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国内首款AI电商App深度评测,看1688如何用AI重构B2B电商体验。核心内容: 1. 1688 AI App与传统电商界面的设计哲学对比 2. AI技术如何重塑B2B电商的交互范式 3. 从产品界面到后端系统的AI能力支撑体系
产品界面,往往体现了产品的设计哲学,界面是产品的第一入口。
近期,1688 推出了 1688 AI App,这貌似是国内第一个电商领域的独立 AI App 应用(若不是,欢迎评论指正)。本文试图通过产品界面这一入口,窥探其背后的系统工程。(笔者并非就职于 1688 团队,仅从一位 1688 普通用户的视角做些体验评测)。
1688 在 AI 领域的技术实践,推荐阅读阿里巴巴高级算法专家张进的这篇分享:1688 AI 原生应用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产品界面即用户认知:
1688 App 和 1688 AI App 的不同
Cloud Native
在软件产品的演化史中,首页界面往往折射出产品的设计哲学。对比 1688 App 和 1688 AI App 的首页,我们能看到一个“电商平台”向“电商 AI 超级入口”的跃迁。
打开 1688 App,我们仍能看到经典的“电商货架逻辑”:搜索框居于顶部边角,占比小、地位次;首屏展示的是以图文为主的商品流与频道分类,核心是提升浏览时长与购买转化效率,运营策略以“推”为主。
但在 1688 AI App 中,这一设计范式被彻底改写。首页中心区域是一条高占比、交互感强的搜索输入框,周围围绕着如 AI 图搜、AI 创款、AI 查企等多个任务场景。这种布局不再追求“逛货”体验,而是将用户意图快速转译为任务,从而实现客户需求与供应链资源的精准匹配。这种产品设计在理念上,更接近通用大模型那种 All-in-One 的 AI 超级入口逻辑,而非电商传统的信息流模型。
阿里巴巴高级算法专家张进详细还原了 AI 电商场景区别于传统电商场景的不同范式。
在电商领域,用户“寻找与挑选”商品的传统模式长期受困于既有范式。传统电商场景中,关键词检索与协同过滤等规则共同构建了产品筛选的基础逻辑,用户需要通过静态页面逐项查找产品详情以获取关键信息。这种模式使用户逐步形成了依赖页面浏览的导购习惯,却难以突破信息检索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鸿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新型导购交互模式正在重塑消费场景。基于大模型的多轮对话系统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和视觉交互深度理解用户需求,结合推理能力精准捕捉真实偏好。系统可主动提炼关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以结构化摘要形式直观呈现个性化推荐结果,彻底改变过去依赖手动筛选的低效体验,使交互过程具备更智能的反馈机制。
由此可见,产品界面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只体现在交互层,而是需要整个后端具备支持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感知、意图识别、任务计划、任务分解、任务流转,甚至异步任务协调的能力。
B2B:区别于 B2C 的另一种电商逻辑
Cloud Native
B2C 电商的核心是消费体验:用户明确需求,平台通过图文、视频、评论等方式帮助其“挑选”并“下单”,促成交易。决策者是个人,采购链路短、节奏快、关注点集中在价格、评价、物流与品牌。
而在 1688 所处的 B2B 场景中,电商的角色则更多是一种需求对接电商平台和供应链在内的整个基础设施。其用户不仅仅是“个人消费者”,更是老板、采购员、设计师、小微创业者等企业。一个看似简单的采购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成批的商品定制、周期性的补货计划、复杂的议价过程、售前的打样验货、以及售后的订单分发和物流跟踪。这些交易更强调稳定性、性价比、供需匹配的精准性,以及上游产能与下游需求之间的快速连接。
因此,相较于 B2C 电商追求“千人千面”的信息流推荐、视觉吸引力和促销活动,1688 更关注如何理解用户的采购意图,并将其快速转化为结构化、可落地的交易任务。这对平台的系统能力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不仅要支持大规模信息检索,还要具备产业图谱理解、商品定制能力、企业识别能力,甚至要具备各类 Agent 的任务流协同能力,来支撑用户从设计、打样到下单、履约的一整套业务流程。
接下来,我们通过 4 个用例,来详细看看 1688 App 和 1688 AI App 的不同。
用例一:AI 私人助手&商家 AI 推荐值雷达图
Cloud Native
1688 AI App 为采购方提供了“我的AI”,提供商品偏好、服务偏好、商机偏好、商家需求的配置选项,为商家制作了 AI 画像,综合月度上新数量、店铺年限、客服&履约响应率、好评率计算商家的综合推荐值的雷达图。这些是 1688 App 所不具备的。
其中,在“我的AI“中,结构化的个性化配置界面,是将 AI 深度嵌入到用户偏好体系中,例如“同款低价”、“蓝海机会”、“响应率>95%”、“24小时晚揽必赔”,依次反映的是 B2B 采购过程的核心关注点,价格竞争力、市场竞争情况、供货稳定性、履约保障能力等。
那这种配置,是如何影响大模型输出的?背后会涉及哪些系统工程的设计呢?我们来看一些业内常见的实践。
System Prompt
采用 System Prompt 方案,当对个性化配置进行变更的时候,会触发不同的 System Prompt,从而改变 LLM 的任务边界与回答倾向。例如:
你是一个采购专家,你有以下的采购倾向:
- 同类产品中价格最低的商品或商家.
