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建筑+AI:从建筑行业的方圆图谈AI赋能

发布日期:2025-08-14 17:29:55 浏览次数: 1516
作者:LiveThinking

微信搜一搜,关注“LiveThinking”

推荐语

AI赋能建筑行业的关键:先读懂"方圆图",再谈技术落地。空谈AI不如深入工地,理解行业Know-How才是破局之道。

核心内容:
1. 建筑行业数字化困境与AI落地的挑战
2. "方圆图"管理模式解析项目盈利三大效益包
3. AI技术如何结合行业Know-How实现真正价值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TL;DR

在AI热潮下,产品经理最宝贵的不是追逐技术,而是守住“本心”,回归对行业Know-How的深刻理解。

以建筑行业为例,先别再空谈AI颠覆建筑业了。如果你连工地上的王经理和老张在想什么都搞不清楚,再牛的AI也只会变成一个高级的‘扯皮工具’。本文从一个叫‘方圆图’的行业智慧讲起,探讨如何让AI不被‘人性’玩坏,真正深入工地的毛细血管。

先有深刻的Know-How,再谈AI赋能


AI落地,切忌“空中加油”

以我自己深耕多年的建筑行业为例,更能表现这种“本心”的可贵。

建筑业,是国家重点支柱行业之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身处其中的人都清楚,它的数字化水平常年徘徊在末位。管理粗放、依赖人力、流程协同困难是行业常态,这片广袤的土地,看似是AI大展拳脚的沃土,实则暗礁丛生。

面对这样一个“原始”又复杂的行业,最忌讳的就是“空中加油”式的技术植入。如果我们不先去理解它的运转逻辑,不先去梳理其核心的管理症结,就急于将AI这个“时髦”的武器库直接空投进去,那结果很可能重蹈覆辙——就像前些年许多行业SaaS和数字化转型项目一样,最终沦为一阵风口上的喧嚣,潮水退去,一切照旧。

真正的破局,从来不是靠一个“天外来客”的技术,而是要找到并解开行业自身最根本的那个“结”。

“方圆图”的智慧:解开项目盈利的“密码”

那么,在建筑项目管理中,这个最根本的“结”是什么?说到底,就是项目的盈利问题:一个项目,究竟是怎么赚到钱,又可能在哪里亏了钱?

为了回答这个灵魂拷问,在建筑行业内部已经有很多前辈,总结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它们并没有作为行业共识推广开来,殊为可惜。

这个叫做方圆图的管理模式,是我在初入建筑行业,最迷茫的时候,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对行业的管理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还在网上特意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公众号『鲁贵卿谈管理』,号主是这个管理方法的创始人:平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原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鲁贵卿先生)

下面这张图是我自己在学习时重新画了一下,里面有些项目是为了适应消防专业的具体情况(更深入的分析可以查阅上面的公众号):

项目管理方圆图
项目管理方圆图

这个模型,正是我们探讨AI如何落地之前,必须首先读懂的“行业说明书”。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项目看似混沌的总利润,精准地解构为三个来源清晰的“效益包”:

  • • 经营效益: 源于项目前端的投标和合同谈判,考验的是市场团队的报价能力和商务智慧。
  • • 管理效益: 源于项目过程中的精细化成本管控,体现的是项目团队的现场执行力和降本增效水平。
  • • 结算效益: 源于项目后期的变更、签证与索赔,反映的是商务团队的二次经营能力。

“方圆图”的智慧在于,它不仅给出了一个结果,更揭示了一个过程。它将项目的成败归因到不同阶段、不同团队的具体工作, 为绩效评估、风险识别和管理优化提供了最底层的逻辑支撑。这,才是AI真正应该去学习、赋能和放大的“行业大脑”。

对方圆图的详细拆解

这个解读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心心念念的事情,利用这个机会表现一下。

我们按照图中的逻辑顺序,从成本到效益逐一分析。

1) 成本侧分析(图左侧,蓝色系)

