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从工业互联网到AI+制造:历史何曾相似,教训依然如昨

发布日期:2025-09-03 09:50:59 浏览次数: 1570
作者:技术驱动企业未来

微信搜一搜,关注“技术驱动企业未来”

推荐语

从工业互联网到AI+制造,历史轮回中隐藏着哪些值得警惕的教训?

核心内容:
1. 工业互联网热潮的兴起与遇冷:政策推动下的设备联网尝试与商业模式困境
2. 智能制造阶段的局部突破与系统瓶颈:自动化设备见效但管理体系滞后
3. AI+制造的当前实践:从算法验证转向真实业务痛点的渐进式突破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2016年前后,智能制造,工业4.0一度成为制造业最热的词汇。各类峰会、论坛、样板工厂、试点项目此起彼伏。我在2017年,也投身到了这一轮轰轰烈烈的工业4.0的热潮中了,从矿业转战到了制造业,当然2015-2017年,也是矿业最为艰难的一段期间。

彼时的口号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口号还可以继续往前追朔,大概2013年左右把,O2O,互联网+),如今则换成了AI+。时间过去不过七八年,我们似乎又站在了一个新的风口。

回顾这段历程,不难发现:技术叙事在不断更替,但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教训,却惊人地相似。


一、2015–2017:从互联网+制造到工业互联网


2015年互联网+被写入国家战略,工业互联网随之兴起。彼时的逻辑很简单:把工厂的设备连上网,把数据采集到平台,就能打破信息孤岛,释放效率红利。

1、政策背景:中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德国的工业4.0。

2、核心逻辑:把互联网的连接能力带到工厂 - 设备联网 -数据采集-打通信息孤岛。

3、典型口号:上云、上平台、建生态。


然而几年过去,很多企业发现:

1、重概念,轻落地。很多企业买了平台,却发现数据标准不统一、采上来没用,系统割裂,云上数据难以直接转化为价

2、商业模式模糊平台建得很热闹,商业模式却模糊,工业互联网平台很难像消费互联网那样靠流量、广告、C端变现。

3、ROI周期过长:制造业投资者习惯3–5年见效,而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兑现周期远比想象中漫长。


这让上平台、上云端逐渐从热潮走向冷静。


二、2017–2020:智能制造与工业4.0热潮

2017年至2020年,工业4.0和智能制造成为主旋律。工厂里最常见的投资方向是机器人、AGV、视觉检测、数字孪生等。

1、政策引导:Made in China 2025,强调智能工厂、智能装备。

2、产业焦点:MES、数字孪生、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

3、核心逻辑:从数据上云转向产线自动化和生产智能化。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局部落地见效:

1、在检测、搬运等环节,智能设备确实能降本增效;机器人、AGV、视觉检测等局部环节落地较快,能看到成本与效率改进。

2、数字孪生概念让仿真-优化-执行有了故事感。让管理层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问题教训:

1、过度强调技术叠加:机器人+云+物联网+大数据 -复杂系统,落地难度极高。

2、忽略企业管理体系:制造业的核心瓶颈很多在流程与管理,而不是单纯自动化。

3、碎片化:很多厂商各做各的智能工厂样板,却难以规模化。

三、2020–2023:数据智能与AI尝试-从算法到业务痛点

2020年疫情加速远程运维、供应链风险暴露,推动企业重视数据驱动。

演进路径:

从 数据可视化-预测性维护- 质量预测与优化。

AI在图像识别、缺陷检测、产能预测等场景初步见效。

最常见的尝试是:

1、图像识别用于缺陷检测;

2、预测性维护减少停机;

3、产能与质量预测支撑决策。

这些场景比工业互联网时期更接地气,但依然存在共性问题:

1、多数AI项目停留在试点阶段,难以规模化;

2、算法驱动大于业务驱动,很多项目是算法团队推出来的,而不是企业自己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需求常常是技术推出来的;

3、数据质量、标注成本仍是老大难。

四、2023至今:AI+制造的新周期-新叙事,老难题


ChatGPT出现后,AI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与之前不同,AI不再只是单点算法,而是以自然语言交互、通用智能助手的形式切入企业。

制造业里的典型应用包括:

1、AI助理帮助工艺规划、设备运维;

2、ERP叠加AI,实现自动预测、财务对账、供应链预警;

3、AI生成式设计优化零件方案。


这带来了新的想象力:AI像一个企业大脑,人人都能用,而不仅是技术专家的工具。


但新的风险同样存在:

1、AI+容易成为又一个万能口号,像当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样,AI也可能沦为万能口号。

2、ROI依旧考验落地,企业投资仍然关注短期回报;

3、如果数字化基础薄弱,AI不过是“沙上建塔”。



五、历史的相似与教训的延续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AI+制造,背后都有共同的逻辑:

1、自上而下驱动都有国家战略+产业资本+大厂推动的强烈自上而下驱动。

2、叙事套路相似:互联网+换成AI+,本质是数字化力量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再包装。

3、落地鸿沟依旧:概念热烈,实效有限。


真正的教训有三点:


1、从概念到落地的鸿沟:过去工业互联网如此,今天AI也是。

2、技术不是万能解药:真正的瓶颈往往在流程、管理、组织能力。

3、ROI与规模化:没有明确的价值兑现路径,热潮终将退去。

六、启示

从互联网+到AI+,制造业走过的弯路在提醒我们:

1、不要被概念绑架,不要把AI当成万能药,先找清楚真正的业务痛点;

2、数字化和管理基础必须打牢,没有数据治理、统一平台,否则智能化是空中楼阁;

3、组织与管理升级同频,技术最终要嵌入到组织和决策逻辑中,才能带来持续价值。

一句话总结:

制造业的未来不会由口号决定,而是由能否真正把技术转化为管理与流程的升级决定。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