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杨钰琪 梁建丨AI时代,中层管理者如何重构自己的角色?丨新刊试阅

发布日期:2025-07-23 10:21:44 浏览次数: 1554
作者:复旦商业知识

微信搜一搜,关注“复旦商业知识”

推荐语

AI正在重塑中层管理者的角色,从执行协调者转型为战略协同者,你准备好了吗?

核心内容:
1. AI接管中层管理者42%的程式化任务,引发角色认知危机
2. 中层管理者面临的三大重构困境:决策方式、协作模式、情感连接
3. 适应AI协作的关键能力与转型路径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文  杨钰琪 梁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在AI技术持续渗透企业运营场景的当下,中层管理者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


在制造业,美的集团佛山工厂通过MES系统实现对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控与自动排产,以往需要三位中层主管协调的任务,如今AI已能独立完成80%。在金融行业,招商银行某支行行长亲历了AI系统推翻“网点人流转化率”这一沿用多年的核心运营指标,仅因其与实际业务贡献度的相关性不足0.3。在零售领域,屈臣氏的一位区域经理坦言,“不看AI预警都不知道该怎么巡店”,数字大屏已成为她工作的“第二视角”。


这些场景无不指向一个已经显而易见的趋势: AI不仅在改变管理工具,更在重塑管理流程和基本逻辑。波士顿咨询的报告(2023)指出,AI已接管中层管理者42%的程式化任务,包括数据收集、流程监控、常规审批等。一位知名企业高管直言:“现在不是人教机器怎么干,而是机器在教人怎么做决策。”然而,AI快速“接管”所引发的,并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管理者角色认知的深层震荡。


来自海尔的调研显示,51%的中层管理者感受到“技能焦虑”;麦肯锡的报告则指出,未能适应AI协作的中层管理者,其团队绩效平均低23个百分点。阿里云联合复旦大学发布的研究也发现,67%的中层管理者认为,现有考核标准已无法反映AI时代对管理者的真正要求。一句来自一线管理者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这种错位感:“我们就像拿着算盘的会计, 被突然扔进了Excel的时代。”AI带来的不是“工具替代”,而是“角色重构”——这是中层管理者在技术冲击下必须面对的根本议题。





#1


中层管理者的角色重构困境



AI对组织结构的重塑,使中层管理者正处在一场系统性变革的漩涡中。


当组织期待他们成为战略协同者、创新推动者, 而他们仍将自身角色定位为执行协调者、流程守门人时,认知断裂便引发了深层的身份认同危机。


首先,AI改变了传统的决策方式。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表明,能够融合AI洞察与人类判断的“双轨决策者”,其团队绩效平均高出23%。但现实中, 许多企业中层却陷于“唯数据是从”或“只依赖直觉” 的两难境地,缺乏将算法输出转化为情境化管理判断的能力。认知模式的滞后,成为他们迈向智能决策时代的最大障碍。


其次是协作模式中的权力再分配。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当AI系统直接向员工推送工作建议与绩效反馈时,超过一半的管理者感到“被架空”。这种“控制感流失”的焦虑,反映了他们尚未完成从“指令发出者”向“协同引导者”的身份转化。中层管理者在面对结构变革时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将直接决定其适应AI协作的速度与深度。


再次,AI技术压缩了互动时间,削弱了情感连接, 造成了人际隔膜。人与人之间在数字化时代已经被稀释的信任,被AI进一步拉扯。在这一背景下,中层管理者必须承担起“关系嵌合者”的角色,通过人性化引导弥合算法与团队之间的距离,维护组织温度。


最后,组织横向整合中的结构性阻力给中层管理者的困境再添了一道坎。伦敦商学院指出,拥有“技术- 业务翻译力”的团队管理者,其项目成功率高出37%。然而,许多组织仍以“专业深井”式逻辑选拔与考核干部,导致中层管理者虽具协同意愿, 却缺乏制度支撑。这种资源错配,逐渐成为组织成功转型的隐形枷锁。


不难看出,中层管理者正被卷入一场由AI引发的多维度张力场:技能更新的压力、权力结构的重组、信任机制的松动与制度路径的锁定。他们不是“做得不够好”,而是“被改变得太快”,而组织往往尚未为这场角色重构提供足够的支持系统。







