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 Agent工作流平台为何成为企业新宠?揭秘B端场景的独特需求和落地实践。核心内容: 1. B端AI工作流平台的核心痛点:数据安全与组织管理 2. 讯飞星辰Astron Agent的B端解决方案剖析 3. 从部署到实操的企业级应用指南
 
                                过去一年,AI Agent 和工作流(Workflow)赛道简直是“神仙打架”。
从字节的 Coze(扣子)到 n8n,再到前阵子 ChatGPT 开放的 AI 生成工作流,各种平台层出不穷。
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工具虽然很火,但大多是“玩具”,或者个人开发者在用。在 B 端(企业)场景,一说一,你非常少见到它们的身影。
不是它们技术不行,而是 B 端场景更复杂,有两个核心痛点是 C 端平台(至少目前)无法解决的:
所以有时候你会看到,真正在 B 端跑起来的工作流产品,反而是我们没怎么听说过的,但它们却拳拳到肉,专为企业场景设计。
例如,我最近发现科大讯飞也出了一个 Agent 平台:讯飞星辰 Astron Agent
我马上去扒了一下它的 GitHub,在它的技术架构里,我看到了几个强烈的“B 端信号”:
GitHub: https://github.com/iflytek/astron-agent
这套组合拳,几乎拳拳都打在了 B 端的需求点上。
说一下部署,基本上是小白无脑操作
但国内最大的问题就是DOCKER网络
可以试下开代理,例如我端口在7890
以及设置一些镜像加速
{  "proxies": {    "default": {      "httpProxy": "http://host.docker.internal:7890",      "httpsProxy": "http://host.docker.internal:7890",      "noProxy": "localhost,127.0.0.1,host.docker.internal"    }  },  "registry-mirrors": [    "https://docker.m.daocloud.io",    "https://hub-mirror.c.163.com",    "https://mirror.ccs.tencentyun.com"  ]}要是能正常跑一小会,但网络问题中断了的话,就重跑,我这应该是重跑了5、7次就好了:
如果不放心的,就搭配 AI 编程,例如 Trae
像我是 Windows,部署遇到问题了,直接让AI 帮我处理:
很丝滑就部署好了。
我刚好有个痛点,正愁没工具解决。
我做内容创作,总想“一鱼多吃”:一篇深度长文,我想同时分发到小红书、推特、领英。
但每个平台的风格、字数、受众都完全不同。每次我都要手动打开 ChatGPT,换三个不同的提示词,跑三次,再复制粘贴出来,非常麻烦。
所以,我就想做一个“多平台内容写作”的 Agent。正好,就拿讯飞星辰 Agent 试个手。
逻辑是这样的:
直接讲中间的重要节点。
这个 Agent 的灵魂,在于“决策”节点。它就像一个智能的“路由”。
我从“开始”节点拉出来,接上一个“决策”节点。
在这个节点里,我配置了 3 个意图:
最关键的是它的“高级配置”,我塞了一段 Prompt,告诉它如何当一个“任务分类助手”:
你是一个任务分类助手。请根据用户的输入,判断他想将文章分发到哪个社交媒体平台。你只需要输出意图的ID。预设意图如下:
如果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请匹配 'default'。
有了它,当我输入“发推特”时,工作流就会自动走向 intent_twitter 这条分支。
接下来,就是从“决策”节点拉出三个分支,每个分支都连接一个“大模型”节点,并给它们注入不同的“灵魂”(System Prompt)。
分支 1:推特专家 这个节点只在 intent_twitter 被触发时运行。我在它的 System Prompt 里写:
你是一个专业的社交媒体运营(推特专家)。请根据以下长文,将其浓缩为一则吸引人的推文。要求:
分支 2:领英专家 在 intent_linkedin 分支,Prompt 的要求完全不同:
你是一个专业的商业内容作家(领英专家)。请根据以下长文,改写为一篇专业的领英(LinkedIn)帖子。要求:
分支 3:小红书专家intent_xiaohongshu 分支,这个大家最熟了:
你是一个爆款小红书博主,深谙“利他”和“种草”的精髓...要求:
最后,我把这三个“专家”分支的输出,和一个“默认”分支的输出,全部汇集到一个“文本拼接”节点,最后再连到“结束”节点。
这样,无论哪个分支被触发,它的结果都能被正常输出。
