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完了,AI 中台比数据中台更短命

发布日期:2025-05-18 08:07:17 浏览次数: 1529 作者:唐晨说数
推荐语

AI中台概念火热,但真的能为企业带来变革吗?

核心内容:
1. AI中台的兴起与数据中台的衰落
2. AI中台的定义、架构与功能
3. AI中台落地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杨芳贤
53A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目前,最近有读者给我发了一篇讲解“AI 中台”的内容,问我针对 AI中台有什么想法?
我直接回答:没有想法,但是今年确实有不少企业推出了 AI 中台,热度也在持续上升。
我并不是敷衍他,而是真实的回答。
我之前的文章已经表达过很多次,几乎全球所有出创新及垄断性企业都在不约而同的去追逐 AI。
即使是传统第三方软件外包公司都开始大谈特谈 AI。
我表示理解,毕竟要生存,逐利是人的本性。
但,我真的搞不太清楚,这些公司可以在 AI 上获得什么结果或成绩。
说回 AI 中台,我自然会关注到这个“老概念”,这并不是刚出来的概念。
以前数据中台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些做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及管理的公司,就号称自己公司做的是 AI 中台。
只不过那时候明显是蹭数据中台的热度。
短短几年时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现如今,AI 成为全球香饽饽,AI 中台自然走到了大家的视野中,甚至作为甲方的头号项目。
而数据中台则因成本高、维护困难、价值产出链过长且度量困难等问题,逐渐被企业降级。
毕竟大家都信奉,AI 这波红利再不抓住,可能就过去了。
真的如此嘛?
今天的文章,我要表达另外一个观点:上一套数据中台,并不代表企业就数字化转型了,同样,采购一套 AI 中台,距离企业实现 AI 应用和组织变革还远着呢。
以及,AI 中台将比数据中台更难落地。
为什么?
因为企业用不起来。
多数企业连个数据分析师都没有,更何况算法工程师,说白了,企业没有专业人
才,把 AI 中台用起来。
用不起来,那么,市场规模就无法持续增长,这就不是一个肥沃的“土地”。

01
什么是 AI 中台

AI中台是企业级的人工智能能力中枢,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标准化、复用化的技术架构,解决AI 模型开发与落地中的重复建设问题,降低应用门槛。(这个定义是不是很熟悉,几乎复刻的数据中台概念)具体表现为:‌
能力沉淀与共享‌: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通用AI能力,以及行业特定模型(如金融风控、医疗影像分析)封装为可复用的组件,形成“AI模型市场”。‌
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模型设计、训练、部署、监控等环节,提供统一的数据标注、特征工程、算力调度等支持,减少算法工程师在工程化上的耗时。‌(注意这里并不包含大数据开发及治理)
敏捷业务响应‌:通过微服务架构和标准化接口,快速组合AI能力,满足前台业务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小前台、大中台”的协同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组件会以 MCP 的形式对外提供(主要面向大模型应用),而非传统的 AI 模型组件。

让我们看一下,AI 中台关键架构与功能。

AI中台通常分为三层架构:

技术服务层‌:提供通用AI能力(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行业专用服务,支持即插即用。

研发平台层‌:包含数据服务(清洗、标注)和模型开发工具(自动机器学习/AutoML),降低模型研发门槛。

管理运行层‌:负责资源调度(算力、存储)、权限控制及模型资产(算法、样本)的版本管理与共享。‌

AI 中台的本质是“中央厨房”模式,企业无需从零搭建AI基础设施,而是通过标准化流程快速“烹饪”出符合业务需求的智能应用。

这一模式尤其适合需要规模化应用AI的中大型企业,但需注意与现有数据中台、业务系统的深度集成。


02
AI中台能否取代数据中台

看起来,AI 中台很强大。
尤其是在 AI 热潮的持续加持下,AI 中台迎来了一波“趋势红利”。
那么,AI 中台是数据中台的升级版呢?
企业采购了 AI 中台,还需要数据中台吗?
答案显而易见,并不是。
让我们从平台定位、功能可替代、是否可融合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两者的定位上来看: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数据中台的核心目标数完成数据资产的汇聚和加工处理,而 AI中台,则是为了提供标准化的 AI 服务。
两者解决的问题,以及面向的人群并不同,本质不是取代关系。
不过,虽说两者不是取代关系,但是边界正在融合。
比如 AI 中台也依赖数据中台输出的数据能力,尤其是特征工程、训练数据等依赖于数据中台提供高质量、结构清晰、可追溯的数据资产。
随着数据中台支持 AI 场景的能力增强(如提供特征平台、模型标签、训练样本等),两者有融合趋势。
一些企业已出现“融合中台”或“智能数据中台”实践,将 数据中台与AI能力结合,形成更广义的智能中台。
两者的关系,用一次来形容,那就是“平行协同”。
不同的企业,数字化及 AI 转型的阶段不同,不过整体来看,会渡过三个阶段:

03
AI 中台会重蹈覆辙吗?

几年前,数据中台一度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配”,被寄予厚望。
但很快,我们就看到了它从风口滑落,逐步走向冷静,甚至在一些企业中被架空或边缘化。
原因在于:定位模糊、闭环能力不足、价值交付周期过长。
那么,AI 中台是否也会重蹈覆辙,成为又一个“中台幻象”?
我的判断是——未必会复刻,但一定要警惕。
AI 的确仍处于爆发期,尤其是在全球资本推动和大模型加速落地的背景下,AI 将长期保持技术演进与应用扩张的双轮驱动。
但我们也要明确:AI 的火热 ≠ AI 中台的刚需。
对企业来说,是否构建 AI 中台,取决于两个关键问题:
AI 是不是核心能力?
如果企业本身就是算法驱动型(如互联网广告、智能风控、AI应用服务商),AI中台有助于沉淀模型资产,提升迭代效率。
反之,对于以数据为中心的传统企业,AI只是一个能力调用者,其构建中台意义有限。
能否通过组合已有组件替代AI中台?
在大模型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已经探索出更轻量、敏捷的路径:数据中台 + 大模型 + 企业知识库(RAG)。
这类组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跳过了传统意义上的AI中台,也能满足多数智能化场景的需求,且上线更快、成本更低。
变化太快了,至少截止到目前来看,AI中台依然未处于企业 AI 转型的核心、必要路径上。
要想重蹈覆辙,先超过数据中台的热度和认可度再来谈这个问题也不迟。

04
小结

随着 AI 的发展,企业反而变得更焦虑了。因为市场上不断有人强调:AI 的窗口期很短,企业必须立刻“ALL IN”,否则就会错失红利,被时代淘汰。
这个故事,太经典了,也太熟悉了。每一次技术浪潮,每一次资本涌动,都会有人讲出同样的危机感。它就像一个循环剧本,在不同的场景里换着演员出演。
那我们该怎么办?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我会专注于那些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糟糕的事情。人生往往可以很精彩——但也可能遭遇糟糕的挫折。”
这是他在即将退休之际,给年轻人的一句建议。其实,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每一位企业家、管理者。
那什么是“美好的事情”?
在AI时代,美好的事情,不是盲目跟风、不是仓促立项,也不是为了KPI硬凑一个AI故事。而是:
  • 让组织真正理解 AI 能力,构建长期的数字素养;
  • 让数据更可信,让决策更智能,让产品更贴近用户;
  • 让企业在技术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被浪潮裹挟;
  • 让技术服务于价值,而不是成为新的内卷。
抓住时代红利从来不是一场“追风口”的比赛,而是一场“打地基”的修行。
美好的事,值得慢慢来。
(正文完)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