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大模型+Agent智能体:新一代全息立体防控体系如何重塑智慧公安?

发布日期:2025-07-01 12:18:53 浏览次数: 1537
作者:智能大数据湖

微信搜一搜,关注“智能大数据湖”

推荐语

大模型+Agent技术正在重塑智慧公安防控体系,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跨越式升级。

核心内容:
1. 政策、社会安全形势和技术突破三大驱动力推动智慧公安建设
2. 全息立体防控体系的"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四层架构设计
3. 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在风险预测、资源优化和快速响应中的创新应用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一、建设背景与驱动

1.1 政策驱动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和智慧公安发展。《"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安工作质效。


近年来,公安部相继出台了《公安大数据建设指导意见》、《公安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为构建全息立体防控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撑和发展方向。


1.2 社会安全形势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犯罪形式(如网络犯罪、跨境犯罪、经济犯罪等)层出不穷,呈现出智能化、隐蔽化、跨区域等特点。传统公安防控体系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时,存在信息孤岛、响应滞后、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亟需引入新技术以提升防控效能。

1.3 技术驱动

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与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s)技术的突破为公安防控体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预测分析、自动化决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应对高维、动态、复杂的社会安全挑战。


二、愿景与目标

2.1 愿景

构建以大模型和智能体为核心的新一代全息立体防控体系,实现全时空、多维度、智能化、协同化的社会安全防控,全面提升公安机关预测预警、精准打击、动态管控和公共服务能力。

2.2 具体目标

  1. 全域感知: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实时分析,实现对社会安全态势的全息感知。

  2. 精准防控:利用大模型的预测能力,精准识别风险点,优化资源配置。

  3. 智能响应:基于智能体技术,实现快速、自动化、协同化的应急响应。

  4. 服务优化: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整体架构设计

3.1 体系架构

全息立体防控体系以“感知-分析-决策-执行”为闭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 感知层

  • 功能:多源数据采集,包括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数据、警务数据等。

  • 技术:物联网、5G、边缘计算。

  • 目标:实现全时空、多维度的数据采集,确保数据全面、实时、准确。

  • 分析层

    • 功能:基于大模型进行数据融合、模式识别、风险预测和态势分析。

    • 技术:大模型(NLP、CV、知识图谱)、多模态分析、深度学习。

    • 目标:从海量数据中提取高价值信息,生成风险预警和防控策略。

  • 决策层

    • 功能:通过智能体实现自动化决策支持和协同指挥。

    • 技术:智能体(Agent-Based Modeling)、强化学习、决策树。

    • 目标:提供精准、高效的防控策略,优化警力资源分配。

  • 执行层

    • 功能:将决策指令转化为具体行动,包括警务调度、应急响应、便民服务等。

    • 技术: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移动警务终端。

    • 目标:实现快速响应和闭环管理,提升执行效率。


    3.2 技术架构

    • 数据层:构建统一的数据湖,整合公安内外部数据,采用数据治理技术确保数据质量。

    • 算法层:部署大模型(处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数据)与智能体(实现自主决策与协同)。

    • 平台层:开发全息防控云平台,支持数据处理、模型训练、任务调度。

    • 应用层:提供风险预警、案件侦查、指挥调度、便民服务等应用模块。



    四、关键举措

    4.1 数据融合与治理

    • 举措:建设公安大数据中心,整合视频监控、人口信息、案件记录、互联网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采用数据清洗、标注、脱敏技术,确保数据质量与安全性。

    • 效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为全息感知提供基础。


    4.2 大模型赋能风险预测

    • 举措:利用大模型进行多模态数据分析(如视频、文本、行为轨迹),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识别潜在犯罪行为、异常事件和社会风险。

    • 效果:提高预测准确率,提前发现高风险区域和人群,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


    4.3 智能体驱动协同指挥

    • 举措:部署智能体系统,基于强化学习和知识图谱,自动生成防控策略并分配任务;实现多部门、多警种的协同调度。

    • 效果:缩短响应时间,提升跨区域协作效率。


    4.4 智能装备与自动化执行

    • 举措:推广智能警务装备(如无人机、无人车、智能终端),结合智能体技术实现自动化巡逻、监控和应急响应。

    • 效果: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执行效率和覆盖范围。


    4.5 便民服务优化

    • 举措:利用大模型开发智能客服、在线报警、法律咨询等服务模块;通过智能体实现个性化服务推荐。

    • 效果:提升群众办事效率,增强公安机关公信力。


    4.6 安全与隐私保障

    • 举措: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采用加密、匿名化技术保护公民隐私;对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决策过程进行可解释性优化。

    • 效果:确保技术应用合法合规,增强公众信任。



    五、案例效果

    5.1 案例一:智能犯罪预测

    某市公安机关利用大模型分析历史案件数据、社交媒体信息和视频监控数据,预测高发犯罪区域。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5%,通过精准布控,辖区内盗窃案件下降30%。

    5.2 案例二:智能交通管理

    某省交警部门部署智能体系统,实时分析交通流量、事故数据和天气信息,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长和警力部署。结果交通拥堵时间减少20%,事故响应时间缩短15分钟。

    5.3 案例三:便民服务优化

    某市公安推出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客服平台,市民可通过自然语言查询政策、办理业务,平均处理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2分钟,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


    六、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6.1 实施步骤

    1. 前期准备(0-3个月):完成需求分析、数据整合、技术选型。

    2. 试点建设(3-6个月):在重点区域试点,验证大模型与智能体效果。

    3. 全面推广(6-12个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优化系统性能。

    4. 持续优化(12个月以上):根据反馈升级模型,扩展应用场景。


    6.2 保障措施

    • 技术保障:与顶尖AI企业合作,确保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的先进性。

    • 人才保障:培养复合型人才,涵盖警务、数据科学、人工智能领域。

    • 资金保障: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探索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

    • 法律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技术应用符合隐私保护要求。



    七、风险与挑战

    7.1 技术风险

    • 挑战:大模型训练成本高,智能体决策可能存在偏差。

    • 对策:优化算法降低成本,引入可解释性AI增强决策透明度。


    7.2 数据安全与隐私

    • 挑战: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

    • 对策: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机制,定期开展安全审计。


    7.3 社会接受度

    • 挑战:公众对智能化防控的信任度不足。

    • 对策:加强宣传教育,公开技术应用案例,提升透明度。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