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赋能建筑行业的关键:先读懂"方圆图",再谈技术落地。空谈AI不如深入工地,理解行业Know-How才是破局之道。核心内容: 1. 建筑行业数字化困境与AI落地的挑战 2. "方圆图"管理模式解析项目盈利三大效益包 3. AI技术如何结合行业Know-How实现真正价值
在AI热潮下,产品经理最宝贵的不是追逐技术,而是守住“本心”,回归对行业Know-How的深刻理解。
以建筑行业为例,先别再空谈AI颠覆建筑业了。如果你连工地上的王经理和老张在想什么都搞不清楚,再牛的AI也只会变成一个高级的‘扯皮工具’。本文从一个叫‘方圆图’的行业智慧讲起,探讨如何让AI不被‘人性’玩坏,真正深入工地的毛细血管。
先有深刻的Know-How,再谈AI赋能。
以我自己深耕多年的建筑行业为例,更能表现这种“本心”的可贵。
建筑业,是国家重点支柱行业之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身处其中的人都清楚,它的数字化水平常年徘徊在末位。管理粗放、依赖人力、流程协同困难是行业常态,这片广袤的土地,看似是AI大展拳脚的沃土,实则暗礁丛生。
面对这样一个“原始”又复杂的行业,最忌讳的就是“空中加油”式的技术植入。如果我们不先去理解它的运转逻辑,不先去梳理其核心的管理症结,就急于将AI这个“时髦”的武器库直接空投进去,那结果很可能重蹈覆辙——就像前些年许多行业SaaS和数字化转型项目一样,最终沦为一阵风口上的喧嚣,潮水退去,一切照旧。
真正的破局,从来不是靠一个“天外来客”的技术,而是要找到并解开行业自身最根本的那个“结”。
那么,在建筑项目管理中,这个最根本的“结”是什么?说到底,就是项目的盈利问题:一个项目,究竟是怎么赚到钱,又可能在哪里亏了钱?
为了回答这个灵魂拷问,在建筑行业内部已经有很多前辈,总结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它们并没有作为行业共识推广开来,殊为可惜。
这个叫做方圆图的管理模式,是我在初入建筑行业,最迷茫的时候,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对行业的管理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还在网上特意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公众号『鲁贵卿谈管理』,号主是这个管理方法的创始人:平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原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鲁贵卿先生)
下面这张图是我自己在学习时重新画了一下,里面有些项目是为了适应消防专业的具体情况(更深入的分析可以查阅上面的公众号):
这个模型,正是我们探讨AI如何落地之前,必须首先读懂的“行业说明书”。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项目看似混沌的总利润,精准地解构为三个来源清晰的“效益包”:
“方圆图”的智慧在于,它不仅给出了一个结果,更揭示了一个过程。它将项目的成败归因到不同阶段、不同团队的具体工作, 为绩效评估、风险识别和管理优化提供了最底层的逻辑支撑。这,才是AI真正应该去学习、赋能和放大的“行业大脑”。
这个解读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心心念念的事情,利用这个机会表现一下。
我们按照图中的逻辑顺序,从成本到效益逐一分析。
左侧展示了一个成本从高到低、从计划到实际的“漏斗”过程,这体现了项目成本管控的层次和目标。
思路整理:
右侧的效益与左侧的成本层层对应,清晰地揭示了利润的来源。
这避免了项目赚钱了功劳算谁、亏钱了责任归谁的“糊涂账”。
真正的建筑项目全过程,不是走流程,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场上,围绕核心目标进行动态的资源调配和利益博弈。
以方圆图
为例,有了这样的管理思想支持,我们看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与AI有机地结合,并通过AI进行赋能。
经营效益的本质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对未来的项目风险和成本进行预测和定价。