左侧展示了一个成本从高到低、从计划到实际的“漏斗”过程,这体现了项目成本管控的层次和目标。

  • • 合同造价 (Contract Price):
    这是项目的“收入”基准,是与甲方签订的原始合同金额。它是后续一切成本和效益计算的起点。
  • • 责任成本 (Responsibility Cost):
    这是公司下达给项目部的“军令状”或内部承包成本。项目部需要对这个成本目标负责。
  • • 目标成本 (Target Cost):
    这是项目部在责任成本基础上,为自己设定的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力求达成的成本目标。它通常比责任成本更低,作为内部激励和过程管控的标尺。
  • • 实际成本 (Actual Cost):
    这是项目最终实际发生的所有成本总和。

思路整理:

  • • 成本管控有效
    追求目标:实际成本 < 目标成本 < 责任成本。
    能达成这个目标,表明该项目的成本控制非常成功,不仅完成了公司下达的任务,还超越了自己设定的更高目标。
  • • 中心方块(成本构成)
    中心区域的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专业分包费、现场经费是 实际成本 的具体构成。通过分析这些分项的预算与实际差异,可以找到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具体原因。

2) 效益侧分析(图右侧,多色系)

右侧的效益与左侧的成本层层对应,清晰地揭示了利润的来源。

  • • 经营效益 (Operating Benefit)(红色):
    • • 计算逻辑: 合同造价 - 责任成本
    • • 解读: 这部分利润是在项目开始前,通过市场和商务团队的努力“争取”来的。它代表了公司在投标报价和合同谈判阶段的盈利空间。如果报价精准、合同条款有利,这部分效益就会很高。
  • • 管理效益 (Management Benefit)(蓝色):
    • • 计算逻辑: 责任成本 - 实际成本
    • • 解读: 这是项目执行团队通过精细化管理、技术优化、降本增效等手段“挣”出来的利润。它直接反映了项目团队的现场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
  • • 结算效益 (Settlement Benefit)(绿色):
    • • 计算逻辑: 结算总价 - 合同造价
    • • 解读: 这部分效益来源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加、现场签证、工期索赔等因素,最终结算时争取到的额外收入。它反映了项目商务团队在结算阶段的能力。

3) 总体财务结果

  • • 项目总利润: 结算总价 - 实际成本
  • • 利润来源: 经营效益 + 管理效益 + 结算效益

4) 管理思路带来的启示

  • • 绩效归因清晰化: 这个模型将总利润分解到不同责任主体。

    这避免了项目赚钱了功劳算谁、亏钱了责任归谁的“糊涂账”。

    • • 经营效益 -> 考核市场/商务部门的投标能力。
    • • 管理效益 -> 考核项目执行团队的成本管控能力。
    • • 结算效益 -> 考核项目商务/结算团队的二次经营能力。
  • • 激励机制的基石:
    可以基于这三种效益设计不同的激励方案。例如,为项目团队设置“管理效益”的超额分成,能极大地激发他们降本增效的积极性。
  • • 全过程成本管理理念:
    图示强调了成本管理不仅是施工阶段的事,而是贯穿于 投标(定生死)、履约(求生存)、结算(谋发展) 的全过程。
  • • 数据驱动决策:
    中心的成本构成分析是基础。只有掌握了人工、材料、分包等各项成本的实际数据,才能在未来的项目中做出更精准的目标成本和责任成本测算,从而提高经营效益的获取概率。

AI赋能

真正的建筑项目全过程,不是走流程,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场上,围绕核心目标进行动态的资源调配和利益博弈

方圆图为例,有了这样的管理思想支持,我们看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与AI有机地结合,并通过AI进行赋能。

1. 经营效益(合同造价 - 责任成本)

经营效益的本质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对未来的项目风险和成本进行预测和定价

对于一个有多年项目施工经验的建筑公司来讲,我们可以把过去所有项目的合同、责任成本、实际成本和最终结算等方面数据,利用AI对非结构化数据(可能是大量的Word文档、PDF文档等,也可能是很多扫描件)的识别、解析能力,以及对大量数据的整理能力,形成企业内部的知识库。

从而,在新投标一个新项目时,做到:

