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项目失败后技术业务部门互相甩锅?根源在于权责不清,商业成果成了"真空地带"。核心内容: 1. 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在AI项目中的责任误区 2. 认知错位导致AI被当作纯技术项目而非商业项目 3. 建立共同担责机制的关键要素
“AI 模型准确率达标了,业务没增长,是业务部门不会用!”“技术部门开发的工具不贴合场景,怎么可能有商业成果?”AI 项目失败后,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常陷入这样的 “甩锅大战”。核心问题在于:企业没明确 “谁最终对商业成果负责”,把 AI 项目的责任拆成 “技术部门管开发、业务部门管使用”,却没建立 “共同担责” 的机制,最后技术指标达标了,商业目标却落空,没人为此负责。
这种权责不清的根源,在于 “认知错位、组织壁垒、考核脱节”:把 AI 当成 “技术项目” 而非 “商业项目”,技术与业务部门各守一亩三分地,考核指标各自独立,最终导致 “技术做技术的、业务做业务的”,商业成果成了 “没人管的真空地带”。
企业的核心错误是:认为 “技术部门负责 AI 系统开发(比如模型准确率、功能落地),业务部门负责使用和产生成果”,却没意识到 AI 的商业价值是 “技术 + 业务” 协同的结果 —— 技术是工具,业务是场景,缺少任何一方的深度参与,都无法实现商业成果。
技术部门常觉得 “只要模型准确率、系统稳定性达标,自己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 “能不能带来降本、增收”,是业务部门的事。某制造企业的 AI 质检系统,技术部门做到了 “缺陷识别率 95%”,却没考虑 “系统操作复杂,质检员工不会用”“识别出的缺陷无法联动生产部门优化”—— 技术指标达标了,但人工成本没降、产品合格率没升,商业成果为零。技术部门却辩解 “我们的技术没问题,是业务部门执行不到位”。
他们没意识到:AI 的技术价值必须转化为商业价值才有意义。比如 “缺陷识别率 95%” 只是技术指标,“人工质检成本降低 20%”“客户退货率下降 8%” 才是商业成果。技术部门若只盯着技术指标,不考虑业务场景适配、员工使用门槛,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创造商业价值,自然要承担相应责任。
业务部门常觉得 “AI 是技术部门开发的,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却没主动参与需求定义、场景适配,也没积极推动员工使用,最后没达成商业成果,就把责任推给技术部门。某电商企业的 AI 推荐系统,业务部门没提供 “用户消费习惯、市场趋势” 等核心数据,也没反馈 “推荐商品不符合用户需求” 的问题,系统上线后转化率没提升,业务部门却抱怨 “技术部门的推荐算法不行”。
他们没意识到:业务部门是 AI 商业价值的 “最终承接者”,需要提前明确需求、提供数据支持、推动落地执行、反馈优化方向。若业务部门消极配合,即使技术再成熟,AI 也无法嵌入业务场景,自然也要为商业成果负责。
企业从一开始就把 AI 项目归为 “技术部门的任务”,而非 “技术 + 业务协同的商业项目”,导致权责划分的底层逻辑错误。
很多 AI 项目由 CTO 或 IT 部发起,核心目标是 “上线 AI 系统、追技术潮流”,而非 “支撑降本、增收等商业目标”。某零售企业的 AI 虚拟导购项目,由技术部门主导立项,只关注 “3D 交互、语音识别” 等技术功能,没对接 “提升商品转化率” 的商业目标,业务部门全程被动参与,最后系统使用率不足 10%,商业成果为零,技术和业务部门互相指责,却没人真正负责。
正确的逻辑是:AI 项目必须由 “商业目标” 驱动,而非 “技术” 驱动。立项时需明确 “商业目标是什么(如‘3 个月内通过 AI 选品带动销售额增长 10%’)”,再倒推技术需求,让技术和业务部门围绕同一商业目标协作,权责自然清晰。
企业划分责任时,按 “技术部门管开发、业务部门管使用” 的职能边界划分,而非按 “谁影响商业成果、谁就担责” 的逻辑划分。比如 “AI 选品项目”,技术部门负责开发算法,业务部门负责使用系统选品,但 “选品准确率” 既受算法影响,也受业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市场判断影响;“销售额增长” 既受选品影响,也受业务部门的营销推广影响 —— 按职能划分权责,必然导致 “各管一摊、互不担责”。
其实,AI 的商业成果是 “技术 + 业务” 共同作用的结果,责任划分不能按部门职能,而要按 “商业成果贡献度” 划分,让双方都对最终商业成果负责。
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属不同体系,有各自的 KPI、工作逻辑,缺乏 “共同目标、协同流程、沟通机制”,导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