- 该商家响应率>95%
- 该商家提供24小时晚揽必赔的承诺
System Prompt 存储在 Nacos 中,进行动态配置管理。用户的每次变更,就会触发一次 Nacos 中 System Prompt 的更新。
Embedding
采用 Embedding 技术,在倒排索引或向量检索平台中融入多因子排序或过滤逻辑。例如:
Multi-Agent
采用多 Agent 模式,根据偏好配置决定走哪个 Agent。例如:
Multi-Agent 的路由场景,和微服务架构下的服务注册非常类似,Agent 的路由逻辑都可以存储在 Registry 中,进行统一的管理,减少软件复杂度。
而在商家的 AI 综合推荐值,推测是基于推理小模型对各个指标进行动态计算所得。
用例二:AI 搜索找商家和商品
Cloud Native
以“橙子,当天采摘当天发货,外观质量合格,满足超市上架要求”为提示词为例。
可见,1688 AI App 提供的搜索结果,不是一堆商品卡片,而是一个基于任务目标生成的目标商品图谱,做到了“以目标为导向”的信息组织方式。
这种体验升级的背后,所支撑的系统工程是不同的。
组件 |
1688 App(传统搜索) |
1688 AI App(AI 搜索) |
输入处理 |
基于关键词的商品索引 |
多轮 Prompt 的意图解析 + 参数提取 |
核心检索引擎 |
ES / 关键词倒排索引 |
Embedding + 向量搜索 + 多模态理解 |
商品候选集生成 |
按匹配度、销量、价格排序 |
按多维标签(如店铺好评、履约能力)构建候选 |
结果处理 |
静态商品列表 |
多阶段推理任务链(选品策略、分类结果、商家列表) |
用户反馈链路 |
点击 / 下单 / 收藏等弱反馈 |
多轮交互,构建完整的用户需求画像 |
但 AI 搜索落地,也会遇到一些难点,张进在他的文章[1]中有过分享。这里,我们将业内常见的应对方案汇总在一起。
用户表达很难精准化
系统依赖用户精准表达,缺乏细颗粒度画像与行为数据,无法挖掘真实需求。
举个例子。一个做女装直播的小 B 商家,想通过 1688 AI App 找到适合秋冬穿搭、适合直播间出镜的韩系通勤风女装货源。
但她在使用过程中,只输入了简单描述:“韩风女装,通勤风”。系统找到了一些货源,模特风格偏日系,衣服偏厚重,颜色也不符合直播间调性。于是用户不满意,会认为系统“不懂她的意思”,但实际上问题并不在 AI 理解力,而在于用户描述太粗、太泛:
但用户表达不精准是很常见的,特别是中小商家和非专业用户。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去尽量降低这类情况对大模型输出的影响,推荐构建多源融合的用户画像。
用户表达和供给信息割裂
商品属性和用户语言表达存在鸿沟,多模态数据未被结构化利用。
举个例子,一位线下母婴店采购人员,打开 1688 AI App,尝试使用 AI 搜索功能,输入如下自然语言:
“想找适合新生儿用的安全材质奶瓶,方便夜间喂奶的那种。”
搜索结果中虽然返回了很多奶瓶产品,但靠前的一批结果却不准确,要么容量太大(180ml 以上),要么是适合学饮期宝宝用的带吸管设计,更糟的是,还出现了几款根本不标注“新生儿适用”的产品。
引发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如果要解决这类问题,推荐优化商品理解和多模态结构化。
用户表达和商品信息匹配质量低
用户表达的意图与商品的结构化信息未语义对齐,复杂需求处理无解。
举个例子。一位社区便利店经营者,在 1688 AI App 中输入搜索请求:“适合早上卖的健康代餐零食,携带方便、饱腹感强,包装看起来高级一点的。”
系统返回的结果,却大量集中在:
引发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如果要解决这类问题,推荐语义检索与意图驱动的搜索增强。
用例三:AI 创款
Cloud Native
这个用例场景非常适合定制型产品,例如纪念品、企业文化周边、文创周边等。同时通过创图,搜找一些相似商品去做现货分销。AI 创款,本质是将原本文字驱动的选品模式转化为“意图 → 图像 → 商品”的链路,从而让采购者能更直观、高效地表达需求,并借助生成视觉素材来反向筛选供给端。