#2


成为AI时代的“增强型管理者”: 在协同中定义不可替代



在AI技术深度嵌入组织运行体系的今天,中层管理者的角色正发生结构性重构。这一重构的核心,不是简单的“保留”或“淘汰”,而是基于“增强-自动化”(augmentation-automation) 框架, 重新厘定人机边界,确立“人之不可替代”的管理价值。


自动化(automation)意味着AI系统越来越多地接管传统管理者的低认知负荷任务,如数据收集、常规审批、流程监控等。这些工作过去依赖管理者的经验判断与人工协同,而现在则可以由算法更快速、精准地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中层管理者的“技术性权威”被显著削弱,决策过程的“独占权”被打破,他们面临着被“结构性边缘化”的风险。这正是许多中层管理者产生“技能焦虑”“权力让渡焦虑”的现实基础。


然而,真正决定管理者未来价值的,并不是他们还能做多少“旧任务”,而是他们能否在自动化释放出来的空间中实现“增强”(augmentation)——发挥AI暂时无法替代的高阶认知能力与社会情境感知能力,将自身转化为“人机协同系统”的设计者、引导者与整合者。


在数据层面,中层管理者需要实现从数据消费者向数据驱动决策者的转变。AI虽然擅长分析,但不懂组织目标,不懂人心,也不具备情境判断力。管理者应具备数据素养,能够从AI生成的分析结果中识别关键信号与潜在偏误,并结合业务逻辑与组织战略,进行“意义重构”,最终转化为可执行的管理行动。这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更是一种认知能力与洞察力的体现,是在AI赋能下实现“认知增强” 的典型方式。


在组织文化层面,AI时代的中层管理者更需成为信任与情感的“增强因子”。数字化加速了组织的理性逻辑,却也带来了沟通的碎片化与人际关系的虚弱化。此时,中层管理者必须承担起重建组织温度的责任。他们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情绪的共情、价值观的引导,将冷冰冰的算法“温暖化”,让技术变得可信、可亲、可用。这种文化引导,不是对AI的对抗,而是对人本价值的再确认,是在自动化趋势下实现“情感增强”的路径。


在团队建设方面,中层管理者需要超越业务细节,实现“能力增强”。他们的任务不再是细致管理每个环节,而是激发团队成员在AI无法胜任的领域中持续成长,如复杂问题解决、跨职能协同、创造性表达与战略思维等。真正优秀的中层管理者,更加需要塑造自己的教练角色,引导员工理解AI、使用AI、超越AI,在人机协同中找到新的创造性空间。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搭建试验平台、塑造容错文化, 赋能组织在变化中不断自我演进。


更进一步,AI对组织边界的重新定义,也要求中层管理者成为组织资源与关系的“整合增强者”。技术与业务的融合不再是技术人员的专利,而是中层管理者的新职责。他们需要跨越部门“藩篱”,理解技术语言与业务诉求之间的逻辑,充当技术与战略之间的“翻译器”与“连接器”。在横向协同中打破信息孤岛,在资源配置中重构组织联动的肌理, 这种跨界整合能力,正在成为AI时代中层管理者最具战略性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不会自动带来组织进化,唯有人的转变才能完成管理体系的跃迁。AI不是压缩中层管理者的价值,而是在倒逼他们“重构认知、重塑边界、进化角色”。“增强-自动化”框架告诉我们,凡是可以规则化的任务终将被算法取代,而凡是涉及判断、协商、引导与整合的管理行为,仍需依靠人类的经验与智慧去完成。中层管理者的未来不在于与AI竞争效率, 而在于在人机协同中定义“不可替代”。正如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所言:“技术改变的是管理的方式, 而非管理的本质。”AI时代的中层管理者,或许不再是过去那个流程中的齿轮,但终将以“人机系统架构师”的身份,重新占据组织运行的核心。 MI·专题








编辑丨肖恩

排版丨刘蕊绮

审校丨宋朝阳





都看到这儿啦,点个赞

转发给更多的人吧!







扫码订阅杂志

全年四期优惠征订

关注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转载|请后台留言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