对于一个有多年项目施工经验的建筑公司来讲,我们可以把过去所有项目的合同、责任成本、实际成本和最终结算等方面数据,利用AI对非结构化数据(可能是大量的Word文档、PDF文档等,也可能是很多扫描件)的识别、解析能力,以及对大量数据的整理能力,形成企业内部的知识库。
从而,在新投标一个新项目时,做到:
一个优秀的企业应当能站在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上不断提升。
管理效益的本质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计划”与“现实”的偏差进行实时监控和纠正。
成本的本质,是工地上实实在在发生的、消耗资源的动作——是一车混凝土从搅拌站运到现场浇筑进去,是一个瓦工班组花了一天时间砌了一面墙,是一台挖机烧了200升柴油挖了500方土。
从项目刚开始,在清标、深化等阶段,做好整个数据的建模,引入全过程项目管理软件,为项目经理提供一个AI 副理,所有相关的数据都手到擒来,及时予以通知、报警、分析,如:
成本的产生,源于生产。控制成本的根本,在于控制生产活动本身。
结算效益的本质是为“额外工作”提供不可辩驳的证据链。
而“额外工作”,可以用更加简单的方式进行记录,如拍照、语音,这些资料是以后各种申请的底层数据,而在工作中,可能通过AI进行更多的工作,比如,
项目上的资料太多,大多是纸质的,缺少关联,在SaaS阶段也只是完成了资料的电子化,但是通过AI可以将这些资料建立关联,而关联起来的资料将发挥巨大的能量。
写到这里,我想起朋友老包分享的一条企业辅导原则,他说要和企业约定:“提升透明度,不要总是搞‘密室办公’...能够公开的尽可能公开,这样,信息就会畅通无阻。”
看到这段话时,我瞬间一激灵。这不正是“方圆图”管理思想所追求的内核吗?它的本质,就是用一种近乎“冒犯”的坦诚,清清楚楚地回答那个最核心的问题:我们的钱,到底是在哪里赚的?
建筑行业最大的沉疴,恰恰在于“不透明”。复杂的利益关系、历史遗留的“潜规则”,让太多事情无法被摆在台面上。我见过太多正直、能干的项目经理,就因为管理流程的缺失和权责的模糊,被逼到墙角,不得不去用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团队,来兑现本该属于他们的利益。这不公平。
这不仅是个人与企业的悲哀,更是整个行业的内耗。
而“方圆图”这样的管理思想以及AI带来的技术革命,它们真正的作用,就在于要用规则的阳光,去驱散人性的灰暗。
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话语体系,让我们可以坦然地讨论:哪些是公司通过经营赚的钱,哪些是项目部通过管理省下的钱,又有哪些是大家通过努力争取来的钱。当每一份收益都能被清晰地归因,当桌面下的“操作”能被桌面上的“规则”所取代,当每个人都为了挣自己该挣的钱而奋斗时,我相信,这个古老而坚韧的行业,必将迎来它最有希望的明天。
因此,真正的AI落地,从来不是一次简单的软件部署,而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它需要决策者的决心,需要管理模式的配套,更需要对一线人员的尊重和赋能。它成功的标志,不是系统里有多少G的数据,而是工地上少了多少次无谓的扯皮,多了多少分坦诚的协作。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14
从 0 到 1 做一款 AI 产品:技术怎么搭、成本如何控制、销售策略怎么定?
2025-08-14
n8n部署RAG太麻烦?MCP+自然语言搞定n8n workflow 的时代来了!
2025-08-14
提示词:拟写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2025-08-14
解锁任意模态模型训练,字节跳动Seed开源VeOmni框架
2025-08-14
为什么构建 AI agent 的工程量往往比想象的大?
2025-08-14
万字解码 Agentic AI 时代的记忆系统演进之路
2025-08-14
这个被老外疯抢邀请码的Agent真的会做生意...测试后我有点想大展宏图
2025-08-14
3个真相,带你看清AI的记忆与能力
2025-05-29
2025-05-23
2025-06-01
2025-06-21
2025-06-07
2025-05-20
2025-06-12
2025-06-19
2025-06-13
2025-05-28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1
2025-08-11
2025-08-11
2025-08-11