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场景Agent让AI不再是摆设,而是真正融入企业每条业务线的生产力引擎!核心内容: 1. 场景AI Agent如何解决企业智能化转型的落地难题 2. 业务与研发双轨并行的Agent生产体系详解 3. 从单点应用到全公司复用的AI业务生态构建路径
在很多企业,大模型已经部署了,知识库也搭建了,对话机器人也上线了,但业务人员仍然一句话戳穿:“感觉AI没什么用,还得我自己来。”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尴尬场景?
产品演示看起来很炫酷,一到真实业务场景就“水土不服”;
研发部门搭好了平台,业务部门却不知道怎么用,更别说愿意用;
花了几个月精心训练的模型,最终却成了展示厅里的摆设。
问题不在AI技术,而在AI没有真正“嵌入”到每条业务线的生产节奏中。
今天,我们就从这张被很多企业内部争相收藏的架构图出发,带你看清:
企业级“场景AI Agent”到底该怎么建?
业务人员、研发人员如何协同“造 Agent”?
如何从“一个人造一个”走向“全公司复用共建”?
如何让AI成为每条业务线上真正的生产力,而不只是另一个管理系统?
这是一次从实战出发的拆解,更是一份正在落地的方案蓝图。读完这篇,你将看到一个活的、滚动式迭代的 AI 业务体系,如何真正让企业动起来、跑起来、活起来。
最近在给多个企业客户做智能化转型咨询时,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大模型厉害,但不知道怎么真正落地。工具看了不少,PoC做了不少,但能落地的项目屈指可数。
根本原因是什么?技术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业务和研发之间缺乏一套标准的协作机制。
于是,“场景 AI Agent”体系开始浮出水面。它的本质是:
以“场景”为单位组织能力、工具和知识;
以“Agent”为执行体连接业务目标与技术实现;
以“框架+工具+组件”的方式构建复用型中台能力。
如果说大模型是发动机,那么Agent 就是装上轮子的汽车,它能真正驶入业务场景,创造实际价值。
我们来看看图中最核心的结构:Agent 的生产体系被分成了两大路径,分别面向业务与研发。
这一部分专为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设计,包括产品经理、行业专家、方案顾问等角色。
通过 dify、Flowise 等无代码平台,业务人员可以快速完成:
应用编排(应用生成):如客户助手、报价助手、合规问答助手;
能力生成(API生产):如获取定价模型、合同条款提取、知识问答接口。
系统会自动把业务流程转化为一组 模块化的 Agent 组件,这些组件可以在应用中任意编排使用。
举例: 一位房地产销售经理通过 Dify,制作了一个“客户房源匹配 Agent”。他只需要拖拉模块,就完成了:
用户意图识别(想买什么样的房);
查询房源数据库;
自动推荐 3 套符合要求的房源,并生成推荐话术;
提供合同报价表生成按钮。
整个流程,不用写一行代码。
当业务场景复杂、性能要求高时,研发人员就需要进入战场。他们通过写代码,搭建更精细、更可控的 Agent 系统。
开发线的结构分层非常清晰:
Web框架层:Flask、Gevent 等基础服务框架,提供前后端接口。
Agent 应用框架层:如 graphRAG、AgentGPT、AutoGPT、DSPy,分别用于不同的任务(多轮对话、多Agent协作、数据建模等)。
Agent 编排与运行中间件:langchain 是核心,它支持链式调用、工具封装、RAG集成等功能。
开发语言层:目前以 Python 为主,兼容 Java,支持 prompt 配置脚本。
研发人员可以基于这些框架组件,进行深度开发,并逐步沉淀出标准 SDK 或服务平台。
graphRAG 是当前最受欢迎的检索增强生成框架,支持图谱化任务链设计,非常适合知识密集型应用,如法律问答、医药助手、合同审核等。
在这套体系中,Agent 不再是“一个大模型前面挂个对话框”,而是被划分为多个“任务角色”,各司其职。图中的横轴部分,就是完整的 Agent 能力结构图。
它主要处理自然语言输入、意图识别、上下文保持等问题,配合多轮对话管理机制,构建一个“懂业务语言”的接口。
包括:
多 Agent 协同调度;
能力模板生成(如:报价能力、投标分析、合同审查);
数学建模、代码生成等功能型 Agent;
场景模板(如“营销策略制定”、“财务预算生成”)等。
这些 Agent 更像是微服务,解决特定问题,如“提取发票要素”、“根据邮件生成摘要”、“调用 CRM 查询客户资料”等。
它们拥有:
工具调用能力:API封装、系统调用等;
提示词库:标准 Prompt 模块化;
缓存框架:对话状态存储;
RAG能力:知识库检索与调用;
能力 Agent 嵌套:Agent 调用 Agent,形成递归执行。
光有对话不够,真正可用的 Agent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硬核能力”:
通过 API 调用,让 Agent 拥有调用企业内部系统(ERP、CRM)或第三方插件的能力,变成一个“可以执行命令的机器人”。
使用精调过的提示词模板,配合缓存上下文结构,提升多轮对话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即时调用(RAG);
长期记忆(用户历史行为);
多模态内容记忆(文档、图片、表格等);
类似“流程图”,业务流程被拆解为一组 Agent 节点,通过 langchain 的 RouterChain 或 graphRAG 编排执行。
比如:“智能法务助手” 的编排逻辑: 用户上传合同 → Agent 识别合同类型 → 检索合同库 → 提取风险点 → 自动生成修改建议 → 邮件发送 → 存入知识库。
这一过程每一步都是一个 Agent,由编排系统串联。
一个企业,不可能靠单个 Agent 解决所有问题。真正的进阶,是打造一套“中台化智能体体系”。
图中右下角蓝色模块强调:
所有的框架、能力、工具都可以统一版本、共建共维,形成企业内统一的中间件。
好处非常明显:
降低重复开发;
提升维护效率;
多业务共享能力底座;
开发与运维解耦,支持跨团队协作。
研发人员只需对接统一的中间件,业务人员可在前端灵活编排,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智能体系架构。
从一开始的大模型技术热,到现在逐渐走向场景落地,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
真正释放 AI 生产力,不是堆参数、拼推理速度,而是构建一整套场景驱动、角色分工、可维护的 Agent 体系。
这张图,背后隐藏的是:
一整套 “业务 x 技术” 双轨驱动的组织协作机制;
一整套 “场景 x 能力” 模块化构建的方法论;
一整套 “落地 x 复用 x 进化” 的企业级智能体体系思维。
未来企业的每一条业务线,都会有专属 Agent。
但真正强大的企业,不是有多少 Agent,而是能不能让业务人员和研发人员,一起高效地产出它们。
这一切,从搭建属于你们自己的“场景 AI Agent 体系”开始。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10
Deep Agent 是如何让大模型更“聪明” ?
2025-08-10
一文掌握 Claude Code 专业开发 25 步(小白也能秒懂)
2025-08-10
从五十个网页到一整个文明:AI Agent 的进化之旅
2025-08-10
2年内90%的代码将由AI编写,GitHub掌门给出AI 编程的四大新能力
2025-08-10
实测GPT-5 Pro:别被普通版骗了!Pro才是OpenAI真正的顶级模型
2025-08-10
让 Agent 随时随地待命
2025-08-10
免费用 GPT-5 写代码!腾讯 CodeBuddy 内测资格,手慢无!
2025-08-09
科技公知 | 美国企业AI采用率远超中国?
2025-05-29
2025-05-23
2025-06-01
2025-06-07
2025-06-21
2025-05-20
2025-06-12
2025-06-19
2025-06-13
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