不是一锤子买卖。知识库、模型、场景都需持续优化和调优。企业应设立“AI产品经理”或运营专员,监控AI使用效果,根据员工一线反馈及时微调功能和流程。




未来企业AI应用展望
04
AI嵌入主流程、AI融入主工具


未来企业AI的应用,或许最终将逐步归于“AI嵌入主流程、AI融入主工具”这两大主流方式。AI应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贴身数字助理,形影不离,又不额外打扰,逐渐推动企业的系统和工具的智能化升级。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