很多企业的 AI 团队隶属于 IT 部,与业务部门平级,没有统一的负责人统筹商业目标。某制造企业的 AI 设备预警项目,技术部门负责开发系统,业务部门(生产部)负责使用,没有跨部门负责人协调,技术部门按 “设备数据采集准确率” 考核,生产部按 “产能” 考核,最后系统虽能预警设备故障,但生产部没及时处理,导致故障停机损失没减少,商业成果未达成,双方互相甩锅。
若设立 “AI 商业合伙人” 或 “跨部门项目组负责人”(如由业务部门负责人牵头,技术部门派核心成员参与),统一统筹商业目标,明确双方在需求定义、数据提供、落地执行、优化迭代中的具体职责,就能避免权责不清。
技术和业务部门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需求传递失真、问题反馈滞后,最后出了问题互相指责。某金融企业的 AI 风控系统,业务部门没明确 “风控阈值、客户风险等级” 等核心需求,技术部门按通用逻辑开发,系统上线后误判率高,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业务部门抱怨 “技术部门不懂风控业务”,技术部门抱怨 “业务部门需求不明确”。
若建立 “每周协同会议 + 实时反馈通道”,让技术部门了解业务痛点,业务部门掌握技术进展,及时解决需求偏差、场景适配等问题,就能减少责任推诿,让双方共同为商业成果负责。
技术部门的考核指标是 “模型准确率、系统上线时间”,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是 “销售额、产能”,双方的 KPI 与 AI 商业成果没有强绑定,导致 “各为其政”,没人关注最终商业成果。
某企业对 AI 技术团队的考核指标是 “模型准确率≥95%”“系统上线及时率 100%”,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相关指标。技术团队为了达标,投入大量资源优化模型准确率,却没考虑 “系统操作复杂,业务部门不用”,最后商业成果没达成,技术团队却拿到了绩效奖金 —— 考核导向错误,让技术部门没必要关注商业成果,自然不愿担责。
某企业对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是 “销售额增长 15%”“成本降低 10%”,但没将 “AI 使用率、AI 赋能贡献度” 纳入考核。业务部门为了达成传统 KPI,依旧沿用老方法,不愿投入精力推动 AI 落地,最后 AI 项目没达成商业成果,业务部门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 考核缺失,让业务部门没必要关注 AI 商业价值,自然也不愿担责。
纠结 “技术部门还是业务部门对 AI 商业成果负责”,本身就是误区。AI 的商业价值,是技术的 “可行性” 与业务的 “场景性” 深度融合的结果 —— 技术部门提供 “能用的工具”,业务部门提供 “用工具的场景”,双方缺一不可,自然要共同担责。
企业要做的,不是 “划分部门责任”,而是 “打破部门壁垒、对齐商业目标、绑定考核激励”,让技术和业务部门围绕同一商业成果协作,明确各自在流程中的具体职责,让 “共同担责” 有机制保障,让 “分级负责” 有明确标准。
当技术部门不再只盯着模型准确率,而是关注 “技术如何创造商业价值”;当业务部门不再只抱怨技术不好用,而是主动参与需求定义、推动落地 —— AI 的商业成果自然水到渠成,权责不清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end-
如果觉得内容对您有帮助的话,不妨关注一下?👇
AI 企业落地踩坑三问:
做 AI 是为了搞面子工程、盲目跟风?
做 AI 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误以为光靠买软件、砸钱就行?
做 AI 追求完美、期望过高,脱离企业自身实际情况?
免责声明:本号所载内容为原创或整理于互联网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因部分内容无法确认真正来源,如有标错来源或涉及作品版权问题烦请告知,将及时处理,谢谢!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1-11
不再吃灰,ima2.0让知识流动起来
2025-11-08
AI智能知识库-传统RAG的末日-从RAG到Agentic Full-text Retrieval模式
2025-11-08
AI100访谈:「Get笔记」方法论 |量子位智库
2025-11-03
为什么大厂都在砸钱做知识库?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
2025-10-29
案例 | 数不清就赚不到,AI如何帮门店精准统计客流
2025-10-26
隐性知识:Context is all you need
2025-10-25
一文彻底搞懂AI知识库原理:它如何在海量文档中瞬间找到答案
2025-10-18
我旁听了一场AI战略闭门会:企业落地AI的5条反直觉真相
2025-09-15
2025-08-28
2025-09-07
2025-08-27
2025-08-17
2025-08-25
2025-09-23
2025-09-22
2025-08-30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