一起来看下最终的成果。
我先粘贴一篇很长的、关于 AI Agent 的技术文章作为上下文(在平台的“对话历史”或变量中输入)。
测试 1:小红书
我在对话框(Query)里输入:“帮我改成小红书笔记”
Agent 准确命中了 intent_xiaohongshu 分支,“小红书专家”开始工作,输出:
标题:🆘AI 圈又炸了!保姆级Agent工作流,打工人速速收藏!正文: 姐妹们!AI Agent 真的要卷疯了!你是不是也觉得... ... (此处省略 300 字) ... #AI #Agent #工作流 #打工人 #讯飞星辰
测试 2:推特
我不动上下文,只改 Query:“总结一下,发个推”
Agent 立即命中了 intent_twitter 分支,“推特专家”输出:
讯飞星辰 Agent 平台正通过集成 RAGFlow 和 RPA 重新定义 B 端 AI。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工作流工具,而是通过本地部署和 Casdoor 权限管理,真正解决了企业的数据安全和系统连接痛点。
完美!Agent 准确理解了我的意图,并自动调用了正确的“专家” Prompt,省去了我切换和复制粘贴的麻烦。
更具体的可以参考官方的文档:https://www.xfyun.cn/doc/spark/Agent01-%E5%B9%B3%E5%8F%B0%E4%BB%8B%E7%BB%8D.html
也可以直接用我搭建好的工作流,开源到了Github:https://github.com/binggandata/ai_resource/blob/main/%E5%A4%9A%E5%B9%B3%E5%8F%B0%E5%86%85%E5%AE%B9%E5%86%99%E4%BD%9C.yml
部署好后右上角发布就能用了
我的看法是:C 端的 Coze 们在卷“创意”,而 B 端的星辰们在卷“落地”。
B 端的需求非常垂直且刚性。它们的需求不是“帮我画个猫”,而是“连接我那个 20 年前的内部 OA 系统,当客户来电时,自动用 RPA 抓取他的订单数据”(RPA 登场),或者是“让新来的销售,能用我们公司 10 年的文档库,快速回答客户的刁钻问题”(RAG 登场)。
但更深层的价值,也是企业纷纷自建 Agent 平台的真正原因,有两点:
1. 建立私有的“数据飞轮”(Data Flywheel)。
B 端 Agent 最大的价值不是当下的自动化,而是它产生的数据。当你的 Agent 在内部跑起来,你就拥有了一个“交互金矿”:员工如何提问、如何纠正 Agent。
把这些数据喂给自托管的(或讯飞这样的)模型进行 fine-tuning,你会得到一个越来越懂你“黑话”的专属小模型,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是买不来的核心资产。
2. 解决“黑盒信任”与“合规审计”问题。
你敢让一个 Coze 上的“黑盒”Agent 去处理百万级的财务审批吗?不敢。一旦出错,你都不知道是哪一步的逻辑出了问题。
而像星辰这样开源、可本地部署的平台,它提供了透明度和可控性 。每一笔决策、每一次 RPA 调用,都有日志、可追溯、可审计。这在金融、法务等高风险领域,不是“加分项”,而是“准入项”。
理论上,只有这种能沉淀数据、逻辑透明、深入场景的垂直 Agent 才真正有用。
所以,有细分特色、能解决企业真实痛点(特别是数据安全、系统连接、和数据资产化 )的 Agent 平台,会一直有它的价值。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0-13
AI Agent加速SaaS智能化重构 打造企业服务新格局
2025-10-05
a16z合伙人最新分享:下一代的软件,要吃掉13万亿美元的劳动力市场
2025-09-19
你可能没注意,腾讯已经把 AI 融进了这两个关键场景
2025-09-17
落地企业级AI应用,产品经理要会的20件事
2025-09-09
企业 AI 要赚钱,第一个岗位先招谁?OpenAI 前首席研究官给答案
2025-08-28
最懂国内Saas市场的WPS其实和脑白金、K12做的是一种生意——消费者和付费者是两群人的生意
2025-08-21
【实践】把公司当 AI 产品来设计:5 个产品,百万美元收入,100% AI 写代码
2025-08-20
首批企业微信AI合作伙伴!数势科技数据分析智能体SwiftAgent率先上线企业微信5.0
 
            2025-09-17
2025-08-13
2025-09-09
2025-08-20
2025-08-12
2025-10-05
2025-09-19
2025-08-21
2025-10-13
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