这里我们以制作一个一周岁小孩的纪念品,来体验下这个能力。
提示词:帮我参考这个挂在墙面的相框,制作一个一周岁小孩的脚印,用作一周岁小孩的生日纪念品。
这里只是展示一个常见的定制案例。对于定制供应商要求越高的企业,AI 创款带来的生产力和商品质量的提升,会越明显。
这背后是一个经典的大模型应用场景,任务流程包括:
用例四:查企业
Cloud Native
这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信息很全,应该是基于大模型,扩展了 RAG 知识库(数据是核心资产),同时设置了系统提示词,保证每个 TAP 下的内容输出结构化。
查企业提供了企业背调、源头识别、查企业招投标、查企业专利、查商标、查老赖、逛产地,均是匹配企业名称,提供相关的搜索结果。我们以企业背调为例,搜索框提供了关键词的模糊匹配,例如输入阿里云,会展示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的企业全称,点击选择后,就会展示企业总览、优势和亮点、潜在风险和竞争、合作建议、小结、基本信息、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经营信息、企业发展、知识产权,内容非常丰富,结构化展示也很清晰。
从个人的体验来看,1688 AI App 为国内众多 B2B2 电商企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参考,尤其是品类丰富的电商企业。1688 AI App 围绕“商机理解 + 意图生成 + 多模态交互 + 高效决策”,重构了找货流程,背后则是以大模型为内核、上下文工程和产品交互等技术融合的成功落地。
AI 网关在以上用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Cloud Native
多模型编排与调度
AI 网关擅于对接多个大模型,并由任务来触发,将请求路由到不同的模型上,便于技术团队对流量和请求进行统一的管控。例如
AI 网关的价值体现在:
Prompt 管理与系统提示词注入
AI 网关能实现拦截请求,并注入系统 Prompt / 用户画像 / 安全控制等上下文后,再统一发送到下游模型服。例如:AI 搜索中,平台可以把用户设置的偏好作为 System Prompt,来推荐商品和商家。
因其插件机制,AI 网关的价值体现在:
用户请求解析与上下文注入
AI 网关支持通过对戒向量检索服务实现 AI 检索增强生成。例如面对将用户搜索的“新生儿奶瓶”,和平台商品结构化属性中描述的“容量:60ml / 材质:PPSU / 适用月龄之间,用户表达和供给信息割裂的情况,利用视觉语言模型对商品图、详情图、标题文本联合建模,输出统一 Embedding。
执行流程如下:
AI 网关的价值体现在:
相关链接:
🔥🔥拥抱 AI 原生!
8月29日深圳,企业实践工作坊火热报名中!
阿里云诚挚邀请您参加【AI 原生,智构未来——AI 原生架构与企业实践】工作坊,从开发范式到工程化实践,全链路解析 AI 原生架构奥秘,与 AI 先行者共探增长新机遇。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了解完整议程!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04
1688 AI 原生应用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2025-07-31
AI Agent 在电商内容场景的应用及演进
2025-07-04
AI获客实战指南:从流量到转化的智能升级
2025-06-19
2025年最适合用智能体的B端企业,这10个企业别错过!
2025-06-11
AI 购物,为什么难以戳中你的痛点?
2025-05-31
AI买东西的时代来了!Agent支付,打通AI电商的“最后一公里”
2024-11-19
1700万美金融资,世界首个AI创作+电商社区,这款产品旨在将你的想法变为实物
2024-10-19
基于向量的AI图片搜索架构:提升电商平台的商品匹配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