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关于GPT-5,我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25-08-09 12:07:26 浏览次数: 1527
作者: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

微信搜一搜,关注“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

推荐语

OpenAI CEO盛赞GPT-5为"最强编码与写作模型",但为何市场反应平平?深度解析背后的技术突破与行业期待。

核心内容:
1. GPT-5核心能力解析:统一架构、专业领域突破与安全机制革新
2. 从工业革命到AI革命:技术创新本质是效率与成本的博弈
3. AI时代新机遇:智能体平台将重塑产品经理与工程师的协作模式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昨天凌晨,OpenAI终于发布了GPT-5,看了很多技术媒体的报道,大家的评价好像都有点失望。
前段时间网上爆出了OpenAI CEO Sam Altman体验完GPT-5后表示“很震惊”的报道,本以为GPT-5会有大幅度的能力提升,或者搞出什么黑科技,比如AGI的能力雏形。
结果,OpenAI对GPT-5的介绍,简洁到一句话就能概括:最快最强最有用。稍微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后GPT只提供两种模型,分别是:GPT-5旗舰模型,以及GPT-5 Thinking模型(深度思考和推理)。
暂不谈为什么OpenAI会在新版本做这样的改动,个人猜测一下,可能是全新的GPT-5大模型的能力,已经足够在诸如编码、写作等专业领域有足够强的工程级解决问题能力。
OpenAI CEO Sam Altman在发布会上直言:“这就是世界上目前编码能力最强的模型,世界上写作能力最强的模型,也是在医疗保健领域最强的模型”。自信可见一斑。
我总结了一下本次GPT-5发布的核心能力,大致有如下几条:
1、统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将推理、Agent、多模态模型在工程层面做了统一架构集成)。
2、更强的编程、写作能力(长期记忆体系的“上下文持久化”、更富有人情味的文本理解和生成)。
3、健康医疗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安全机制革新(引入新一代安全训练机制“Safe-completion”)。
4、复杂多任务场景的处理能力和自主开发决策能力(多任务处理、自主决策、自主开发、个性化的自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虽然本次GPT-5的发布包含多种能力的更新和优化,但从市场反应来看,是低于预期的。特别是大家期待的AGI能力雏形,更是不见踪影。



聊完了GPT-5的发布内容,下面是一些我个人近几个月对AI的一些思考。
1、大家对人工智能的能力预期一直是AGI,但没人能预测什么时候我们会迎来它。
创新这件事,特别是技术创新,是无法被计划的,即我们不能说计划五年后一定能让人工智能达到AGI级别的水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在通往AGI的那条正确路径被探索和验证出来之前,前期的所有投入都不可计算和预知。
2、历史上我们所熟知的绝大多数的创新,都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有关。
无论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对生产流程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只要你能将成本降低到一个量级/或者将效率提升到一个量级,这就意味着背后的生产力有了指数级的提升。而生产力的提升,会不断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更有意义的事情之中(审美、艺术、文化)。
3、未来具备产品经理能力和思维的人,会逐渐占据更大的竞争优势。
如果将大模型看作AI时代的技术设施(水电煤),那么智能体就是支撑AI应用创建的底座,而智能体平台则会成为全新的分发渠道和创作平台,其中蕴含着很多新的机会。
在AI的加持下,工程师可以更快交付需求,普通人也可以利用AI的能力创作各种应用。到了这个阶段,能够决定做什么产品,如何设计交互,如何为用户提供真正价值的人,会成为稀缺者。
简单来说,就是产品思维、商业思维、认知和决策能力,会成为未来AI时代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4、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学习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认知重塑能力会不断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因为不断有全新的信息和事件涌现,我们只有快速看到并推翻已有的结论,才能跟上这一轮技术革命。单纯的信息检索和输出没有太多价值,真正具备价值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具备个人独特观点和视角的文字。
未来的内容创作领域,信息检索、加工和整理,都可以交给AI来执行。内容创作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基于自己的独特视角,不断提出更新的、值得令人深入思考的观点。
5、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已经度过第一阶段的“百模大战”,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工具产品落地”竞争。
当下来看,大模型的能力已经逐渐逼近阶段性的天花板,在算力、电力、数据、算法层面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之前,越来越多的资源开始投入到工具产品开发和落地探索领域。
未来,AI的水电煤(基础设施)大概率会由几个头部玩家占据绝大多数份额,越是底层设施领域越是如此。反而在应用层面(距离用户最近),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应用层面,比拼的是想法和创意,以及快速落地能力。你能不能快速将想法转化为具备可行性的产品,能不能用工作流+Agents解决切中用户痛点的问题,才是核心。
对个人或者初创公司来说,资源极度有限,机会存在的窗口期更有限。你只有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快速找到核心因素,才能提高做正确事情的命中率,以及成功率。
AI时代,覆盖率不是个人要追求的,命中率和成功率才是核心。
6、商业领域有这样一条规律:价值的创造往往具备高度的不确定性。真正的突破性成果,一来自于持续积累后的偶然质变,二来自于转瞬即逝的时机和运气。
AI时代蕴含着很多的机会,如果你决定投身于此开始创业,那你从一开始就需要思考该如何盈利的问题。
找到盈利模式的路径大致有三种:成本、市场、资源。最大的成本支出是哪方面,什么用户市场可以承担这部分成本支出,已有资源能否在新产品中复用。
第二重要的就是产品,因为用户最终是为产品提供的服务,以及使用体验来买单。如何判断你的产品具有让用户认可的特性?很简单,让它更适合能承担产品成本支出的这部分目标用户的特性。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