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微软AI特别报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

发布日期:2025-07-08 07:46:09 浏览次数: 1670
作者:教育学人AIED

微信搜一搜,关注“教育学人AIED”

推荐语

微软最新报告揭示:AI正从教学工具升级为教育伙伴,但素养鸿沟成关键挑战。

核心内容:
1. 全球教育AI应用现状:高采纳率与低素养并存的矛盾现象
2. 师生管理者三类角色的AI协作新模式与典型案例
3. 网络热议焦点:AI作为"同事"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冲击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2025年6月25日,微软发布了《2025 Microsoft AI in Education Report》(微软2025年教育中的人工智能特别报告);系统总结了AI技术在全球教育领域的最新应用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微软连续多年对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做跟踪调研(如:微软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本报告以2024年为基线,通过全球范围的问卷、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试图回答:

  • AI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度有多高?

  • 不同角色(学生、教师、领导者)如何用AI?

  • 带来了哪些实际变化和挑战?

  • 未来教育需要怎样的AI素养?


由于微软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的软件公司之一,该报告过去两周在英文网络社区、媒体、博客等渠道的已经引发广泛讨论,为了便于阅读,我按照「报告重点 → 网络讨论要点 → 可落地启示」的逻辑展开,帮助你快速把握“官方结论 ⇄ 民间解读”之间出现的亮点与争议

1. AI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采纳率高,但素养缺口更大”

报告怎么说?

2024年IDC数据显示,教育机构采纳并使用生成式AI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在美国,过去一年“经常用AI”的学生、教师占比,分别提升了26和21个百分点;“从未用过AI”的学生比去年下降20个百分点;多数用户虽使用AI,但对其原理和正确使用方式了解有限,反映出“使用热情高、素养不足”的现实

网络怎么议?

LinkedIn 教育顾问 Lara Özer 将这一落差概括为 “High usage, low literacy”,并提醒学校若只关注工具覆盖率而忽视培养“正确提问与辨识偏见”的能力,AI 反而会放大不平等。

中文科技媒体与教育公众号普遍引用这组数据,认为“素养鸿沟”是 2025 年以后能否真正用好 AI 的分水岭

启示:

在设计培训或课程时,不只统计“谁用了 AI”,而要评估“谁真正学会了结构化提问、验证与再创作”。

2. AI对不同教育角色的影响:“AI 不是工具,而是同事”

报告怎么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 AI 定位为“全天候(24/7)协作伙伴”“创意催化剂”,而不仅是省时工具。

  • 学生:用于查资料、写作业、备考、获取即时反馈。案例如澳洲Macquarie大学,用AI助手备考的学生成绩提升近10%。


  • 教师:用AI生成教案、个性化辅导、批改作业、资源整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北爱尔兰教育局都在用Copilot优化教师工作流。


  • 教育管理者与IT:AI用于行政流程自动化、跨语种沟通、数据分析、智能客服等。例如捷克一所小学用AI翻译与新移民家长沟通,佛罗里达Brevard学区用AI做技术支持问答。


网络怎么议?

很多解读用“AI 不是工具是同事!”作标题,认为微软把“Agent”视为未来师生必备的新协作对象,这是对传统“人机分工”的价值观冲击。

不少教师在微博/推特分享自己的 Copilot 备课体验,感叹“就像多了一个教学副手,但仍需人类来定调与把关”。

启示

课程活动里可以让学生与“AI 同事”分工,例如:人类生成初始想法 → Copilot 快速延展 → 学生再筛选与反思,以培养“管理 AI 团队”的能力。

3.师生培训:最被反复提及的痛点

报告怎么说?

45 %的全球教师、52 %的美国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任何 AI 培训”。

网络怎么议?

  • LinkedIn 评论区里多名教师直言:“我们需要的是持续、学科嵌入式培训,而非一次性讲座。”

  • 我的不少朋友也在吐槽“厂商提供的培训偏向产品演示,缺少教学设计案例”。

启示

培训应围绕“学科-场景-作业”三要素:示范如何用 AI 重写一道习题、生成启发式点评,再让老师现场“带着自己的课”做实操。

4.AI + 传统教学:互补还是取代?

网络怎么议?