  • • 风险预警: 自动识别招标文件中的“高风险”条款(比如付款周期长、罚则严苛)。
  • • 成本预测: 基于项目特征(地区、类型、规模),结合最新的市场材料价格波动,给出比拍脑袋更精准的责任成本建议。

一个优秀的企业应当能站在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上不断提升。

2. 管理效益(责任成本 - 实际成本)

管理效益的本质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计划”与“现实”的偏差进行实时监控和纠正

成本的本质,是工地上实实在在发生的、消耗资源的动作——是一车混凝土从搅拌站运到现场浇筑进去,是一个瓦工班组花了一天时间砌了一面墙,是一台挖机烧了200升柴油挖了500方土。

从项目刚开始,在清标、深化等阶段,做好整个数据的建模,引入全过程项目管理软件,为项目经理提供一个AI 副理,所有相关的数据都手到擒来,及时予以通知、报警、分析,如:

  • • 利用AI技术即方便整理资料,更能通过“语音录入”、“拍照识别”来减轻一线人员的工作负担
  • • 如当申请某个区域的材料采购时,立即可以通知项目经理当前区域已经采购的量、材料的使用进度与整体工程进度的对比情况
  • • 变被动看报表为主动推警报,让管理者聚焦于异常,而不是淹没在数据里

成本的产生,源于生产。控制成本的根本,在于控制生产活动本身。

3. 结算效益(结算总价 - 合同造价)

结算效益的本质是为“额外工作”提供不可辩驳的证据链

而“额外工作”,可以用更加简单的方式进行记录,如拍照、语音,这些资料是以后各种申请的底层数据,而在工作中,可能通过AI进行更多的工作,比如,

  • • 当项目经理发出一份关于设计变更的会议纪要时,AI自动关联相关的施工日志、现场照片和往来邮件。
  • • 证据生成: 在需要办理签证时,一键生成包含完整时间线和证据附件的签证报告,把原来需要商务人员翻箱倒柜一周的工作,在10分钟内完成。

项目上的资料太多,大多是纸质的,缺少关联,在SaaS阶段也只是完成了资料的电子化,但是通过AI可以将这些资料建立关联,而关联起来的资料将发挥巨大的能量。

希望项目上能不再这样管理资料
希望项目上能不再这样管理资料

写在最后的感想

写到这里,我想起朋友老包分享的一条企业辅导原则,他说要和企业约定:“提升透明度,不要总是搞‘密室办公’...能够公开的尽可能公开,这样,信息就会畅通无阻。

看到这段话时,我瞬间一激灵。这不正是“方圆图”管理思想所追求的内核吗?它的本质,就是用一种近乎“冒犯”的坦诚,清清楚楚地回答那个最核心的问题:我们的钱,到底是在哪里赚的?

建筑行业最大的沉疴,恰恰在于“不透明”。复杂的利益关系、历史遗留的“潜规则”,让太多事情无法被摆在台面上。我见过太多正直、能干的项目经理,就因为管理流程的缺失和权责的模糊,被逼到墙角,不得不去用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团队,来兑现本该属于他们的利益。这不公平。

这不仅是个人与企业的悲哀,更是整个行业的内耗。

而“方圆图”这样的管理思想以及AI带来的技术革命,它们真正的作用,就在于要用规则的阳光,去驱散人性的灰暗。

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话语体系,让我们可以坦然地讨论:哪些是公司通过经营赚的钱,哪些是项目部通过管理省下的钱,又有哪些是大家通过努力争取来的钱。当每一份收益都能被清晰地归因,当桌面下的“操作”能被桌面上的“规则”所取代,当每个人都为了挣自己该挣的钱而奋斗时,我相信,这个古老而坚韧的行业,必将迎来它最有希望的明天。


因此,真正的AI落地,从来不是一次简单的软件部署,而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它需要决策者的决心,需要管理模式的配套,更需要对一线人员的尊重和赋能。它成功的标志,不是系统里有多少G的数据,而是工地上少了多少次无谓的扯皮,多了多少分坦诚的协作。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