微软与剑桥大学的实验指出:单纯依赖 AI 学习效果不如“AI + 传统笔记”组合。媒体评论普遍引用这项实验,得出的共识是“AI 可加速理解,却不应跳过亲手演练与讨论环节”。

可是,很少有人仔细讲这个实验,因为他们下载的报告没有这一页,而我看了附录里的参考文献。

报告怎么说?

报告提到一项“微软研究院与剑桥大学出版社与考评机构(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的实验,旨在评估 AI 阅读助手与传统学习方式在理解深度和学生体验上的差异。

研究中学生被随机分为三组——

1.传统笔记组:依靠纸笔做阅读笔记;

2.AI 助手组:使用微软 AI 阅读助手(内嵌在 Copilot Chat 或类似工具中)进行学习;

3.混合组:先用传统笔记,再借助 AI 助手进行补充与反馈。

这三组学生要阅读一段较复杂的文本,然后回答理解性和应用性问题。

研究发现:

传统组 与 混合组 相比,混合组的测试得分平均高出约 15%;AI 组(纯 AI 辅助)虽在便捷性上得分最高,但其测试成绩却低于混合组,甚至略低于纯传统笔记组。

这表明,只有在与传统学习方法结合时,AI 的辅助作用才最为显著;单独依赖 AI 可能会削弱信息的深度内化。而且混合组在后续的闭卷测试中的表现最为稳定,说明他们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无外部辅助的环境中。

启示

设计作业时可把“AI 辅助”显式纳入流程,例如:① 自主作答 ② 使用 AI 比较与修订 ③ 撰写“我从差异中学到什么”的反思,巩固迁移。

5 安全、伦理与“厂商叙事”之争


报告怎么说?

教育领导者最担心隐私、数据安全、误信息;教师最担心抄袭;学生怕被误判抄袭。

网络怎么议?

《泰晤士报》专栏直言“AI 正在抢走学习的深度”,建议高校试行“修道院式”无设备学习区,以避免学术诚实度下滑。

EdTech 论坛与 Reddit 用户质疑:报告由微软发布,数据与案例高度依赖自家生态,恐有“市场拉动”成分。

启示

制定校级 AI 政策时,应把“供应商责任、数据归属、可解释性”列入评估,并邀请学生参与共创,以降低“由上而下的技术推动”阻力。

6 未来技能与就业:从“用 AI”到“管 AI”

报告怎么说?

AI素养(AI Literacy)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职场技能;LinkedIn数据显示,AI相关职位的增长远高于平均水平,66%的企业表示不会录用不具备AI素养的人才;越来越多高校开设AI技能课程,并把AI纳入基础教育。

网络怎么议?

职业教育圈将此视为推动“AI 素养纳入必修”的有力佐证。

一些企业 HR 在博客提醒:除了 Prompt 写作,更看重“让 AI 生成中间件,再由人类统筹”的能力。

启示:

教育系统必须从小培养“用AI+与AI协作+管理AI”的新能力。

此外,报告还提供了典型案例精选

  • Fulton County Schools, Georgia:8.7万学生全区推行Copilot Chat,重视AI“辅助”而非“代劳”,重点提升学生自信和创造力。
  • 北爱尔兰教育局:3.8万学生/2.1万教职工用Copilot减负、个性化教案,提升教学效率。
  • Nigeria & World Bank:用Copilot提升高中生英语和数字素养,试验成效显著。
  • Kent School District, USA:Minecraft+AI用于代码教学,缩小数字鸿沟。
  • Babson College, USA:学生团队用Copilot协作开发创业项目,从原型到市场调研,全面嵌入创新课程。
    ...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探索。

综合小结


1.主流共识:AI 在教育中的高使用率已成事实,但“高使用率≠高素养”;培训和伦理框架成未来几年关键战场。

2.先规范后扩散:无论是这个报告还是我们之前解读的欧盟报告,都提倡用小范围试点、透明评估的方式逐步扩大 AI 应用。

3.嵌入教学设计:继续说提效、形成文案、这些AI和教育的“通用结合点”好像已经比较无聊了。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结合点(生物学大脑与AI的联系、数学概率论与AI算法的关系、从AI文学鉴赏看鉴赏本质……),结合学科特点,把 AI 技能“嵌入教学设计”,而不是额外加一门课

4.让学生有话语权:在制定 AI 政策、评估工具时,吸收学生与家长的实际体验与反馈。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